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韦振秋专利>正文

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0801 阅读:5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沼气池,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的新型沼气池,该沼气池包括池体、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分别与池体连通,所述的池体顶面仅设置有出气孔,池体底面为倾斜设置,池体底面设置有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至少两条导流沟,池体底面最低处设置有用于装料的凹槽,进料管安装在池底高端一侧的池体上,排渣池通过排渣管安装在池体底面低端一侧的池体上,所述的水压间整体从池体顶部延伸到池体下部,水压间底面为倾斜设置,其最低处与池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发酵面积大、不留死角、不结皮、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水压间不积渣,气室容量大,废水不会倒流进入池体和出气孔以及原料资源丰富等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沼气池,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的新型沼气池。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使用的水压式沼气池(参见图5图8),其池体底面为锅底形,即最低点位 于池体底面中心处,而进料管位于池体的一侧,原料进入时仅能从进料管侧滑入池中心,池 体底面其他面积均为死角,原料得难到达,故容易结皮,经常需要人进入池体内清理,维护 比较麻烦;另排渣池和水压间设计不够合理,两者的底面均是水平设置,当池体内压力减小 时,排渣池内的废水和废渣容易从排渣管倒流入池体,而废渣也容易堆积在水压间的底面; 还有沼气池的进料口、水压间和池体顶部的出气口设置在同一高度,废水容易倒流进入出 气孔,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酵面积大、不留死角、不结皮,可全 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排渣间和水压间设计更趋合理的新型沼气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 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包括 池体、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分别与池体连通,所述的池体顶面 仅设置有出气孔,池体底面为倾斜设置,池体底面设置有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至少两条导 流沟,池体底面最低处设置有用于装料的凹槽,进料管安装在池体底面高端一侧的池体上, 排渣池通过排渣管安装在池体底面低端一侧的池体上。 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水压间整体从沼气池的池体顶部延伸到 池体下部,水压间底面为倾斜设置,其最低处与沼气池的池体连通。 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排渣管出口高于排渣池底面,所述的 排渣池和水压间的安装高度低于池体顶面出气孔的高度,进料管进料口的安装高度高于池 体顶面出气孔的高度。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技术之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具有 以下有益效果 1、发酵面积大、不留死角、不结皮、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现有的大多数水压式沼气池,其底面均为锅底形,底面的大多数地方原料无法到达,故死角面积很大,约占82% ,发酵面积仅18% ,而本技术的池体底面为倾斜设计,且池体底面还设置有导流沟,原料从进料管进入池体后,从高端沿着各个导流沟向低端移动,解决了现有水压式沼气池的死角问题,使池体的发酵面积达到98 % ,不会结皮,可全自动排渣,也可人为控制排渣,不需进入池体除料和维护,故在池体顶部不用预留让人进入的排渣口,仅设置出气孔即可。2、水压间不积渣,气室容量大现有的水压间一般设置在池体顶部,气室容量较小,易造成气压升降差距大,气压不稳定,且其底面为平面,易积渣;本技术底面为倾斜 设计,不易积渣,且水压间整体从沼气池的池体顶部延伸到池体下部,气室容量大,可保证 气压稳定。 