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20549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一第一透镜、一遮光元件及一第二透镜。镜筒包括一筒体及一前盖。筒体包括一内侧壁,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均固设于内侧壁上。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均包括一光学部及一非光学部。非光学部包括一物端面及一像端面。前盖的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端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于至少一第二卡合部内。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设有一定位部。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上从定位部至第一透镜的光学部之间延伸形成有一倾斜的斜面。遮光元件固设在斜面上。第二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侧面为阶梯状,具有一第一台阶面。第一台阶面承靠在定位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照相功能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在人们对电子产品追求小型化的同时,对其拍摄出物体的影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希 望拍摄物体的影像画面清晰。而成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产品内镜头模组的优 劣。目前绝大多数镜头模组由多个透镜、镜筒等部件构成。镜头模组的具体构造一般 为将多个透镜收容于镜筒内。进入镜筒的光学影像信号经过透镜聚焦后到达影像感测器, 影像感测器将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电子影像信号。由于现有技术中透镜通常采用胶体粘附 固设于在一起,镜筒内一部分光线会经过透镜与镜筒相固定的非有效区域后,再穿过胶体 形成杂散光线并投射于影像感测器,从而对拍摄效果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这些透镜是直接 胶合在镜筒内,透镜与镜筒之间的同心度很难确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吸收杂散光线同时可提高透镜与镜筒之间定位精度 的镜头模组。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一第一透镜、一遮光元件及一第二透镜。所述镜筒 包括一筒体及一前盖。所述前盖盖设在筒体上。所述筒体包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透镜及 第二透镜均固设于筒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均包括一光学部及环绕光学 部的非光学部。所述非光学部包括一物端面及一像端面。所述前盖的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 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端面对应所述前盖的内表面上的至少一第一卡 合部位置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于至少一第二卡合部 内。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设有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 像端面上从所述定位部至第一透镜的光学部之间延伸形成有一倾斜的斜面。所述遮光元件 固设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二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侧面为阶梯状,包括一第一台阶面。所 述第二透镜的第一台阶面承靠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上的定位部上。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镜头组的第一透镜通过其非光学部的物端面对应 所述前盖的内表面上的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卡合于镜筒的前盖内表面上,从而提高了第一透 镜与镜筒之间的定位精度。同时,遮光元件固设在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上从定 位部至第一透镜的光学部之间延伸形成有一倾斜的斜面上,可以有效地吸收第一透镜与第 二透镜的非光学部间的杂散光线,提高了镜头模组的成像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镜头模组100。该镜头模组100包括一 镜筒10、一第一透镜20、一遮光元件30、一第二透镜40及一第三透镜50。所述第一透镜 20、遮光元件30、第二透镜40及第三透镜50依次收容于所述镜筒10内。所述镜筒10为一端半封闭的筒状体,该镜筒10包括一筒体11及一前盖12。所述 前盖12盖设在筒体11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11与前盖12 —体成型。所述前盖12 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一进光孔120,外部光线通过该进光孔120进入到镜筒10内。所述筒 体11包括一内侧壁112,且筒体11的内侧壁112为黑色,其可将投射到镜体11的内侧壁 112的光线吸收,以减少部分因光线照射到镜体11的内侧壁112后形成的杂散光对成像品 质的影响。所述前盖12的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第 一卡合部为凸起122,所述凸起12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进光孔120的两侧。所述第一透镜20由玻璃或由塑料制成,该第一透镜20为球面透镜或为非球面透 镜。所述第一透镜20包括一光学部22及环绕光学部22的非光学部对。所述光学部22 即为透镜中起光学作用的部分,该光学部22可应具体需要设置为凹或凸的形状,从而对光 线进行发散或会聚。该非光学部M包围并连接光学部22,主要作用为放置、支撑相邻的光 学部22。所述非光学部M包括一物端面241及一像端面M2。所述非光学部22的物端面 241朝向于所述进光孔120。在所述非光学部22的物端面241上对应所述前盖12的内表 面上的两个第一卡合部位置设置有两个第二卡合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合部220 为一与所述凸起122相匹配的两个凹槽220。所述凸起122卡制于所述凹槽220内,以使第 一透镜20定位于前盖12的内表面上。所述非光学部M的像端面M2的周缘设有一定位 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为一凸块对20。所述像端面242上从所述凸块M20底端形 成一延伸至光学部22的斜面M22,所述凸块M20与该斜面4421成一角度。