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件,绝缘本体具有对接腔,端子设有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凸伸入该对接腔的弹性臂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连接部;所述遮蔽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折延伸入对接腔的接地片,至少一个端子的弹性臂具有与该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与抵靠部背对设置并向对接腔凸伸的接触部,从而可将该至少一个端子作为与可接地片接触的接地端子使用,不需另外制造接地端子,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接地功能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请参阅美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告第7,165,997号,其公开了一种具有接地功能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体、固持于绝缘体上的数个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及包覆于绝缘体外侧的两片遮蔽壳体,绝缘体形成供一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空间,信号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体内的倒剌段,自倒剌段一端延伸入对接空间的接触部及自倒剌段的另一端延伸出绝缘体的焊接部,从而形成L形。所述接地端子大致为U 形,相对于信号端子,在焊接脚的另一端设置有始终抵接于遮蔽壳体外侧的接地臂,以释放静电等杂讯。 然而,现有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的结构不同,制造中需要用到不同的制造程序,成本较高;另外,接地端子的接地臂暴露于电连接器外侧,当外部环境中灰尘等杂质较多时,可能附着于接地端子或者遮蔽壳体上,使造成两者之间电性接触不良,从而降低对杂讯屏蔽效果。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接地结构简单的电连接器及电连 接器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 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件,绝缘本体 具有对接腔,端子设有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凸伸入该对接腔的弹性臂及自固持部另一端 延伸出绝缘本体的连接部;所述遮蔽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折延伸入对接腔的接地片,至少一 个端子的弹性臂具有与该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与抵靠部背对设置并向对接腔凸伸的接触 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至少一个端子的 弹性臂设置与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可将该至少一个端子作为与接地片弹性接触的接地端 子使用,从而不需另外制造接地端子,结构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 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该电连接器相配对的对接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 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件,绝缘本体凹设有对接腔,端 子具有凸伸入对接腔的弹性臂,对接连接器具有收容于对接腔内的对接部;所述遮蔽件具 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主体部及至少一个自主体部弯折延伸入对接腔的接地片,弹性臂具 有背对该接地片并向对接腔凸伸的接触部,且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挤压端子的弹性臂抵接 于接地片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接连接器 的对接部挤压至少一个端子的弹性臂抵接于接地片上,可将该至少一个端子作为与接地片 弹性接触的接地端子使用,从而不需另外制造接地端子,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组合图。 图3为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沿C-C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00及与该 第一电连接器相配接的第二电连接器200。第一电连接器100包括有第一绝缘本体1、沿X 方向(即指第一方向)排列于第一绝缘本体1上的数个第一端子2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 外侧的两个遮蔽件3。 请结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凹设有对接腔10、位于对接腔两侧的 两个侧壁11及连接侧壁在X方向上两端的端壁12。每一端子2大致为L状,并包括有固 持部21、自固持部一端凸伸入该对接腔10的弹性臂22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 的连接部23。每一遮蔽件3具有包覆于侧壁11外侧的板状的主体部31及自主体部向对 接腔内弯折延伸的两个接地片32,该接地片贴覆于每一侧壁11的内表面,并暴露于对接腔 10内,从而可与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的弹性臂22相对设置,当第一端子处于原始状态的第一 位置(即两连接器未相互对接)时,上述相对的接地片与弹性臂并未相互抵接。 请参阅图1所示,对接连接器200具有第二绝缘本体4及沿X方向排列于第二绝 缘本体内的第二端子5 ;请继续参阅图4及图5所示,第二端子具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 的固持部51、自固持部51 —端延伸的第二接触部52及自固持部51另一端延伸出第二绝缘 本体以与印刷电路板相连接的连接部53。 请参阅图2及图6所示,所述弹性臂22具有与该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221、与抵靠 部背对设置并向对接腔凸伸的第一接触部222。当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对接过程 中,第二绝缘本体形成凸伸入第一绝缘本体对接腔10内的对接部41,同时该对接部两侧的 第二端子5也进入对接腔内并挤压第一端子2,使弹性臂22从原始的第一位置向受力弹性 变形后的第二位置移动;当该弹性臂到达第二位置时,上述弹性臂22的第一接触部222与 第二端子5的第二接触部52相抵接,且与接地片相对的至少一个第一端子的抵靠部221同 时也抵接于该接地片上,从而可使这一部分第一端子2被作为具有接地功能的接地端子以 释放静电,从而减少外界杂讯的干扰。请再参阅图1及图5所示,由于接地片32在X方向 的两侧形成缺口 33,从而另一部分第一端子2的弹性臂22即暴露于该缺口内与第一绝缘本 体的侧壁11相对,未与接地片相接触,这部分第一端子被作为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通过 利用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端子2充当接地端子与遮蔽件3的接地片32弹性接触的方式来实现接地,不需另外制造接地端子,结构比较简单,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的结构相同, 从而可使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另外,所述接地片32与弹性臂22均位于对接腔10内并电 性接触,环境较为封闭,防尘效果较好。 请参阅图2、图4及图6所示,至少一个第二端子5的第二接触部52与连接部53 之间设有与第二接触部大致平行的接地部54,而成F状,这一部分第二端子可作为对接 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另一部分第二端子不需设置接地部,即作为信号端子使用;当两连接器 对接时,该接地部54抵接于遮蔽件3的主体部31外侧,从而遮蔽件3的接地片32、与该接 地片相抵接的接地端子2及与遮蔽件的主体部相抵接的接地部54形成接地路径,以屏蔽外 界环境中的杂讯,提供屏蔽保护;另外,两电连接器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相互直接接触,形 成另一接地路径,可降低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所述接地部54与主体部31为面接触, 有利于两者的稳定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件,绝缘本体具有对接腔,端子设有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凸伸入该对接腔的弹性臂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折延伸入对接腔的接地片,至少一个端子的弹性臂具有与该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与抵靠部背对设置并向对接腔凸伸的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数个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遮蔽件,绝缘本体具有对接腔,端子设有固持部、自固持部一端凸伸入该对接腔的弹性臂及自固持部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折延伸入对接腔的接地片,至少一个端子的弹性臂具有与该接地片相对的抵靠部、与抵靠部背对设置并向对接腔凸伸的接触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在原始的第一位置与受力弹性变形后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弹性臂位于第二位置时,接地片的抵靠部与弹性臂相互抵接,接触部与电连接器相配对的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端子沿第一方向排列,接地片在第一方向的两侧为绝缘本体。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端子的弹性臂与上述接地片两侧的绝缘本体相面对。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对接腔两侧的两个纵长侧壁,且遮蔽件分别具有两个上述接地片贴覆于每一侧壁的内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飞,潘伟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