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带及靴式压榨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565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压榨带(2)包括:两端部对应区(B),其位于与压榨辊(1)或加压靴(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且厚度小;中央区(A),其位于两端部对应区(B)之间,且厚度大于前述两端部对应区(B)的厚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造纸工业、磁记录媒体制造工业、纤维工业等的各种工业中,用 于对压榨对象物进行加压处理的压榨带及靴式压榨辊
技术介绍
各种工业中,均使用了如下压带机,即在压榨带上放置带状的压榨对象物, 在位于压榨带内周部的一侧的加压部件和位于压榨带外周部的另一侧的加压部件之间, 对压榨对象物进行加压处理。这里所谓加压部件,是指压榨辊或加压靴等。作为压带机 的一个例子,可举出造纸工业中的作为脱水压榨的靴式压榨。所谓靴式压榨(shoe press),以造纸工业为例进行简要说明的话,是指在位于压 榨带外周部的作为外部加压单元的压榨辊、和位于压榨带内周部的作为内部加压单元的 加压靴之间,隔着压榨带对放置在压榨带外周面上的压榨对象物(湿纸)施加面压力,而 进行加压处理(脱水处理)的方法。以两个辊子进行压榨的辊式压榨是对压榨对象物施加 线压力,与此相对,靴式压榨中是可通过使用在移动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加压靴,来 对压榨对象物施加面压力。因此,在通过靴式压榨进行脱水时,具有可增加夹持宽度, 可提高脱水效率的优点。为了使靴式压榨实现紧凑化,如JP特开昭61-179359号公报中所揭示的那样, 普及了如下靴式压榨辊,即用具有柔性的筒状压榨带(压榨套;press jacket)来覆盖作 为内部加压单元的加压靴,并组装成辊子状。除了上述脱水工程,例如,在造纸工业、磁记录媒体制造工业、纤维工业等 中,为使压榨对象物的表面平滑化,并使其具有光泽而进行的砑光工序等,也有为了提 高压榨对象物的品质,而取代辊式压榨或与辊式压榨并用来进行靴式压榨的情况。作为 对压榨带的一般要求的特性,可以举出强度、耐磨损性、柔性及对于水、油、气体等的 非渗透性。压榨带中,作为具有这些各性能的材料,一般使用由氨基甲酸酯预聚合物和 硬化剂反应得到的聚氨酯。但是,就压榨带、特别是靴式压榨用带而言,由于要重复强 烈的弯曲及加压,因此,在外周面上容易发生断裂,这对持久性上而言成为重大问题。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在JP特开平10-29889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靴 式压榨用带,其通过按以下方式变化构成带的树脂的硬度,即提高宽度方向的中央区 硬度,且降低包括靴的边缘对应部位在内的两边缘区硬度,从而改善耐磨损性和耐断裂 性。此时,认为具有可在中央区维持耐磨损性及耐加压变形性,而在两边缘区难以发生 断裂的效果。断裂容易集中发生在与压榨辊或加压靴等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相对应的 两端部对应区内。在位于两端部对应区之间且作为压榨对象物的加压处理面的中央区, 则不要求非常严密的耐断裂性,与此相比更应该重视耐磨损性及耐加压变形性。专利文献2是基于这种思想而成的专利技术,为了通过硬度的变化而同时满足耐磨 损性和耐断裂性,需要将中央区和两边缘部的硬度变化扩大到某种程度。如果聚氨酯的硬度不同的话,则成形时的收缩力也不同。因此,对扩大了宽度方向上中央区和两边缘 区的硬度变化的带而言,其圆柱度恶化,存在在移动性上会带来障碍的可能。作为其它在先技术文献,也有如下专利技术,即通过对压榨带的形状、构造加 以改良,或对排水槽(榨水槽)的深度加以变化,从而抑制在与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 两端部相对应的两端部对应区内发生断裂。例如,在JP特开2002-180393号公报中, 增大了与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上的压榨带的中间层厚度。在JP特开 2002-327389号公报中,使与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上的排水槽底部,靠 近中间层即加强层。在美国专利第5,943,951号公报中,通过逐渐改变压榨带的宽度方向 两端部的厚度,来提高柔性。在美国专利第6,030,503号公报中,在压榨带的宽度方向两 端部设置有与槽不同的多个凹部。在JP特开平11-12975号公报中,减小了压榨带的宽 度方向两端部排水槽的深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榨带,其通过与上述在先技术相比更简单的构 造,来对发生在与压榨辊及加压靴等加压部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对应位置即两端部对 应区的断裂,进行有效的抑制。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上述压榨带作为外筒使用的靴式压榨辊。本专利技术的压榨带为环状且旋转移动,且用于在该压榨带的外周面侧放置压榨对 象物,并通过位于该压榨带的内周部及/或外周部上的具有规定宽度的加压单元,来对 压榨对象物进行加压处理的方法。压榨带包括两端部对应区,其位于与加压单元宽度 方向上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且厚度小;中央区,其位于两端部对应区之间,且具有大 于该两端部对应区厚度的厚度。在压榨带的两端部对应区中,在使用时,产生纵向及横向的应力,其结果产生 扭曲应力。根据上述构造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减小两端部对应区的厚度,提高了该区域的柔 性。