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70834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包括主控芯片、加密芯片和标准接口,其中,主控芯片与管理行包业务的终端装置相连拉,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装置下发的打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获得相应的票据内容信息,并将该票据内容信息发往加密芯片进行加密,以及接收加密芯片返回的加密后形成的防伪码,再通过标准接口将获得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加密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根据预设的密钥对主控芯片下发的票据内容信息进行加密,形成防伪码,并将获得的防伪码返回至主控芯片;标准接口与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芯片下发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这样,使信息加解密过程完全由行包票据卡实现,对行包终端是透明的,不可见的,从而保证了行包系统密钥和算法的安全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非接触式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
技术介绍
目前,铁路行包运输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有的铁路行包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行包公司成立之后,逐步形成了新的行包经营管理体 制,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新的行包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行包系统)作为行包公司核 心的业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行包业务流程管理手段,是行包公司实行现代化、规范管 理的基础和保证。但现有行包系统中的所有的管理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的,对于终端系统的管 理,特别是行包代理点终端系统的管理而言,仅仅通过软件方式很难实现有效的可控管理, 特别是涉及到某些客户个人利益的时候,计算机软件的易复制性的弱点就成为行包管理部 门面临的难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解决铁路行包系统终端管理问题的专用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 在铁路行包票据管理混乱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为—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包括主控芯片、加密芯片和标准接口,其中主控芯片,与管理行包业务的终端装置相连拉,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装置下发的打 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获得相应的票据内容信息,并将该票据内容信息发往加密芯片进 行加密,以及接收加密芯片返回的加密后形成的防伪码,再通过标准接口将获得的防伪码 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加密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根据预设的密钥对主控芯片下发的票据 内容信息进行加密,形成防伪码,并将获得的防伪码返回至所述主控芯片;标准接口,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芯片下发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 印机进行凭证打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信息加解密过程完全由行包票据卡实现,对行包终端是透 明的,不可见的,从而保证了行包系统密钥和算法的安全性,并且行包票据卡对打印的控制 中,采用由票据内容信息经加密获得的防伪码,对打印的行包票据和行包货签进行唯一标 识,从而保证了行包票据和行包货签的真实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包管理系统第一种体系架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包票据卡第一种功能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包票据卡控制行包终端进行凭证打印流程图;图4A和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存储芯片和控制芯片功能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包管理系统第二种体系架构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行包票据卡第二种功能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对行包业务办理终端(以下简称为行包终 端)进行管理的控制卡,称为行包票据卡,该行包票据卡插在行包终端内相应的卡槽中,从 而对行包系统的终端授权情况和票据打印情况进行监控,以达到对行包终端进行管理和控 制的目的。行包票据卡的设计应遵循通用性和专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技术实现上采 用专用技术,确保行包票据卡的专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形式和接口方面要采用 通用的标准,确保行包票据卡的普遍使用性。