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6028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片和推动块;该推动块设置有二臂,二臂所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凸块;动簧片的两侧各设有一个通过开设翼开口而形成的可柔性弯曲的翼片,翼片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缺口;动簧片的两侧的翼片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中,翼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相卡置。该结构使得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常闭触点组接通后,推动块均会施加压力以保持触点接通状态,因而两对触点组的回跳时间均很小,同时利用动簧片的柔性特征,确保动簧点与复位静簧片、置位静触点具有合适的超行程,从而提升了触点切换负载的能力和电寿命水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一般包括有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和推动块。接触部分包括有常 闭静簧片组件、常开静簧片组件和动簧片组件,将这些组件以插装方式装入底座中,就可以 形成稳定、可靠的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包括有轭铁、衔铁、线圈架和线圈绕组。接触部分、 磁路部分装入底座中就可以组装成继电器整件。在上述结构中,衔铁的动作位移要通过推 动块才能传递给动簧片,在推动块的一端采用卡装方式与衔铁头部形成绞接,衔铁与推动 块以绞接处为轴可以有一定角度的相对转动量,推动块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凸起,该端以搭 接方式伸入动簧片的缺口中。继电器的线圈不通电时,常闭触点组保持接通状态,推动块与 动簧片呈自由搭接状态;当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衔铁向轭铁运动,绞接部位驱动推动块运 动,推动块将衔铁的运动位移传递给动簧片,动簧片动作,使得常闭触点组断开、常开触点 组接通,并在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下,维持常闭触点组断开、常开触点组接通。图1为现有继电器的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 3为现有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搭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继电器的动簧片 与推动块搭接装配过程的示意图。该结构的继电器,包括底座1'、推动块2'、衔铁3'、 轭铁4'、线圈架5'、线圈6'、常闭静簧片组件7'、常开静簧片组件8'和动簧片9'; 推动块2'的前端设有两臂21',两臂21'的前端各设有一个凸块211' 动簧片上则设 置有两个缺口 91',推动块2'前端的两个凸块211'分别卡入动簧片的两个对应的缺口 91'中,使推动块与动簧片之间形成搭接,当推动块2'向前移动时,推动块2'前端的凸 块211'会推顶动簧片9'向前运动,使动簧片9'上的动触点与常开静簧片组件8'的静 触点相接触,而在推动块2'向后移动时,推动块2'没有对动簧片9'施力,动簧片9'依 靠自身弹力复位。现有的这种电磁继电器的推动块与动簧片的搭接结构,只能实现衔铁位 移的单向传递,即当衔铁向前运动时,其运动位移量可以通过推动块传递给动簧片,而衔铁 复位向后运动时,衔铁只能拖动推动块向后运动,而动簧片则完全依靠自身弹力复原。这种 结构用于磁保持继电器时,复位过程中,由于推动块未对动簧片施加压力,因而静合触点组 闭合时触点的回跳时间长,导致电弧作用时间长,易发生粘结失效,因则静合触点组的寿命 很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 之间的连接结构,使得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常闭触点组接通后,推动块均会施加压力以保 持触点接通状态,因而两对触点组的回跳时间均很小,从而提升了触点切换负载的能力和 电寿命水平,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适宜大批量生产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 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片和推动块;该推动块一端沿着其运动方向设置有二臂,二臂所 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凸块;动簧片的两侧沿着其 各自侧边的方向分别设有一可柔性弯曲的翼片,翼片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缺口 ;动簧片的 两侧的翼片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中,翼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相卡 置而使动簧片的两侧被定位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卡槽中。所述的动簧片的两个翼片之间设有簧片主体,簧片主体的上部装有动触点,簧片 主体的根部与两个翼片的底端呈一体相接,簧片主体与翼片之间设有用来调节翼片弯曲长 度的翼开口。 所述卡槽的上部为V形结构,卡槽的下部为倒V形结构。所述卡槽的中部的槽宽与动簧片的厚度相适配。所述的卡槽的凸块的高度与动簧片的缺口的高度相适配。本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适用于各种继 电器,特别是适用于磁保持继电器。本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调整簧片两翼 开口的深度,可以调节动簧片两个臂(即翼片)的弯曲长度,从而达到调整动簧片柔性目 的,确保动簧点与复位静簧片(常闭静触点)、置位静触点(常开静触点)具有合适的超行 程,使得继电器触点组具有足够的电寿命水平。本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推动块一端沿着其 运动方向设置有二臂,二臂所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 个凸块;动簧片的两侧的上部各设有一个缺口,动簧片的两侧的上部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 卡槽中,并通过动簧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的配合,使动簧片在厚度方向上与推动块形成 卡装结构。当继电器的衔铁向前运动时,衔铁驱动推动块向前移动,推动块利用其卡槽对动 簧片的夹持带动动簧片向前运动,实现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接通,推动块压住动簧片保持 触点接通状态;当继电器的衔铁向后运动时,衔铁拉动推动块向后移动,推动块再利用其卡 槽对动簧片的夹持带动动簧片向后运动,实现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接通,推动块拉住动簧 片保持触点接通状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在推动块一端沿着其运动方向设置有二 臂,二臂所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凸块;在动簧片的 两侧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缺口 ;动簧片的两侧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 中,动簧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相卡置而使动簧片的两侧的上部被定位在推动块的二臂的 卡槽中,当继电器的衔铁向前或向后运动时,衔铁驱动推动块向前或向后移动,推动块都可 以利用其卡槽对动簧片的夹持带动动簧片向前或向后运动,并压住动簧片保持对应触点接 通状态。该结构使得继电器的常开触点组、常闭触点组接通后,推动块均会施加压力以保持 触点接通状态,因而两对触点组的回跳时间均很小,从而提升了触点切换负载的能力和电 寿命水平;由于动簧片的两侧沿着其各自侧边的方向分别设有一可柔性弯曲的翼片,动簧 片的两侧的翼片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中,通过调整簧片两翼开口的 深度,可以调节动簧片两个臂(即翼片)的弯曲长度,从而达到调整动簧片柔性目的,确保 动簧点与复位静簧片(常闭静触点)、置位静触点(常开静触点)具有合适的超行程,使得继电器触点组具有足够的电寿命水平。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适宜大批量生产的 特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继 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继电器的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继电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现有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搭接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继电器的衔铁与推动块搭接的装配过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簧片与推动块卡装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卡装的装配过程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推动块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5至图9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 连接结构,是使用在磁保持继电器上,当然,也可以使用于其它的各种继电器中。该继电器 包括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底座1和推动块2。接触部分包括有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片和推动块;其特征在于:该推动块一端沿着其运动方向设置有二臂,二臂所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凸块;动簧片的两侧沿着其各自侧边的方向分别设有一可柔性弯曲的翼片,翼片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缺口;动簧片的两侧的翼片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中,翼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相卡置而使动簧片的两侧被定位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卡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动簧片和推动块;其特征在于该推动块一端沿着其运动方向设置有二臂,二臂所相对的内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槽,每个卡槽的中部分别设有一个凸块;动簧片的两侧沿着其各自侧边的方向分别设有一可柔性弯曲的翼片,翼片的上部分别设有一个缺口;动簧片的两侧的翼片的上部分别夹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对应的卡槽中,翼片的缺口与卡槽的凸块相卡置而使动簧片的两侧被定位在推动块的二臂的卡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动簧片与推动块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动簧片的两个翼片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忠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