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装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1298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遮蔽装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该遮蔽装置用以系固在印刷电路板上,具有一上盖及一框架,该框架由数个侧壁连接而成,侧壁与侧壁的相接处形成有一缝隙,该角隅结构包括一L形遮蔽板,安置在该框架内部的每个转角可完全遮住侧壁与侧壁相接处的缝隙,该遮蔽板具有一第一挡板及一第二挡板;及一扣夹,设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底部,可接纳该框架的每一侧壁且成为稳固的结合,可有效阻止电磁波的泄露/进入。(*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角隅结构,尤指一种遮蔽装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技术背景如图1所示,已知遮蔽装置(Shielding device) 10以软焊方式固定在PC板15上,可防止PC板15上的电子电路发生电磁波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而 对通讯造成干扰及人体的伤害。该遮蔽装置10包括一矩形上盖11及一矩形框架12。该框 架12具有四个侧壁13,侧壁13与侧壁13之间以搭扣连结,致使侧壁13与侧壁13的相接 处形成有一缝隙14,该四条缝隙14将成为电磁波进入/泄漏的可能大道。电磁波的泄漏会 使通讯受到干扰及对人体造成伤害,电磁波干扰的发生乃因缝隙14无遮蔽所致,此缺失需 要补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遮蔽装 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遮蔽装置用角隅结构可遮住框架的缝隙,有效阻止电磁波的 泄露/进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遮蔽装置用防电 磁波干扰角隅结构,该遮蔽装置用以系固在印刷电路板上,具有一上盖及一框架,该框架由 数个侧壁连接而成,侧壁与侧壁的相接处形成有一缝隙,且相接处的顶端设有一孔洞,其特 点是该遮蔽装置上设有角隅结构,该角隅结构包括一 L形遮蔽板及一扣夹,该L形遮蔽板 安置在该框架内部的每个转角以完全遮住侧壁与侧壁相接处的缝隙,该遮蔽板具有一第一 挡板及一第二挡板;该扣夹设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底部,可接纳该框架的每一侧壁且 成为稳固的结合。如此,该遮蔽装置用角隅结构可遮住框架的缝隙,有效阻止电磁波的泄露/进入。有关本技术的结构、操作方式以及目的与优点,藉由参考下列的叙述及附图, 当可更加容易了解。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遮蔽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角隅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角隅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角隅结构安置于遮蔽装置的内部转角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4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本技术角隅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为已知框架的立体图。图8为图6所示的角隅结构结合于图7所示框架的立体图。标号说明角隅结构20、50L形遮蔽板21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扣夹30、51连接部 31、52容置空间32、54夹持部33、53唇部34突出部35遮蔽装置40矩形上盖41矩形框架42侧壁43a、43b、43c、43d缝隙 44孔洞45凹槽46凸部47斜面55承接孔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及图3所示,本技术的遮蔽装置40 (如图4)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 20包括一 L形遮蔽板21及一对扣夹30。L形遮蔽板21以金属材料制成,由一第一挡板22 及一第二挡板23所构成。扣夹30具有一连接部31及一夹持部33,该连接部31分别与第一挡板22及第二 挡板23的底部连接,该夹持部33自连接部31末端向上延伸而成,并和第一挡板22及第二 挡板23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空间32。夹持部33的末端是一向内弯曲的唇部34。L形遮蔽 板21包含一突出部35位于第一挡板22与第二挡板23相接处的顶端。扣夹30与L形遮 蔽板21结合成为一体。如图4及图5所示,传统遮蔽装置40的形状可依业者的需求来设计,本实施例以 矩形来做说明,该遮蔽装置40具有一矩形上盖41及一矩形框架42,框架42具有四个侧壁 43a、43b、43c、43d,四个侧壁43a、43b、43c、43d之间以搭扣连接,在四个侧壁43a、43b、43c、 43d的相接处(转角)形成一缝隙44及一孔洞45,该孔洞45位于相接处的顶端。靠近侧 壁43a、43b、43c、43d相接处的两侧底部具有一凹槽46,其宽度大于扣夹30的连接部31。凹 槽46与扣夹30的连接部31对应,当L形遮蔽板21与框架42连结时,连接部31安置于 凹槽46中,使连接部31与框架42底部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将角隅结构20分别设置在框架42内部的四个转角,让L形遮蔽板21的第一挡板 22与第二挡板23与侧壁43a、43b、43c、43d接触,可将框架42的缝隙44遮住,以解决传统 框架发生电磁波泄露的问题。角隅结构20与框架42结合时,L形遮蔽板21的突出部35插入框架42的孔洞45, 及各该扣夹30的连接部31安置在框架42的凹槽46中,使扣夹30的容置空间32分别接 纳框架42的侧壁43a、43b、43c、43d,让夹持部33的唇部34紧扣在侧壁43a_43d的外壁面, 使角隅结构20与框架42成为稳固的结合。如图6所示,为本技术角隅结构50的第二实施例,其显示不同的扣夹来使L 型遮蔽板21与框架42成为结合,该角隅结构50的L形遮蔽板21和图2至图5 —样被一一 标示出来,该扣夹51具有一连接部52分别与第一挡板22及第二挡板23的底部连接,及一夹持部53自连接部52末端向上延伸而成,并和第一挡板22及第二挡板23之间形成有一 容置空间54。在夹持部53上具有一承接孔56。夹持部53的末端向外延伸有一斜面55。如图7所示,靠近四个侧壁43a、43b、43c、43d相接处的两侧各具有一凸部47与夹 持部53的承接孔56对应。如图8所示,当角隅结构50设置于框架42的四个内部转角时, L形遮蔽板21的突出部35插入框架42的孔洞45,及各该扣夹51的连接部52安置在框架 42的凹槽46中,并使框架42的侧壁43a、43b、43c、43d底部可自扣夹51的斜面55滑入而 位于容置空间54,最后将使框架42的凸部47卡入于夹持部53的承接孔56,使角隅结构50 与框架42成为稳固的结合。总之,本技术角隅结构20、50可附着在框架42的内部转角,并将侧壁43a、 43b、43c、43d相接处的缝隙44完全遮住,可解决已知遮蔽装置40的电磁波泄露/进入的问 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上盖及一框架,该框架由数个侧壁连接而成,侧壁与侧壁的相接处形成有一缝隙,且相接处的顶端设有一孔洞,其特征在于:该遮蔽装置上设有角隅结构,该角隅结构包括一L形遮蔽板及一扣夹,该L形遮蔽板安置在该框架内部的每个转角以完全遮住侧壁与侧壁相接处的缝隙,该遮蔽板具有一第一挡板及一第二挡板;该扣夹设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底部,可接纳该框架的每一侧壁且成为稳固的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一上盖及一框架,该框架由数个侧壁连接而成,侧壁与侧壁的相接处形成有一缝隙,且相接处的顶端设有一孔洞,其特征在于该遮蔽装置上设有角隅结构,该角隅结构包括一L形遮蔽板及一扣夹,该L形遮蔽板安置在该框架内部的每个转角以完全遮住侧壁与侧壁相接处的缝隙,该遮蔽板具有一第一挡板及一第二挡板;该扣夹设于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的底部,可接纳该框架的每一侧壁且成为稳固的结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夹具 有一连接部及一夹持部,该连接部分别与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底部连接;该夹持部自连接 部终端向上延伸,该夹持部的末端具有一向内弯曲的唇部与各该侧壁的外壁面紧紧接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蔽装置用防电磁波干扰角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夹具 有一连接部及一夹持部,该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昌杰
申请(专利权)人: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