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新月专利>正文

一种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9988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涉及流化床喷浆造粒机的连续式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机壳、晶种加入口、出料口和流化单元,远离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大于靠近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在同样进风、出风压力情况下,大开孔率区域截面流化风速更大,其作用是大颗粒自动向截面流化风速更高的区域流动。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大颗粒在流化床中停留时间短,能及时排出,实现长时间的连续化生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化床喷浆造粒机的连续式生产
,特别是对流化床中的晶种实施连续喷雾包衣造粒的生产

技术介绍
利用流化床技术进行喷浆造粒的技术和装置,以得到涂层式包衣颗粒产品、团聚 式颗粒产品的造粒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饲料、添加剂等行业颗粒状、粉状等物 料、热敏性物料的造粒、包衣和干燥,液态物料的造粒、干燥。目前此类流化床喷浆造粒机,有以下几种和不足 有一种具有多个喷动单元的喷动流化床造粒装置(专利号为ZL02131280. X),壳体内竖直隔板构成的多个喷动单元的喷动流化床造料,壳体有若干单元流化室和若干分 离室,分离室一一对应设置在单元流化室上方,单元流化室内均设有至少一个母液喷头,壳 体内位于隔板下方间隔一定距离设有分风板,分风板上设有若干风孔,壳体上位于一端的分离室上设有晶种加入口,与晶种加入口对应的另一侧壳体上并位于分风板上侧设有出料 口 ,壳体上位于分风板下侧设有与单元流化室一一对应的分风室,分风室分别与一热风进 口相连,壳体上部与每一分离室对应设有单元出风口 。还有一种连续式多单元流化床喷浆造粒包衣装置(专利号为200720043782. 2),壳体内直立设置有若干隔板将壳体分割成若干单元流化室和若干分离室,壳体上部设有若 干旋风分离器,各旋风分离器的进风口与分离室一一对应相接通,各旋风分离器的出风口 接通大气,除最靠近晶种加入口的第一级单元流化室所对应的旋风分离器的集料口经闭风 阀和返料管接通该单元流化室外,其余各单元流化室对应的旋风分离器的集料口均经相应 闭风阀和返料管接通上一级单元流化室。 以上两种设备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大小颗粒在流化床的无序流态化运动,在长度 方向上有一定的移动力包括一头进料、一头出料方式,旋风分离器收集的物料向上一级单 元床返料,风板倾斜布置,风孔倾斜布置,风板阶梯状布置只是让大小颗粒同时移动,均不 足以让所有大颗粒向出口移动,连续一定时间后,经长期的涂层和团聚造粒,床体内有少量 的大颗粒出不来,甚至形成超大球,导致局部死床和连续生产进行不下去;二是大、小物料 颗粒在装置内停留时间机会均等,导致出料的颗粒均匀性变差,后道返料量比较大;三是在 床体长度比较长时,大颗粒更易出不来,连续时间过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出一种产生的大颗粒在流化床中停留时间短,能及时排出的 连续化生产的流化床喷桨造粒机。 本技术包括机壳、晶种加入口、出料口,以及由进风管、进风调节机构、分风 室、分风板、流化造粒室、分离室、出风管组成的流化单元,所述分风室下方通过进风调节机 构连接进风管,所述流化造粒室通过分风板连接在分风室的上方,所述分离室连接在流化造粒室的上方,所述出风管连接在分离室的上方,出风管上连接旋风分离器,远离晶体加入 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大于靠近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 在同样进风、出风压力情况下,大开孔率区域截面流化风速更大,其作用是大颗粒 自动向截面流化风速更高的区域流动。故,本技术的大颗粒在流化床中停留时间短,能 及时排出,实现长时间的连续化生产。 本技术可以为一个流化单元,也可以为两个或及上相互依次并列的流化单元 组成。 当具有两个或有上的多个流化单元组成时,相邻的两个流化单元之间分别设置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与分风板之间设置间距,隔板与分风板之间可有l-200mm的间隙,以让大小颗粒在邻近流化单元之间流动,生成的物质向出料口方向运动。 本技术所述隔板的上端与分离室的顶部之间可以设置间距。 当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流化单元组成时,相邻的两个流化单元的分风板的较为合适的通孔密度比为l : 1.01 1.2,可有效提高大颗粒自动向截面流化风速更高的区域流动的效果。 本技术还在具有两个或有两个以上的多个流化单元的各流化单元的出风管 上分别各自连接一组旋风分离器,远离晶体加入口的旋风分离器的直径大于靠近晶体加入 口的旋风分离器的直径。 