本申请实施例中,行包票据卡在形式上可采用通用的外围组件接口(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face,PCI)总线插卡的方式实现硬件设计,内部包含存储芯片和加密芯片 (内置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并且配置专用的并行、串行接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所示,在行包系统中包括行包终端10和包行票据卡11,其中,行包终端 10用于进行行包业务的办理,行包票据卡11用于对行包终端10进行管理和监控,实际应用 中,行包票据卡11可采用计板卡设计,安装在的PCI扩展槽上,相应驱动软件安装在行包终 端10内运行。如图1所示,行包终端10还可以通过行包票据卡11的串口和并口分别与票据打 印机12和货签打印机13相连,以实现行包票据打印和行包货签打印功能。参阅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行包票据卡11内包含主控芯片110、存储芯片 111和加密芯片112,以及标准接口,其中,主控芯片110,是行包票据卡11的核心控制芯片,采用主流的高档PCI桥芯片设 计,例如,PCI9054。其主要用于对行包票据卡的应用流程进行控制,它一方面与行包终端 10的主板连接,另一方面,与存储芯片111以及加密芯片112相连接,以及,通过行包票据 卡11内配置的标准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分别与票据打印机12和货签打印机13相连。本 实施例中,行包终端10与行包票据卡11内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通信和硬件逻辑关系都由主 控芯片110来协调和控制。本实施例中,主控芯片110与行包终端10相连拉,用于接收行 包终端10下发的打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获得相应的票据内容信息,并将该票据内容信 息发往加密芯片112进行加密,以及接收加密芯片112返回的加密后形成的防伪码,再通过 标准接口将获得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所谓凭证包括行包票据和行包货 签两种。存储芯片111,采用特定的矢量字库设计,包含设定数目的可以任意缩放的字体, 以及行包业务所需的各种特殊图形、特殊标志和特殊符号等等,以满足行包票据打印和行 包货签打印的要求;例如,AM29LV160DB芯片。本实施例中,设置存储芯片111,是为了节省打印时间,提高行包票据卡的性能,若为了节省成本,也可以不设置存储芯片111。加密芯片112,采用了硬件加密模式,例如,AT88SC1616C芯片。硬件加密模式的特 点是加密/解密速度快,采用通用技术无法破解,安全性高。在加密芯片中有一块特殊的存 储区域,用于存储加密密钥,这一存储区域采用芯片本身的硬件保密技术实现保护,从而确 保了密钥的安全性。行包票据卡11采用加密芯片112后,所有的加密/解密过程完全在行 包票据卡11内部实现,对于行包终端端10来说,加密/解密过程是不可见的,这样,便避免 了采用软加密模式时,加密/解密过程可能被跟踪的情况,确保了加密/解密的安全性。本 实施例中,加密芯片112与主控芯片110相连接,用于根据预设的密钥对主控芯片110下发 的票据内容信息进行加密,形成防伪码,并将获得的防伪码返回至主控芯片110 ;标准接口(包括串口 /并口),与主控芯片110相连接,用于将主控芯片110下发 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行包票据卡11内配置了一个标准并行接口和一个标 准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用于连接票据打印机12,串行接口用于连接货签打印机13,在行包 票据卡11的打印驱动程序中设定,只有通过行包票据卡11的标准接口,才能打印相应的行 包票据和行包货签,这样,便限制了非法用户利用行包终端10原有的接口连接其他打印机 打印行包票据或行包货签的非法操作。行包票据卡11的软件主要包括行包票据卡11的硬件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两个部 分。硬件驱动程序根据硬件逻辑设计和Windows操作系统硬件资源管理规范编写,与通常 的设备驱动程序类似。行包票据卡11的应用软件部分与行包管理信息系统的终端管理软 件配合使用,实现行包系统终端管理的完整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每个行包票据卡11具有唯一的序列号,在为每个行包终端10分配 行包票据卡11时,在后台数据库的行包终端权限管理表中,配置每个行包终端10使用的行 包票据卡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加密芯片和接口,其中:主控芯片,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装置下发的打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获得相应的票据内容信息,并将该票据内容信息发往加密芯片进行加密,以及接收加密芯片返回的加密后形成的防伪码,再通过标准接口将获得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加密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根据预设的密钥对主控芯片下发的票据内容信息进行加密,形成防伪码,并将获得的防伪码返回至所述主控芯片;接口,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芯片下发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用于行包票据管理的控制卡,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芯片、加密芯片和接口,其中主控芯片,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装置下发的打印指令,根据该打印指令获得相应的票据内容信息,并将该票据内容信息发往加密芯片进行加密,以及接收加密芯片返回的加密后形成的防伪码,再通过标准接口将获得的防伪码发往外部打印机进行凭证打印;加密芯片,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根据预设的密钥对主控芯片下发的票据内容信息进行加密,形成防伪码,并将获得的防伪码返回至所述主控芯片;接口,与所述主控芯片相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芯片下发的防伪码发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振欢陈喜明李泳任斌吴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