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崑田专利>正文

同轴电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2088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是将配置有信号端子的绝缘基座设置于接地端子座中,以应用信号端子并行配置的第一夹持弹片与第二夹持弹片所设置的相互对应的导线槽,来导引所连接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在组装同轴电缆时,只需将剥离绝缘外皮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沿着导线槽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后,再应用设置于接地端子座的翼片,来固持同轴电缆即可完成组装。因此,可大幅简化同轴电缆的组装程序,并可提高同轴电缆连接器成品的组装良率。(*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同轴电缆连接器是一种广泛使用于移动电话、可携式电脑或无线网络基地台(Access Point,简称AP)的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信号的传收端子,其机械规格与电气特性是受规范而具有一定的结构,不能任意变更。现有习知有多种符合规范的同轴电缆连接器,为了符合规范,其构造均大同小异,而仅具有因应不同目的的局部设计变更。但,现今市面上所提供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由于其构造上的限制,使得组装同轴电缆时,不仅费时、费事,且所组装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成品,其良率常受影响而无法提高,致使产品的制造成本也相应地增加,确实不利于所应用产品的市场竞争。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在组装同轴电缆时,简化组装程序并提高同轴电缆连接器成品的组装良率,非常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可适用于连接具有内导体与环绕内导体的外导体的同轴电缆,此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接地端子座、绝缘基座与信号端子。其中,接地端子座用以连接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其具有环状的座部,以在座部中形成一容置空间。绝缘基座设置于接地端子座的容置空间中,其具有端子台与自端子台向下延伸的通孔。信号端子则设置于绝缘基座的端子台上,其具有并行配置的第一夹持弹片与第二夹持弹片、以及自第一夹持弹片两侧向下延伸于绝缘基座通孔内的第一接触弹片与第二接触弹片,且第一夹持弹片具有第一导线槽,第二夹持弹片具有对应于第一导线槽的第二导线槽,用以导引并连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本技术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第一夹持弹片与第二夹持弹片上所设置的第一导线槽及第二导线槽,为具有弧形剖面的导线槽,以利于导引同轴电缆的圆形内导体,并增加与内导体连接的接触面积。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绝缘基座端子台为矩形的凹陷平台,而信号-->端子的第一夹持弹片则沿第一导线槽两侧,在其前、后各设置有成对的两侧翼,以便可以将信号端子固持于绝缘基座端子台的矩形凹陷平台中。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更包括有绝缘片,而信号端子的第二夹持弹片上方则具有凸肋、其两侧各设置有一凹槽,用以将部分的第二夹持弹片埋入绝缘片中而固持于其上方。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的接地端子座更具有自其座部一侧向外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具有一线槽,环状的座部具有两卡槽,而绝缘基座则对应于接地端子座的线槽与两卡槽,分别设置有一导线缺口及两卡榫,以便应用导线缺口与线槽来装置同轴电缆,并应用两卡榫来置入两卡槽中,以将绝缘基座固持于接地端子座上。前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的接地端子座更具有设置于其延伸部对应侧边的固持部,固持部上设置有多个翼片,用以固持同轴电缆,防止因外力而使同轴电缆脱离同轴电缆连接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同轴电缆连接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在组装同轴电缆时,只需将剥离绝缘外皮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沿着导线槽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后,再应用设置于接地端子座的翼片,来固持同轴电缆即可完成组装。因此,可大幅简化同轴电缆的组装程序,并可提高同轴电缆连接器成品的组装良率。综上所述,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是将配置有信号端子的绝缘基座设置于接地端子座中,以应用信号端子并行配置的第一夹持弹片与第二夹持弹片设置相互对应的导线槽,来导引与连接同轴电缆的内导体。在组装同轴电缆时,只需将剥离绝缘外皮的同轴电缆的内导体,沿着导线槽插入同轴电缆连接器后,再应用设置于接地端子座的翼片,来固持同轴电缆即可完成组装。因此,可大幅简化同轴电缆的组装程序,并可提高同轴电缆连接器成品的组装良率。本技术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同轴电缆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同轴电缆连接器部分分解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绝缘基座组部分分解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信号端子与绝缘片分解的立体图。图6A是图5的信号端子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B是图5的信号端子的俯视图。图6C是图5的信号端子的右视图。图6D是图5的信号端子的主视图。图7是图1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组装的示意图。-->图8是图1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组装完成的剖视图。10:同轴电缆连接器           11:接地端子座111:座部                    112:容置空间113:延伸部                  114:线槽115:卡槽                    116:固持部117:翼片                    12:绝缘基座121:端子台                  122:通孔123:导线缺口                124:卡榫13:信号端子                 131、132:夹持弹片133:接触弹片                134、135:导线槽136、137:侧翼               138:凸肋139:凹槽                    14:绝缘片90:同轴电缆                 91:内导体92:外导体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同轴电缆的立体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可适用于连接具有内导体91与环绕内导体91的外导体92的同轴电缆90,以便可以方便地与焊接在电路板上的公端连接器(未绘示)连接。请同时参阅图2至图6D所示,图2是图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同轴电缆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适用于连接具有一内导体与环绕该内导体的一外导体的一同轴电缆,包括:一接地端子座,用以连接该外导体,具有环状的一座部,以在该座部中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绝缘基座,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具有一端子台与自该端子台向下延伸的一通孔;以及一信号端子,设置于该端子台上,具有并行配置的一第一夹持弹片与一第二夹持弹片、及自该第一夹持弹片两侧向下延伸于该通孔内的一第一接触弹片与一第二接触弹片,该第一夹持弹片具有一第一导线槽,该第二夹持弹片则具有对应于该第一导线槽的一第二导线槽,用以导引并连接该内导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适用于连接具有一内导体与环绕该内导体的一外导体的一同轴电缆,包括:一接地端子座,用以连接该外导体,具有环状的一座部,以在该座部中形成一容置空间;一绝缘基座,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具有一端子台与自该端子台向下延伸的一通孔;以及一信号端子,设置于该端子台上,具有并行配置的一第一夹持弹片与一第二夹持弹片、及自该第一夹持弹片两侧向下延伸于该通孔内的一第一接触弹片与一第二接触弹片,该第一夹持弹片具有一第一导线槽,该第二夹持弹片则具有对应于该第一导线槽的一第二导线槽,用以导引并连接该内导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导线槽及该第二导线槽为具有弧形剖面的导线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国基
申请(专利权)人:张崑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