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4993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电子卡至电路板,包括本体及若干收容在本体内的上端子及下端子,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设有插槽,下表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下收容槽及向本体内部凹陷的锡球槽,第一侧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上收容槽,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收容在本体的锡球槽内的锡球,上端子收容在本体的上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一钩部,下端子收容在本体的下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二钩部,锡球无需焊接。(*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用来连接一电子卡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公告第6,575,763号揭示了一种与本技术相关的电连接器10。请参 考其图2至图9,电连接器10包括基体12及收容在基体12内的若干上排端子20与若干下 排端子30。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30分别设有沿基体12纵长方向延伸的焊接部沈,36, 焊接部沈,36上分别焊接有锡球50。电连接器10通过锡球50焊接至印刷电路板。在该电连接器10制造的过程中,锡球5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至上排端子20与下 排端子30的焊接部沈,36,操作复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式夹球的电连接器,其锡球无需焊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电子 卡至电路板,包括本体及若干收容在本体内的上端子与下端子,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 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 第二侧面,第二侧面设有插槽,下表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下收容槽及向本体内部凹陷 的锡球槽,第一侧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上收容槽,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收容在本体 的锡球槽内的锡球,上端子收容在本体的上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一钩部,下端子收 容在本体的下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二钩部。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上端子包括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固持部、自基部 向上并向前延伸的第一弹性部及自基部向下延伸的第一尾部,所述第一钩部位于第一尾部 末端。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固持部设有与本体干涉配合的第一倒刺。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弹性部末端设有延伸至插槽内的第一接触部。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下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上延伸的固定部、自 主体部向前延伸的第二弹性部及自主体部向下延伸的第二尾部,所述第二钩部位于第二尾 部末端。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固定部设有与本体干涉配合的第二倒刺。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二弹性部末端设有延伸至插槽内的第二接触部。本技术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电子卡至电路板,包括本体及若干收容在本体内的上 端子、下端子及锡球,本体设有若干收容锡球的锡球槽,上端子包括基部、自基部延伸的第 一弹性部及自基部延伸的第一尾部,第一尾部末端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一钩部,下端子包括 主体部、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二弹性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二尾部,第二尾部末端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二钩部。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 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设有 插槽,第一弹性部末端设有延伸至插槽内的第一接触部,第二弹性部末端设有延伸至插槽 内的第二接触部。本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下表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下收容槽,第一侧面 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上收容槽,上端子分别收容在本体的上收容槽内,下端子分别收容 在本体的下收容槽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本体设有锡球槽,电连接器设有收容在 锡球槽内的锡球,上端子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一钩部,下端子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二钩部,锡球 无需焊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上端子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下端子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组装图的局部放大图,其中上端子组装至本体并位 于初始位置。图5与第四图相似,其中锡球组装至锡球槽。图6与第五图相似,其中上端子完全组装至本体并与锡球扣持。图7与第六图相似,其中下端子组装至本体并位于初始位置。图8与第七图相似,其中锡球组装至锡球槽。图9与第八图相似,其中下端子完全组装至本体并与锡球扣持。图10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及图4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用以连接一电子卡(未图标) 至电路板(未图标),其包括本体1、收容在本体1中的若干上端子4和若干下端子3及组 装至本体1的金属扣持件2。本体1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的扣持 臂11。主体部10设有上表面101、与上表面101相对的下表面102、连接上表面101与下表 面102的第一侧面103及与第一侧面103相对的第二侧面104。第二侧面104沿纵长方向 设有收容相应电子卡的插槽1041,下表面102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1041的下收容槽1022 及向本体1内部凹陷的锡球槽1020,第一侧面103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1041的上收容槽 1031。锡球槽1020与上收容槽1031及下收容槽1022——对应,且相应的锡球槽1020与 相应的上收容槽1031及相应的下收容槽1022连通。金属扣持件2组装至本体1的扣持臂 11以增强扣持臂11的强度。请参考图2至图3所示,上端子4包括平板状的基部41、自基部41向前延伸的固 持部44、自基部41向上并向前延伸的第一弹性部43及自基部41向下延伸的第一尾部42。固持部44设有与本体1干涉配合的第一倒刺441。第一弹性部43末端设有第一接触部431, 第一尾部42末端设有第一钩部421。下端子3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31、自主体部31向上 延伸的固定部34、自主体部31向前延伸的第二弹性部33及自主体部31向下延伸的第二尾 部32。固定部34设有与本体1干涉配合的第二倒刺341。第二弹性部33末端设有第二接 触部331,第二尾部32末端设有第二钩部321。请参考图4至图6所示,详细说明上端子4及相应的锡球5组装至本体1的过程。 首先,把上端子4从本体1的第一侧面103组装入上收容槽1031至初始位置。其次,把锡 球5组装入锡球槽1020。最后,把上端子4进一步向前推入上收容槽1031,固持部44的第 一倒刺441与本体1干涉配合把上端子4固定至本体1,第一尾部42的第一钩部421钩住 锡球5,防止锡球5脱落。请参考第图7至图9所示,详细说明下端子3及相应的锡球5组装至本体1的过 程。首先,把下端子3从本体1的下表面102组装入下收容槽1022至初始位置。其次,把 锡球5组装入锡球槽1020。最后,把下端子3进一步向下推入下收容槽1022,固定部34的 第二倒刺341与本体1干涉配合把下端子3固定至本体1,第二尾部32的第二钩部321钩 住锡球5,防止锡球5脱落。请参考图10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组装完成后,上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 431及下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31分别延伸至插槽1041,与组装入插槽1041内的电子卡电 性连接。本技术电连接器100有如下优点本体1设有锡球槽1020收容锡球5,上端 子4的第一尾部42设有第一钩部421,下端子3的第二尾部32设有第二钩部321,第一钩 部421与第二钩部321钩住锡球5,最终把锡球5固定至本体1,无需焊接。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技术说明书而对本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 变化,均为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一电子卡至电路板,包括本体及若干收容于本体内的上端子及下端子,本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设有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连接上表面与下表面的第一侧面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设有插槽,下表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下收容槽,第一侧面设有若干延伸至插槽的上收容槽;其特征在于:该下表面还设有若干向本体内部凹陷的锡球槽,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若干收容在锡球槽内的锡球,上端子收容在本体的上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一钩部,下端子收容在本体的下收容槽内,设有钩住锡球的第二钩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昌旗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