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11590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包含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发光源与固定套件,其中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皆具有固定部,并且第二电路板的固定部贴覆于第一电路板的固定部。发光源设置于第一电路板,并且耦接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固定套件则具有接触面,因此当固定套件固定于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固定部时,其接触面会贴覆于固定部,使第二电路板会夹于固定套件的接触面与第一电路板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能增强电路板结合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发光模块;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增强电路板结合拉力的发光模块。
技术介绍
以往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在现今追求短小轻薄的电子设备的趋势下,逐渐被具备体积较小、耗电量较少等优势的平面显示装置所取代。因此,平面显示装置已成为目前显示装置市场的主流商品。平面显示装置的种类繁多,其中运用液晶显示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是目前较为受欢迎的商品,其市场应用也十分广泛,像是计算机显示装置、液晶电视等也日渐普及中。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为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因此需要背光源(backlight unit)提供所需的光线,方能达到显示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及其它技术上的考虑,背光源中所使用的发光组件已逐渐转换成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通常设置于印刷电路板以形成发光二极管灯条(LED light bar)于背光源中,而发光二极管灯条通常会通过具有可挠性电路板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进而来控制背光源的点亮机制。图1A所示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示意图,背光模块包含以发光二极管灯条与可挠性电路板所组成的发光模块60、容纳发光二极管灯条的灯罩70、光学膜片80与底框40。如图1B所示的传统发光模块,包含第一电路板10、第二电路板20、发光源30以及胶带50;其中发光源30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0,并且电性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0。具有可挠特性的第二电路板20也与第一电路板10相互电性连接,因此,外部电路可以经由第二电路板20传输控制电路信号到位于第一电路板10的发光源30,进而操控发光源30的点亮时机与机制。在如图1B所示的传统的发光模块中,除了第一电路板10与第二电路板20的电性连接之外,还会使用胶带50来增加第二电路板20的拉力以及两电路板之间的固定效果。然而,黏贴胶带50的过程会耗费工时,并且在黏贴或重工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胶带50的黏贴或撕离影响,而造成两电路板10、20结合处的线路断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具有提高组装效率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具有增加电路板间的结合拉力以减少电路板结合处断线的机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光模块包含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发光源以及固定套件。第一电路板具有固定部以及第一连接部;第二电路板具有固定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电路板的固定部;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电路板的固定部,并且第一连接部电性连接于第二连接部,因此第二电路板的固定部会贴覆于第一电路板的固定部。发光源则设置于第一电路板,并且电性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因此利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电路板的第二连接部相互电性连接,可使外部电路通过第二电路板将信号传递至位-->于第一电路板的发光源,以控制发光源的点亮机制。固定套件则具有第一接触面,当固定套件固定于两电路板的固定部时,第一接触面会贴覆于第二电路板的固定部,使第二电路板夹于固定套件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一电路板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发光模块,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一第二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其中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连接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平行共线的方式相互贴附;一发光源,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及一热缩套管,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包覆于其内侧,其内侧具有一第一接触面与一第二接触面,其中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夹于该第一接触面与该第二接触面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再一种发光模块,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开口部;一第二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三开口部,其中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连接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平行共线的方式相互贴附;一发光源,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及一固定套件,具有一接触面、一第一侧壁部与一第一卡扣部,该第一侧壁部连接该接触面,使其该第一侧壁部垂直于该接触面,而该第一卡扣部连接于相对该接触面的该第一侧壁部的一端,其中该第一侧壁部容纳于该第一开口部与该第三开口部,并且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夹于该第一卡扣部与该接触面之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利用固定套件包覆两电路板的固定部,其固定套件的第一接触面可以保护两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处,减少电路断线的机率,同时受到固定套件的固定作用,也可以增强两电路板间的结合拉力,降低相互拉扯而造成损坏情况的发生。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A为公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1B为公知发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实施例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实施例剖面图;图2C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剖面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及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第一电路板20第二电路板30发光源40底框50胶带60发光模块-->70灯罩80光学膜片100第一电路板110第一连接部130第一表面150第二表面170第一开口部190第二开口部200第二电路板210第二连接部230固定部240固定部250第三表面260第四表面270第三开口部290第四开口部300发光源400固定套件410第一接触面420第二接触面430第一侧壁部450第二侧壁部470第一卡扣部490第二卡扣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包含第一电路板100、第二电路板200、多个发光源300以及固定套件400。如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发光源300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00,并且发光源300电性耦接于第一电路板100与第二电路板200,使外部电路可以通过第一电路板100与第二电路板200来控制发光源300的点亮机制。第二电路板200则具有固定部230,形成于第二电路板200的一端,其中第二电路板200的固定部230贴覆第一电路板100的固定部240,以使两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00与第二电路板200具有相近似或实质相同的宽度,两者以平行共线的方式相互贴覆,贴覆后两电路板的其它部份则分别往平行但相反方向延伸,用以能够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套件400将两电路板的固定部加以套合固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发光源300为发光二极管,可利用电路驱动来控制其发光的机制,并且具有节能、省空间的优点。在本案图示中仅一个发光二极管做为例示,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皆了解发光二极管可以是多个,同时,-->在本案图示以侧面发光的发光二极管为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图2B为图2A的AA’剖面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00具有固定部240、第一表面130与第一连接部110,其中第一连接部110位于固定部240,并且第一连接部110与发光源300分别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00的第一表面130,以使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一第二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其中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贴附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平行共线的方式相互贴附;一发光源,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及一固定套件,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包覆于其内侧,其内侧具有一第一接触面,其中该第一接触面贴覆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位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一接触面中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一第二电路板,具有一固定部,其中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贴附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平行共线的方式相互贴附;一发光源,电性耦接于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以及一固定套件,用以将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包覆于其内侧,其内侧具有一第一接触面,其中该第一接触面贴覆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并且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位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与该第一接触面中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二连接部,并且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套件为热缩套管。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与该第一连接部皆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第一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第一表面,该第一连接部设置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开口部;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三开口部,并且该第一开口部与该第三开口部皆为开放式开口且两者对齐。7.如权利要求6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套件包含一第一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接触面连接,使该第一侧面与该接触面实质上相互垂直,其中该第一侧面容纳于该第一开口部与该第三开口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套件包含一第一卡扣部位于相对该接触面的该第一侧面的一端,并且该第一卡扣部与该第一电路板接触,使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夹于该第一卡扣部与该接触面中间。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与该第一连接部皆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第一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第三表面;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具有一第二开口部,该第二电路板的该固定部具有一第四开口部,并且该第二开口部与该第四开口部皆为开放式开口且两者对齐。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套件包含一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与该接触面连接,使该第二侧面与该接触面实质上相互垂直,并且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相互平行,其中该第二侧面容纳于该第二开口部与该第四开口部。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与该第一连接部皆设置于该第一电路板的一第一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一连接部。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源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一第三表面;该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并且该发光源电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部。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套件包含一第二卡扣部位于相对该接触面的该第二侧面的一端,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采翊黎平蔡政旻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