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85514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子电路板、以及装于子电路板的且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体及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的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平行的隔板,所述对接端子限位于第一绝缘本体与隔板间。电连接器通过第一绝缘本体与隔板对接端子进行限位,使得电连接器的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该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固持结构。技术背景与本专利申请相关之现有技术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12054号。该专利揭 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装于绝缘本体收容空间的中间模组、 装设于中间模组的底端的子电路板,若干转接端子以连接子电路板至中间模组,电连接器 包括若干安装于子电路板的对接端子,对接端子连同安装于中间模组的子电路板收容于绝 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 如此设置,对接端子固定于中间模组的结构复杂,且占用绝缘本体的较多的收容 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端子固持作用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子电路板、以及装于子电路板的且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的第一绝缘体及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的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平行的隔板,所述对接端子限位于第一绝缘本体与隔板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有如下进步对接端子安装于子电路板上 且装于收容空间中,电连接器通过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的隔板对接端子进行限 位,使得电连接器具有简单的固持端子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沿图1中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3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该 电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主体1及包覆于该连接器主体1上的金属壳体6,连接器主体1包括绝缘本体2及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的端子模组5,绝缘本体2包括第一绝缘体3及收容于 第一绝缘体3内的第二绝缘体4,端子模组5安装于第二绝缘体4上。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第一绝缘体3包括前端壁30、与前端壁30相对的后端壁 31、自前端壁30的相对两侧延伸出的连接前端壁30和后端壁31的两侧壁32、自前端壁30 的一侧延伸出的上端壁33、以及收容空间300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前端壁30设有一对 接口 302以与收容空间300贯通。第一绝缘本体3收容空间300包括可收容对接连接器的 第一收容空间34、及第二收容空间36。后端壁31设有若干通槽310以与第一收容空间34 贯通。两侧壁32的内侧设有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方向延伸的长槽320、位于长槽 320的靠近后端壁31的一端的止挡部321。上端壁33设有位于两侧壁32之间的中部区域 的靠近后端壁31的卡持部330。 请参阅图2-6所示,第二绝缘体4包括与前端壁30相对的后壁40、自后壁40的 中部区域延伸出的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方向平行的隔板42、以及自隔板42相对 两侧延伸出的左、右侧壁41。所述电连接器100可装于一外部电路板(未图示),第二绝缘 体4的后壁40可抵靠于外部电路板。隔板42边部临近绝缘本体3前端壁30的内表面301 设置。所述后壁40设有自其上侧向靠近绝缘本体3前端壁30方向延伸的垂直于后壁40 的悬伸臂400、位于后壁40左右两侧的安装脚401及安装于后壁40下侧的若干安装端子 402。所述悬伸臂400与隔板42位于后壁40的同一侧,所述悬伸臂400卡持于卡持部330 上,以固接第一绝缘体3与第二绝缘体4。所述左、右侧壁41与两侧壁32相对,所述左、右 侧壁41的外侧设有凸块410,所述凸块410收容于前述长槽320内,并与止挡部321配合, 以固接第一绝缘体3与第二绝缘体4。所述隔板42垂直于第一绝缘体3的两侧壁32,隔板 42位于第一绝缘本体3收容空间300中,以分隔出前述位于隔板42上侧的第一收容空间 34及位于隔板42下侧的第二收容空间36。在本实施例中,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可收容 于第一收容空间35,端子模组5部分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36。所述隔板42设有自隔板42 延伸出的若干端子收容槽420、自端子收容槽420末端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方向延 伸至后壁40的长条形的凸起部421、与后壁40相对的侧端壁422。所述端子收容槽420位 于左、右侧壁41之间的中部区域,端子收容槽420包括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位于隔板 42水平表面的第一端子收容槽4200及从第一端子收容槽4200延伸出的位于前端壁422上 的第二端子收容槽4201。第二端子收容槽4201垂直于第一端子收容槽4200设置。所述第 二端子收容槽4201为通槽。所述凸起部421可加强隔板42的机械强度,该凸起部421至 少部分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34。 请参阅图3-7所示,端子模组5包括与隔板42间隔相对且平行的子电路板50、连 接于子电路板50的远离后壁40的一侧的对接端子51及安装于子电路板50上的线圈模组 52。线圈模组52位于子电路板50上表面与对接端子51第二端513的下表面间。子电路 板50包括与后壁40相对的侧面53及自侧面53向子电路板50内凹陷的若干端子开口 54, 所述端子开口 54的外围不全封闭,从而安装端子402可沿平行于子电路板50方向连接于 子电路板50上。前述安装端子402的一端大体垂直于子电路板50。 对接端子51限位于第一绝缘本体3与隔板42间,其包括可抵靠第一绝缘体1的 前壁30内表面301的第一端511、可悬设于第一收容空间34的第二端513、以及连接第一 端511与第二端513的中间端5131。第一端511连接于子电路板50且垂直于子电路板50设置,第二端513穿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4200,中间端5131可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 4201。 请参阅图1 、图3及图4所示,金属壳体6包括第一壳体60及第二壳体61 ,第一壳 体60包覆于第一绝缘体3的前端壁30、两侧壁32以及上端壁33。第二壳体61包覆于子 电路板50上。 请参阅图1-7所示,组装本技术电连接器100,首先,端子模组5沿对接连接器 插入方向整体装入第二绝缘体4中,对接端子51的中间端5131的收容于第一端子收容槽 4200中,对接端子51的第二端513悬设于第一收容空间34中,在对接连接器装入时,第二 端513可收容于第二端子收容槽4201中,安装端子402与子电路板50的端子开口 54电性 连接;然后,端子模组5与第二绝缘体4整体装入第一绝缘体3中,所述凸块410收容于前 述长槽320内,并与止挡部321配合,悬伸臂400卡持于第一绝缘体3上,所述悬伸臂400设 有的倒钩部4000与卡持部330配合,以使第二绝缘体4稳定地固持于第一绝缘体3中,隔 板42分隔出位于隔板42上侧的第一收容空间35及位于隔板42下侧的第二收容空间36 ; 最后金属壳体6包覆于第一绝缘体3、第二绝缘体4及端子模组5上。 采用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对接端子51安装于子电路板50上且装于第一收容 空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子电路板、以及装于子电路板的且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包括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的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平行的隔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隔板夹持固定对接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子电路板、以及装于子电路板的且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包括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的第二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包括收容于第一绝缘体内且与对接连接器插入方向平行的隔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隔板夹持固定对接端子。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与隔板垂直连接 的后壁,所述电连接器可装于一外部电路板,第二绝缘体的后壁可抵靠于外部电路板。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路板与隔板平行,对接端子包 括垂直连接于子电路板的第一端、悬设于收容空间的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 间端。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路板上表面设有若干线圈模 组,线圈模组位于子电路板上表面与对接端子第二端的下表面间。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表面凹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 以限位对接端子,端子收容槽包括设置于隔板水平表面的第一端子收容槽、以及设置于隔 板前端面的第二端子收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周张道宽宣万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