相邻的两个旋风分离器的更为合适的直径比为1 : 1.01 1.3。 当总进出口压力同样时,利用不同旋风分离器直径不同时,产生的压差差异,其作用是旋风分离器直径较小的流化单元截面流化风速较小。 本技术还在各旋风分离器的上方设置一根水平出风总管,各旋风分离器的出 风口并接在所述水平出风总管上,所述水平出风总管靠近出料口一端的内径大于靠近晶种 加入口一端的内径,水平出风总管在晶种加入口一端为盲端,水平出风总管在出料口一端 为开口端。当总进出口压力同样时,利用靠近总水平出风总管出口一侧阻力较小原理,其作 用是越靠近总出口的流化单元,其截面流化风速越大,在流化床总长度方向上,形成流化风 速的梯度布置,形成大颗粒自动向出口流动的效果。 另,本技术的所述晶种加入口可以为两个及以上,各晶种加入口可分布在机 壳的两端或中部。 所述出料口也可以有两个及以上,各出料口可与晶种加入口相对地分布在机壳的 中部或两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向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中1至4中,1为进风管,2为分风室,3为分风板,4为流化造粒室,5为分离室,6为出风管,7为晶种加入口,8为隔板,9为出料口, 10为流量或风速测量装置,11为旋风分离器,12为总管出风口, 13为水平出风总管、14为进风调节机构、15壳体。 本技术可采用现有流化床的任何形式,可设置带内加热盘管或板式加热器的内加热流化床。 如图1、2所示,本技术由一组流化单元组成,包括机壳15,在壳体15的左侧板 上设置一个晶种加入口 7,在远离晶种加入口 7的壳体15的另一侧设置一个出料口 9,两个 进风管6、分风室2、分风板3、流化造粒室4、分离室5、出风管6组成流化单元,分风室2下 方通过进风调节机构14连接一个或两个进风管l,各进风管1上还可连接用于控制的流量 或风速测量装置10。流化造粒室4通过分风板3连接在分风室2的上方,分离室5连接在 流化造粒室4的上方,出风管6连接在分离室5的上方,出风管6上连接旋风分离器11。 远离晶体加入口 7的分风板3的通孔密度大于靠近晶体加入口 7的分风板2的通 孔密度,该通孔密度可逐渐过渡,也可分段过渡。 如图3所示,设有四个相互并列组成的流化单元。各流化单元分别由进风管1、进风调节机构14、分风室2、分风板3、流化造粒室4、分离室5、出风管6组成。 相邻的两个流化单元之间可设置隔板8,各隔板8下端与分风板3之间设置间距,以让小颗粒在邻近流化单元之间流动,大颗粒自动流动到大截面流化风速流化单元,各隔板8上端与分离室5的顶部可封死或不封死。 在左右两侧的两个流化单元i、iv的分离室5上分别连接一个晶种加入口 7,在中 间两个流化单元n、ni的流化造粒室4下端分别连接一个出料口 9。同时,在同一个流化 单元内的分风板3的通孔密度为同一值,将流化单元ii、 iii的分风板3的通孔密度加大,以达到流化单元i、iv的分风板3的通孔密度与流化单元n、ni的分风板3的通孔密度比 分别为i : i.oi 1.2。 在出料口 9可采用风选结构,使返料量最小化。 工作时,从晶种晶体加入口 7连续供入晶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包括机壳、晶种加入口、出料口,以及由进风管、进风调节机构、分风室、分风板、流化造粒室、分离室、出风管组成的流化单元,所述分风室下方通过进风调节机构连接进风管,所述流化造粒室通过分风板连接在分风室的上方,所述分离室连接在流化造粒室的上方,所述出风管连接在分离室的上方,出风管上连接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远离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大于靠近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包括机壳、晶种加入口、出料口,以及由进风管、进风调节机构、分风室、分风板、流化造粒室、分离室、出风管组成的流化单元,所述分风室下方通过进风调节机构连接进风管,所述流化造粒室通过分风板连接在分风室的上方,所述分离室连接在流化造粒室的上方,所述出风管连接在分离室的上方,出风管上连接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远离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大于靠近晶体加入口的分风板的通孔密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相互依次 并列的流化单元。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流化单元之 间分别设置隔板,所述隔板的下端与分风板之间设置间距。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与 分离室的顶部设置间距。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连续式流化床喷浆造粒机,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流化单元的 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月
申请(专利权)人:王新月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