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感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49733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学感应装置包含一壳体、至少一发光组件、至少一光学感应组件与一遮蔽组件。壳体内部具有一黑体条件空间,且发光组件是朝向黑体条件空间投射出一光束。光学感应组件是设置在壳体,并邻接于黑体条件空间。遮蔽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并具有至少一端面,且端面与壳体相接触,并且开设至少一凹槽。当遮蔽组件移动到黑体条件空间中的至少一遮蔽区域时,光学感应组件被遮蔽组件所遮蔽;当遮蔽组件离开遮蔽区域时,光学感应组件感应光束,据以传出一感应信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学感应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具有高感应灵敏度的光学感应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掌握对象的倾斜角度或位移情况,通常会利用到各种感应器, 而且这些感应器通常包含水平位移感应功能、垂直位移感应功能或倾角感应功能。在实务 运用上,这些感应器通常会运用到许多感应技术,诸如光学感应技术、声波感应技术或电学 感应技术等。其中,由于光学感应技术具有感应速度快的优点,故逐渐被应用于制作高灵敏 度的感应用途。在此前提下,以下将列举两种较具代表性的现有光学感应技术加以具体说明。请 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显示在一第一现有实施例的一光学感应装置中,第二壳体自第一壳 体分解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显示当图1中的第二壳体组合于第一壳体后,沿A-A视角的 剖视图;图3为显示在第一现有实施例中,发光组件、遮蔽组件、遮蔽区域与光学感应组件 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1与图2所示,一光学感应装置1包含一壳体10,且壳体10由一第一壳体11 与一第二壳体12组合而成。同时,光学感应装置1还包含一发光组件13、二组光学感应组 件14、14a与一遮蔽组件15。第一壳体11与一第二壳体12为彼此组合而在其内部形成一黑体条件空间BBSO ; 换以言之,壳体10内部是具有上述的黑体条件空间BBS0。在本说明书中,黑体条件空间是 泛指不受外界光线干扰的封闭空间。光学感应组件14与14a是设置在10壳体的第一壳体 11内的底部。遮蔽组件15可移动地设置在黑体条件空间BBS0,为一实体圆柱状结构,且该 实体圆柱状结构具有一第一半径R0。同时,遮蔽组件15具有二端面151与152。端面151 是与壳体10的第一壳体11相接触,端面152与壳体10的第二壳体12相接触;其中,端面 151与第一壳体11相接触的接触面积CAO为π · RO20在利用光学感应装置1感应一待感应对象(未显示)的倾角或位移时,可将光学 感应装置1设置于待感应对象,并可使发光组件13朝向黑体条件空间BBSO投射出一光束 LBO0光束LBO在黑体条件空间BBSO中,经由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或遮蔽组件15进行 多次反射,使黑体条件空间BBSO被光束LBO所照亮。如图3所示,当待感应对象沿一第一方向DO移动或扬升时,遮蔽组件15会受一惯 性力或重力作用,当惯性力或重力沿第一壳体11所在平面的分量大于遮蔽组件15的端面 151与第一壳体11间的摩擦力时,遮蔽组件15就会沿一与第一方向DO相反的第二方向DO’ 移动。当遮蔽组件15在黑体条件空间BBSO中移动到一遮蔽区域SRO时,光学感应组件 14被遮蔽组件15所遮蔽;此时,由于该另一遮蔽区域SR0’中,光学感应组件14a并未被遮 蔽组件15所遮蔽;因此,光学感应组件14a可以感应到光束LB0,并据以传出一感应信号。此外,当遮蔽组件15离开遮蔽区域SRO时,光学感应组件14就不会遮蔽组件15所遮蔽;此 时,光学感应组件14也可以感应到光束LB0,并据以传出感应信号。请参阅图4,其显示在一第二现有实施例中,发光组件、遮蔽组件、遮蔽区域与光学 感应组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在第二现有实施例中,以另一光学感应装置Ia 取代上述的光学感应装置1。在光学感应装置Ia中,是以第一壳体Ila取代上述的第一壳 体11,并以另一与第一壳体Ila相配合的第二壳体(未显示)取代上述的第二壳体12。第 一壳体Ila与第二壳体为彼此组合而在其内部形成一黑体条件空间BBSaO。同时,光学感应 装置Ia还包含一发光组件13a、二组光学感应组件14b、14c与上述的遮蔽组件15,且光组 件13a、光学感应组件14b、14c与上述的遮蔽组件15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所示。由于 在第二现有实施例中,各组件的作用原理是与第一现有实施例相同或相似,以下则不再予 以赘述。举凡在所属
中普通技术人员皆能理解,在以上所列举的现有技术中,由 于端面151与第一壳体11相接触的接触面积CAO为π · RO2 ;因此,在遮蔽组件15与第一 壳体11间会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光学感应装置1设置于上述的待感应 对象,且待感应对象的位移加速度或倾角较小时,上述的惯性力或重力将无法克服遮蔽组 件15与第一壳体11间的摩擦力而使遮蔽组件15相对于第一壳体11移动。换以言之,光 学感应装置1将无法反应待感应对象的位移或倾角的微幅变化,亦即光学感应装置1对位 移或倾角变化的感应灵敏度将会变得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与目的有鉴于现有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感应装置普遍存在对位移加速度或倾角变化的感 应灵敏度将会变得较差的问题;缘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感应装置,其是 利用减少遮蔽组件与壳体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小遮蔽组件与壳体间的摩擦力。