可以理解的是,也可是第一卡合部为凹槽,而第二卡合部为凸起,并不限于本实施 方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元件为无反射型SOMA (SOMA-NR)遮光片30,该遮光片30 为一锥形环状,其固设在所述第一透镜20的非光学部M的斜面M22上,用于吸收穿过所 述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2外围的杂散光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遮光元件也可为一遮光 膜,其贴附在所述第一透镜20的非光学部M的斜面M22上。所述第二透镜40的非光学部410的物侧面为阶梯状,具有依次邻接的第一台阶面 41、第二台阶面42及第三台阶面43。所述第一透镜20的定位部承靠在所述第一台阶面41 上。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透镜20的定位部为凸块2420,因此,所述第一台阶面41 对应该凸块M20成凹陷状。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透镜20的定位部为一收容槽时,所 述第一台阶面41对应该收容槽成突起状。所述第二台阶面42与第三台阶面43的接合处 抵持在所述遮光片30上。所述第二透镜40的非光学部的像侧面具有一第一阶梯面44。所述第三透镜50的非光学部的物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二透镜40的第一阶梯面44 相匹配的第二阶梯面5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镜头模组100还进一步包括一有色胶体60,所述有色胶体60涂布于所述第二透镜40的第一阶梯面44及第三透镜50的第二阶梯面51之间。由于所述 有色胶体60能吸收除其本身的色彩外的其他颜色的光线,则有色胶体60可以有效吸收穿 过所述第二透镜40及第三透镜50外围边缘的杂散光线。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有色胶体60 呈黑色并具有粘附作用,黑色的有色胶体60可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该有色胶体60是一种 单组分环氧胶,主要成份为环氧树脂,其具有强粘力、低应力及低收缩率的特点,该有色胶 体60在灯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凝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有色胶体60为黑胶或邦定胶。在组装过程中,先将遮光片30通过粘接剂固设在所述第一透镜20的非光学部M 的斜面M22上。再将第一透镜20固设于镜筒10的筒体11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 透镜20的非光学部M的凹槽220抵靠于所述镜筒10前盖12的凸起122上,所述凹槽220 收容所述凸起122,此时,所述第一透镜20定位于前盖12上,并利用粘结剂将所述第一透镜 20固定于所述镜筒10的筒体11内侧壁112上。然后再将第二透镜40与第一透镜20相卡 合固定,所述第二透镜40的第一台阶面41承靠在所述第一透镜20的非光学部M的像端 面242的周缘上凸块M20上,并利用粘结剂将所述第二透镜40固定于所述镜筒10的筒体 11内侧壁112上,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一第一透镜、一遮光元件及一第二透镜,所述镜筒包括一筒体及一前盖,所述前盖盖设在筒体上,所述筒体包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依次固设于筒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均包括一光学部及环绕光学部的非光学部,所述非光学部包括一物端面及一像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的内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端面上对应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位置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于至少一第二卡合部内,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设有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形成由所述定位部延伸至第一透镜的光学部的斜面,所述遮光元件固设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二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侧面为阶梯状,包括一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一台阶面承靠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上的定位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一第一透镜、一遮光元件及一第二透镜,所述镜筒包 括一筒体及一前盖,所述前盖盖设在筒体上,所述筒体包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透镜及第二 透镜依次固设于筒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均包括一光学部及环绕光学部 的非光学部,所述非光学部包括一物端面及一像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的内表面上设 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端面上对应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位 置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对应卡合于至少一第二卡合部内,所 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设有一定位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 形成由所述定位部延伸至第一透镜的光学部的斜面,所述遮光元件固设在所述斜面上,所 述第二透镜的非光学部的物侧面为阶梯状,包括一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一台阶 面承靠在所述第一透镜的非光学部的像端面的周缘上的定位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一进光 孔,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部为凸起,所述凸起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进光孔的两侧, 所述至少一第二卡合部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宗瑜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