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9611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均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对的第二接触部、及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且连接第一、第二接触部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及第二接触部均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所述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不具有中空的变形孔,进而使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为刚性结构以保证阻抗的连续性;所述接地端子的中间部具有中空的变形孔,进而使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为弹性结构以便于接地端子的固持。(*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通信领域内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通信领域内,业界通常采用相互配合的公、母连接器来实现数据的 高速传输。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1996年6月4日公告的美国专利 5,522,730。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垂直连接器,包括中间板、安装于中间板两侧的两个“U”形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两个“U”形绝缘本体分别 设有上、下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延伸入上、下收容空间内的上、下接触部 及连接上、下接触部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均设有椭圆形的变形孔,进而便于导电端子 固定于中间板上。然而,如果在信号端子上设置变形孔,必然会引起阻抗的不连续,往 往会影响高速信号传输的质量。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信号端子阻抗连续且接地端子固 持稳定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 一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 对接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 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均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对的第二 接触部、及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及第二接触部均延伸出第 一绝缘本体,所述信号端子的中间部是实心的,进而使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为刚性结构; 所述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为弹性结构,且接地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 的宽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将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为刚性结构,可以保证 阻抗的连续性;另外,将所述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为弹性结构,便于接地端子的固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中第二绝缘本体与中间板分离。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其中中间板与第一绝缘本体分离。图4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3揭示了本技术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中间板4、分别安装于中间板4两侧的第一绝缘本体1与第二绝缘本体2、及安装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2上 的若干导电端子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大致为“U”形,其包括位于底端的第一安装壁11、自第 一安装壁11的两端并垂直于第一安装壁11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12、及位于该对第一 侧壁12之间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第一收容空间13。所述第一安装壁11 包括若干贯穿的第一定位孔110。所述第一侧壁1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与第一绝缘本体1结构类似,其包括位于顶端且平行于第一 安装壁11的第二安装壁21、自第二安装壁21的两端并垂直于第二安装壁21向下延伸的 一对第二侧壁22、及位于该对第二侧壁22之间且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第二 收容空间23。所述第一、第二收容空间13、23的开口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 收容空间13的开口向上,而第二收容空间23的开口向下)。所述第二安装壁21包括若 干贯穿的第二定位孔210。所述该对第一侧壁12与该对第二侧壁22分别对齐。所述中间板4夹持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2之间,其包括若干用以供导电端 子3穿过的收容孔41、42,其中收容孔41的内表面未涂覆任何导电材料,而收容孔42的 内表面则设有导电材料421。所述导电端子3排列成矩阵,其包括若干信号端子S及若干接地端子G,每一个 信号端子S及接地端子G均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13内的第一接触部31、延伸入第二 收容空间23内的第二接触部32、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31、32之间的中间部33、连接 第一接触部31与中间部33且用以固定于第一安装壁11内的第一固定部(未标号)、及连 接中间部33与第二接触部32且用以固定于第二安装壁21内的第二固定部(未标号)。 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31、32对应穿过第一、第二定位孔110、210而延伸入第一、第二 收容空间13、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与第二绝缘本体2间隔设置,所述信号端子S及 接地端子G的中间部33均位于第一绝缘本体1与第二绝缘本体2之间。请参图4及图5所示,所述接地端子G的中间部33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S的中 间部33的宽度。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G的中间部33设有中空的变形孔331, 所述变形孔331可以发生形变,进而使接地端子G的中间部33为弹性结构。所述接地端 子G的中间部33被压入中间板4的收容孔42中,且与导电材料421相接触,一方面实现 良好的固定,另一方面可以具有良好的接地效果。但是,所述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33是 实心的进而使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33为刚性结构。所述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33收容于 中间板4的收容孔41内。由于信号端子S整体上为平板状且未设置任何扭转及变形孔, 另外,中间板4的收容孔41未设置用以与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33相接触的导电材料,因 此,可以保证信号端子S阻抗的连续性。请参图4及图5所示,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33比信号端子S的第一、第二接触 部31、32均窄,进而使信号端子S的阻抗能够与系统阻抗相匹配。另外,信号端子S的 第一接触部31的长度小于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触部31的长度,信号端子S的第二接触 部32的长度小于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32的长度,如此设置,可以实现良好的屏蔽效^ 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均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对的第二接触部、及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及第二接触部均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中间部是实心的,进而使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为刚性结构;所述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为弹性结构,且接地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 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信号 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均包括延伸入第一收容空间的第一接触 部、与第一接触部相对的第二接触部、及位于第一、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中间部,所述中 间部及第二接触部均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中间部是实心 的,进而使信号端子的中间部为刚性结构;所述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为弹性结构,且接地 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大于信号端子的中间部的宽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与第一绝缘本 体间隔设置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第二收容空 间,所述第一、第二收容空间的开口方向相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第二接 触部均延伸入第二收容空间内,且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中间部位于第一、第二绝缘本 体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安装壁 及自第一安装壁的两侧并垂直于第一安装壁延伸的一对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位 于该对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志明潘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