3、进料口无溢流,出气管不浸水,排渣池不反流本技术进料管进料口的安装 高度高于池体顶面出气孔的高度,进料口不会造成溢流;排渣池和水压间的安装高度低于 池体顶面出气孔的高度,故废水不会从池体倒流进入出气孔;另外,排渣管出口高于排渣 池的底面,可设置为与排渣池的溢流口等高,当池体内气压减小时,废水或废渣不会从排渣 池反流进入池内,当排渣池内积水较多时,废水就会从排渣池的溢流口流出,也不会反流入 池,不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4、原料资源丰富本技术可用的原料除了常用的猪、牛、马粪便,家庭厕所肥 料,绿肥菜皮,瓜皮外,还可以采用玉米杆,高梁杆,甘蔗杆等秸秆类植物作为原料,只需将 较大的秸秆类原料砍约5寸,能投入池体内即可,稻草、麦杆等原料,能投入即可,不须粉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之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 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 图4 :本技术实施例一之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结构 示意图 图1 :图2的A-A剖面图; 图2 :俯视图; 图3 :图2的B-B剖面图; 图4 :图2的C-C剖面图; 图5 图8 :现有水压式沼气结构示意图 图5 :图6的D-D剖面图; 图6 :俯视图; 图7 :图6的F-F剖面图;图8 :图6的E-E剖面图; 图中 l-池体,11-池体底面,111-凹槽,112、 112a、 112b-导流沟,12_池体顶面,2_进料 管,21-进料口 , 3-出气孔,4-排渣池,41-溢流口 , 42-排渣池底面,5-排渣管,51-排渣管出 口,6-水压间,61-水压间底面; Hl-进料管,H2-池体,H3-排渣口 , H4-水压间,H5-排渣池。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包括池体1、进料管2、水压间6和排渣池 4,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分别与池体连通,进料管和排渣池分别安装在池体两侧,所述的 池体顶面12仅设置有出气孔3,池体底面11为倾斜设置,池体底面设置有从高端向低端延 伸的6条导流沟112,所述的池体底面的导流沟的纵截面形状为波浪形,池体底面共设置有 6条导流沟,池体底面中心两侧的两条导流沟的宽度和深度相等,其他导流沟的宽度和深度 相等,池体底面中心两侧的两条导流沟的宽度和深度是其他导流沟宽度和深度的2/3,池体 底面最低处设置有用于装料的凹槽111,进料管安装在池体底面高端一侧的池体上,排渣池通过排渣管5安装在池体底面低端一侧的池体上,进料管进料口 21的安装高度高于池体顶 面出气孔3的高度,排渣管出口 51高于排渣池的底面42,可设置为与排渣池的溢流口 41 等高,排渣池和水压间的安装高度低于池体顶面出气孔3的高度,所述的水压间整体从沼 气池的池体顶部延伸到池体下部,水压间底面61为倾斜设置,其最低处与沼气池的池体连 通。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所述的导流沟的数量可以根据池体的大小增加或减 少,导流沟可以设置为均匀分布在池体底面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宽度和深度的尺寸 大小,单个导流沟的纵截面形状还可以是V形、梯形或其他任意形状,只要能够保证原料基 本能够到达池体底面的各个地方即可。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变换,所述的进料管、水压间与排渣池的安装高度及水压间 的结构等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并不影响本技术可以全自动排渣和免入池维护的优点, 只是使用效果不够理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包括池体(1)、进料管(2)、水压间(6)和排渣池(4),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分别与池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顶面(12)仅设置有出气孔(3),池体底面(11)为倾斜设置,池体底面设置有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至少两条导流沟(112),池体底面最低处设置有用于装料的凹槽(111),进料管安装在池体底面高端一侧的池体上,排渣池通过排渣管(5)安装在池体底面低端一侧的池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包括池体(1)、进料管(2)、水压间(6)和排渣池(4),进料管、水压间和排渣池分别与池体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顶面(12)仅设置有出气孔(3),池体底面(11)为倾斜设置,池体底面设置有从高端向低端延伸的至少两条导流沟(112),池体底面最低处设置有用于装料的凹槽(111),进料管安装在池体底面高端一侧的池体上,排渣池通过排渣管(5)安装在池体底面低端一侧的池体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水压间整体从沼气池的池体顶部延伸到池体下部,水压间底面(61)为倾斜设置,其最低 处与沼气池的池体连通。3 .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排渣管出口 (51)高于排渣池底面(42)。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排渣池和水压间的安装高度低于池体顶面出气孔的高度。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排渣免入池维护新型沼气池,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振秋
申请(专利权)人:韦振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