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辊式多级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34570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容纳顶部轧辊组的顶部内机架;容纳底部轧辊组的底部内机架;入口侧外机架,其设置在内机架的入口侧处,并具有允许带材通过的开口部;输送侧外机架,其设置在内机架的输送侧处,并具有允许带材通过的开口部;轧制线调节器组,其设置在开口部的上部中,并分别挤压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挤压部和输送侧挤压部;以及轧辊间隙控制圆筒组,其设置在开口部的下部中,并分别挤压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挤压部和输送侧挤压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用小直径工作轧辊的多辊式(Cluster-type)多级轧机,所述工作 轧辊在以高带材厚度测量精度轧制硬带材方面是有效的。
技术介绍
在此之前,已经普遍实践的是采用小直径工作轧辊以高带材厚度测量精度轧制硬 质材料,如磁性钢带材,不锈钢带材、和高张力钢带材。采用这种小直径工作轧辊的轧机被 构造成使得水平分开式机架,即,顶部内机架和底部内机架用来分别支撑顶部轧辊组和底 部轧辊组,所述顶部轧辊组支撑顶部工作轧辊并包括以组形式布置的轧辊,所述底部轧辊 组支撑底部工作轧辊并包括以组形式布置的轧辊。而且,驱动侧外机架和工作侧外机架用 来支撑顶部内机架和底部内机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这种类型的多辊式多级轧机。{文献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2-239608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在这里,将采用图9至11详细描述如上所述的常规多辊式多级轧机。注意到,在 轧制时通过其传递轧制反作用力P(即,所施加的轧制反作用力的比例)的路径在顶部轧辊 组21a和底部轧辊组21b之间是等同的。因此,在图10和11中,仅对顶部内机架12 图 示了变形是如何发生的。首先,图9图示了在轧制时施加至四对顶部和底部支承轴承3 和34b的轧制反 作用力的比例。图9中的附图标记A至D表示支承轴承3 和34b的轴心的位置。在采用常规多辊式多级轧机的轧制中,来自带材1的轧制反作用力P作用在工作 轧辊31a和31b上。该轧制反作用力P通过第一中间轧辊3 和32b以及第二中间轧辊33a 和3 分配至支承轴承3 和34。因此,0. 66P的轧制反作用力在位置A和D处施加至支 承轴承3 和34b,而0. 36P的轧制反作用力在位置B和C处施加至支承轴承34a和34b。 换句话说,在位置A和D处施加至支承轴承3 和34b的轧制反作用力的比例为66%,而在 位置B和C处施加至支承轴承3 和34b的轧制反作用力的比例为36%。在这种情况中,如图10所示,在位置A和D处施加至支承轴承34a的轧制反作用 力沿大致水平的方向起作用。这导致顶部内机架12 沿水平方向变形。由在位置A和D 处向支承轴承3 施加大的轧制反作用力产生的顶部内机架12 的这种变形是所谓的" 孔开口(bore opening)“。在底部内机架中也出现这种孔开口。当如上所述在顶部内机 架12 中出现孔开口时,工作轧辊31a与带材1分离,这又降低了垂直刚度。这可能会导 致带材1的带材厚度测量精度的降低。因此,常规多辊式多级轧机如下构造,以改进其垂直刚度,以便可以抑制孔开口的 出现。具体地,顶部内机架12 在其驱动侧和工作侧由驱动侧外机架和工作侧外机架支 撑,驱动侧外机架和工作侧外机架每一个都相对于带材1的输送方向位于前侧和后侧的两 个点处。然而,根据这种常规结构,沿带材输送方向的两个支撑位置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对应于随后将描述的距离Kit和Kib)较短,并且此外,这些支撑位置还设置在顶部内机架 122a中的最高位置处。这会引起不能确保足够的垂直刚度的问题。而且,根据该常规结构,沿带材宽度方向在驱动侧和工作侧中的支撑位置的中心 之间的距离(对应于随后将描述的Lit和Lib)较长。这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即不能确保足 够的水平刚度。当不能确保足够的水平刚度时,在轧制时,顶部内机架12 会沿带材宽度 方向极大地偏斜。图11示出了在没有足够的水平刚度的情况下在顶部内机架12 中如何 出现变形的。现在,在图11中,示出了由在位置A和D处的支承轴承3 产生的顶部内机架12 的轧制反作用力作用方向位移沿带材宽度方向的分布。该分布显示该轧制反作用力作用方 向位移在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明显比在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大。随后,由在位置A和D处的支承轴承3 产生的顶部内机架12 在沿带材宽度方 向的中间部分和两个端部处的轧制反作用力作用方向位移转化成由在位置A和D处的支承 轴承3 产生的工作轧辊31a在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和两个端部处的轧制反作用力 作用方向位移。同样,对于工作轧辊31a,该轧制反作用力作用方向位移在沿带材宽度方向 的中间部分处比在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大。