本专利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光学感应装置,该 光学感应装置包含一壳体、至少一发光组件、至少一光学感应组件与一遮蔽组件。壳体内部 具有一黑体条件空间,且发光组件是朝向黑体条件空间投射出一光束。光学感应组件为设 置在壳体,并邻接于黑体条件空间。遮蔽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并具有至 少一端面,且端面与壳体相接触,并且开设至少一凹槽。当遮蔽组件移动到黑体条件空间中 的至少一遮蔽区域时,光学感应组件被遮蔽组件所遮蔽;当遮蔽组件离开遮蔽区域时,光学 感应组件感应光束,据以传出一感应信号。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发光组件可为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 LED);光学感应组件可为光敏晶体管(Photo Transistor)或光二极管(PhotoDiode);壳体 可由一第一壳体与一第二壳体所组合而成;遮蔽组件可为一实体圆柱结构;且凹槽可为一 柱状凹槽、一锥状凹槽、一杯状凹槽或一凹面凹槽。本专利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相较于现有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感应装置,由于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感应装置 中,是在遮蔽组件的至少一与壳体相接触的端面开设至少一凹槽;因此,可有效减少遮蔽组件与壳体间的接触面积,借以减小遮蔽组件与壳体间的摩擦力。更重要的是,由于遮蔽组件 与壳体间的摩擦力较小的缘故,故可大幅提升光学感应装置对位移或倾角变化的感应灵敏度。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在一第一现有实施例的一光学感应装置中,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分解 后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显示当图1中的第二壳体组合于第一壳体后,沿A-A视角的剖视图;图3为显示在第一现有实施例中,发光组件、遮蔽组件、遮蔽区域与光学感应组件 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4为显示在一第二现有实施例中,发光组件、遮蔽组件、遮蔽区域与光学感应组 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5为显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感应装置中,第二壳体自第一壳体分解后 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显示当图5中的第二壳体组合于第一壳体后,沿B-B视角的剖视图;图7为显示在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发光组件、遮蔽组件、遮蔽区域与光学感应组 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8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遮蔽组件结构示意图;图9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遮蔽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0为显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遮蔽组件结构示意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黑体条件空间;至少一发光组件,朝向该黑体条件空间投射出一光束;至少一光学感应组件,设置在该壳体,并邻接于该黑体条件空间;一遮蔽组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并具有至少一端面,且该端面与该壳体相接触,并且开设至少一凹槽;其中,当该遮蔽组件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移动到至少一遮蔽区域时,该光学感应组件被该遮蔽组件所遮蔽;当该遮蔽组件离开该遮蔽区域时,该光学感应组件感应该光束,据以传出一感应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壳体,其内部具有一黑体条件空间;至少一发光组件,朝向该黑体条件空间投射出一光束; 至少一光学感应组件,设置在该壳体,并邻接于该黑体条件空间; 一遮蔽组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并具有至少一端面,且该端面与该 壳体相接触,并且开设至少一凹槽;其中,当该遮蔽组件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移动到至少一遮蔽区域时,该光学感应组件 被该遮蔽组件所遮蔽;当该遮蔽组件离开该遮蔽区域时,该光学感应组件感应该光束,据以 传出一感应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束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先 经由该壳体至少反射一次后,再由该光学感应组件所感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束在该黑体条件空间中先 经由该遮蔽组件至少反射一次后,再由该光学感应组件所感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应信号为一强感应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仲平
申请(专利权)人:艾笛森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