因此,在两端部对应区内扭曲应力作用时,两端部对应区通过扭曲变形来吸收扭曲 应力,从而可以有效抑制断裂的发生。再者,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移动方向”及“宽度方向”等用语,如果没有特别 标记,则分别指压榨对象物的移动方向及宽度方向。并且,压榨对象物为湿纸、磁带、 纺织品等带状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并且,加压单元为压榨辊或加压靴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两端部对应区的外侧,包括与中央区相同厚度的最 外端区。通常,毛毡定位位于压榨带和压榨对象物之间,压榨对象物与毛毡一起通过加 压单元。如使压榨带的最外端区与中央区具有相同的厚度,则可以稳定地支撑毛毡的宽 度方向两端部,因此可以限制毛毡的自由移动。压榨带例如具有加强层、和其上面的上部弹性层。此时,上部弹性层中,其两 端部对应区成为沿带的移动方向环状延伸的凹部。优选为,凹部的对置的两侧壁面,形 成为越向下方相互间隔越小的锥形状。在压榨带的上部弹性层上,有时螺旋状地形成沿 带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排水槽,但如果凹部的两侧壁面为垂直壁面的话,则在与排水槽的 交叉部有可能产生棱角。为了防止这种棱角的发生,优选设为锥形状的两侧壁面。加强 层中的加强基体材料例如为织物。如上所述,在上部弹性层的外周面上,也可以形成多个沿带的移动方向延伸的 排水槽。此时,凹部底面优选位于比排水槽的底端更深的位置。位于压榨带的两端部对 应区的排水槽的底端,很有可能成为断裂发生的起点。在该实施方式中,不但两端部对 应区的厚度小,而且在该领域没有形成排水槽,因此可以有效抑制断裂发生。压榨带在两端部对应区的外侧,具有与中央区相同厚度的最外端区时,在中央 区及最外端区的外周面上,也可以沿带的移动方向形成多个排水槽。由于最外端区的排 水槽的存在,可以提高最外端区的柔性,因此可以提高抑制断裂发生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压榨带,包括加强层、和其上面的上部弹性层。 上部弹性层的两端部位于中央区和两端部对应区的边界部分。上部弹性层的两端部优选 为平缓弯曲的斜面。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压榨带,包括加强层、和其上面的上部弹性 层。上部弹性层中,在两端部对应区上,具有向着宽度方向外侧厚度逐渐减小的锥形部 分。在该锥形部分的中途位置上,形成有为减小厚度而挖去的凹槽。在上部弹性层的外 周面上,形成有多个沿带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排水槽时,上述凹槽优选比排水槽的底端挖 得更深。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式中,压榨带具有加强层、和该加强层上面的上部弹性层, 上部弹性层包括位于与加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榨带,是具有旋转移动的环状的压榨带、和位于前述压榨带的内周部及/或外周部的加压单元的压榨装置中的压榨带,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两端部对应区,其位于与前述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且厚度小;中央区,其位于前述两端部对应区之间,且厚度大于前述两端部对应区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9-4 2003-313000;JP 2003-10-23 2003-3636561.一种压榨带,是具有旋转移动的环状的压榨带、和位于前述压榨带的内周部及/或 外周部的加压单元的压榨装置中的压榨带,该压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两端部对应区,其位于与前述加压单元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且厚度小;中央区,其位于前述两端部对应区之间,且厚度大于前述两端部对应区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两端部对应区的外侧,具有与 前述中央区相同厚度的最外端区。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 具有加强层、和其上面的上部弹性层,前述上部弹性层的前述两端部对应区形成为环状凹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前述凹部的对置的两侧壁面,形成为 越向下方相互间隔越小的锥形状。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前述加强层包括织布。6.如权利要求3 5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上部弹性层的外周 面上,形成有多个沿带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排水槽。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前述凹部的底面位于与前述排水槽的 底端相同或比其更深的位置。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榨带,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中央区及前述最外端区的外周 面上,沿带的移动方向而形成有多个排水槽。9.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疋田孝寿渡边笃雄
申请(专利权)人:山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