因此,带材1在其沿带材宽度方向的 两个端部处比在其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压得更深,从而带材1的带材厚度在沿带 材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处变得比在沿带材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大。因此,如上所述,常规结构不具有足够的垂直和水平刚度,因此工作轧辊31a可能 与带材1分离。因此这在带材1和工作轧辊31a之间形成了如图10所示的间隙δο,从而 可能降低带材1的带材厚度测量精度。同时,在常规多辊式多级轧机的情况中,可以想到的是增加顶部内机架和底部内 机架的尺寸,以改善垂直和水平刚度。然而,采用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顶部内机架和底部内 机架的重量,而且增加了尺寸,因此增加了以包围方式支撑内机架的驱动侧外机架和工作 侧外机架的重量。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多辊式 多级轧机,其尺寸和重量可以降低,并且其刚度可以改善,以便可以以高带材厚度测量精度 轧制带材。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顶部内机架,其 位于带材的轧制线的上面,并容纳包括以组的形式布置的轧辊的顶部轧辊组;底部内机架, 其位于带材的轧制线的下面,并容纳包括以组的形式布置的轧辊的底部轧辊组;入口侧外 机架,其设置在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处,并具有入口侧开口部,带材 被允许通过所述入口侧开口部;输送侧外机架,其设置在顶部内机架的输送侧和底部内机 架的输送侧,并具有输送侧开口部,带材被允许通过所述输送侧开口部;轧制线调节装置,其用于通过从上面挤压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输送侧来调节带材的轧制线的高度,轧制线 调节装置设置在入口侧开口部和输送侧开口部中的每一个的上部中;和轧辊间隙控制装 置,其用于通过从下面挤压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输送侧来将轧制载荷施加到带材,轧辊 间隙控制装置设置在入口侧开口部和所述输送侧开口部中的每一个的下部中。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多辊式多级轧机中,将被设置在入口 侧开口部内的顶部入口侧挤压部被设置至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壁部,将被设置在输送侧开 口部内的顶部输送侧挤压部被设置至顶部内机架的输送侧壁部,将被设置在入口侧开口部 内的底部入口侧挤压部被设置至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壁部,将被设置在输送侧开口部内的 底部输送侧挤压部被设置至底部内机架的输送侧壁部,轧制线调节装置能够挤压顶部入口 侧挤压部和顶部输送侧挤压部,以及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能够挤压底部入口侧挤压部和底部 输送侧挤压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三方面的多辊式多级轧机中,轧制线调节装置 和轧辊间隙控制装置沿所述带材宽度方向的支撑位置被设为与顶部轧辊组和底部轧辊组 中的工作轧辊的辊身轴向长度重合的位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第四方面的多辊式多级轧机中,轧制线调节装置 和轧辊间隙控制装置基于带材的带材宽度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五方面的多辊式多级轧机还包括挤压装置,其用 于将顶部内机架和底部内机架抵靠在入口侧外机架和输送侧外机架中的任一个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辊式多级轧机,包括:顶部内机架,其位于带材的轧制线的上面,并容纳包括以组的形式布置的轧辊的顶部轧辊组;底部内机架,其位于所述带材的轧制线的下面,并容纳包括以组的形式布置的轧辊的底部轧辊组;入口侧外机架,其设置在所述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所述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处,并具有入口侧开口部,所述带材被允许通过所述入口侧开口部;输送侧外机架,其设置在所述顶部内机架的输送侧和所述底部内机架的输送侧处,并具有输送侧开口部,所述带材被允许通过所述输送侧开口部;轧制线调节装置,其用于通过从上面挤压所述顶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输送侧来调节所述带材的轧制线的高度,所述轧制线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入口侧开口部和所述输送侧开口部中的每一个的上部中;和轧辊间隙控制装置,其用于通过从下面挤压所述底部内机架的入口侧和输送侧来将轧制载荷施加到所述带材,所述轧辊间隙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入口侧开口部和所述输送侧开口部中的每一个的下部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乘鞍隆高木道正尾钱亲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日立制铁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