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7409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将所述电连接器后半部及线缆前端包覆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可将线缆收容于其中的线缆卡环,所述线缆自该线缆卡环处延伸出金属壳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以连接线缆,可与对接电子元件 稳固组接并使电讯传输稳定持久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中国专利公告第CN2377695号专利,其是一种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有次组合体、上导电壳体、下导电壳体 及外壳体等构件,在下壳体的后端设有用来束夹线缆且远离对接部分的一侧端缘延伸而 出的卡环,在组装完毕后,通过下导电壳体上的卡环以将所述线缆夹持固定。然而,在 所述线缆安装于卡环中后,上述卡环结构使得卡环与所述线缆之间可能无法完全密封, 有可能造成金属壳体的防EMI效果降低。因此,确有必要对前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 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屏蔽效果佳的金属壳体的线缆连接器组 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将所述电连接器后半部及线缆前端包覆在内的 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可将线缆收容于其中的线缆 卡环,所述线缆自该线缆卡环处延伸出金属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金属壳体后端的 线缆卡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而成,可使金属壳体在延伸出线缆的位置具有较佳的屏蔽 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的次组合体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6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有电连接 器1、上金属壳体2、下金属壳体3、线缆5及将所述电连接器及线缆5电性连接的印刷电路板4。请参照第3图所示,电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10、遮蔽壳体11、若干导电端 子12 (请参照第2图所示)及用来将所述绝缘本体10及遮蔽壳体组装于一起的螺钉13。 绝缘本体10大致呈纵长体状,其上设有若干的端子收容槽101,在所述绝缘本体10和遮 蔽壳体11的两侧分别设有可将螺钉13组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0和遮蔽壳体11两侧的圆孔 110。所述电路板4是设置于绝缘本体10的后方,所述端子12的焊接端(未图示)是 分别焊接连接于该电路板4的一端(前端),以使得该等端子12与该电路板4相互达成电 性连接。线缆5包括有多条传输线51及包覆所述传输线51的包覆层52,该等传输线51 连接于该电路板4时,先将线缆5外部的包覆层52 —端剥除适当的长度,使该等传输线 51的一端分别焊接于该电路板4的另一端(后端),使该线缆5通过所述电路板4与端子 12达成电性连接。所述线缆5还包括应力释放部53,该应力释放部53的前方分别为固持部54。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上金属壳体2和下金属壳体3相互配合并包覆于电连接 器1的后端及电路板4的外围,所述上金属壳体2包括有呈长方形结构的顶遮蔽板21、自 该顶遮蔽板21的相对两边缘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两第一夹接板22及自顶遮蔽板21后端 缘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夹接板23,在第一夹接板22上设有凹孔220,所述上金属壳 体2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再于其后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一对第一线缆卡环 230,最后通过将上金属壳体2的前后向下弯折以与顶遮蔽板21形成一凹形的中空部。下 金属壳体3则包括有与上金属壳体2的顶遮蔽板21结构相似的底遮蔽板31,在对应于上 金属壳体2的第一夹接板22和第二夹接板23的位置处向上弯折延伸设置有第一配接板32 和第二配接板33,在所述第一配接板32上相对于上金属壳体2上的凹孔220的位置设有 与所述凹孔220相卡扣配合的凸块320,所述下金属壳体3先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形成, 再于其后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一对第二线缆卡环330,最后通过将下金属壳体3的 前后向上弯折以与底遮蔽板31形成一凹形的中空部,所述第二线缆卡环330与所述上金 属壳体2上的线缆卡环230位于相对的位置。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组装于金属壳体2外侧的 上盖体6和下盖体7,上盖体6内壁的一周均勻分布有若干定位孔60,下盖体7内壁上在 对应于上盖体6的位置设置有用来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若干定位柱70,通过上述定位 孔60与定位柱70的相互配合将所述上盖体6和下盖体7相互组装于一起。请参照图1至图3并结合图4至图6所示,组装时,端子12收容于绝缘本体10 内,遮蔽壳体11包覆于绝缘本体10的外围,同时端子12的尾部(未图示)焊接于电路 板4的前端上。线缆5的传输线51前端焊接于电路板4的后端上,线缆5的结构中位于 固持部54前段的包覆层52收容于所述下金属壳体3的第二线缆卡环330中,此时,固持 部54位于下金属壳体3的第二线缆卡环330的后端之外且位于所述下盖体7的后端缘的 内侧,同时使得线缆5的应力释放部53位于下盖体7的后端缘之外。接着将上金属壳体 2自上至下组装于下金属壳体3上,上金属壳体2通过第一夹接板22上设置的凹孔220与 下金属壳体3上的第一配接板32上设置的凸块320相扣合,以及第一配接板32上设置的凹孔(未图示)和第一夹接板22上设置的凸块(未图示)相扣合的方式,而实现两者的 稳固组接,在完成上述组装后,可以发现,上金属壳体2后端的第一线缆卡环230与下金 属壳体3后端的第二线缆卡环330可紧紧包覆所述线缆5的前端包覆层52,以降低线路传 输过程中的电磁干扰。最后,将上盖体6组装到下盖体7上,通过上盖体6上的定位孔 60与下盖体7上的定位柱70的相互卡扣将所述上盖体6与下盖体7相组装于一起。至 此,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由于上金属壳体2后端的第一线缆卡环230及下金属壳体3后端的第二线缆卡环 330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故在上述抽引成型形成的结构组装到所述线缆5的外侧 时,可将线缆5紧紧包覆,提高线缆卡环与线缆之间的密封性,加强金属壳体与线缆接 合处的屏蔽效果,降低电讯传输的电磁干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将所述电连接器后半部及线缆前端包覆在内的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可将线缆收容于其中的线缆卡环,所述线缆自该线缆卡环处延伸出金属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将所述电 连接器后半部及线缆前端包覆在内的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后端通过 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可将线缆收容于其中的线缆卡环,所述线缆自该线缆卡环处延伸 出金属壳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金属壳 体和下金属壳体,所述上金属壳体的后端为延伸形成的夹接板,所述下金属壳体的后端 为延伸形成的配接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卡环包括从所述上 金属壳体上的夹接板上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的第一线缆卡环和从所述下金属壳体的 配接板上通过抽引成型的方式形成的第二线缆卡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 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及包围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李小利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