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筒称重式雨量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5518 阅读:4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该雨量计的下嘴上接承雨器,下接分水器,分水器左右两边为第一量雨筒和第二量雨筒,所述分水器由单片机精准控制向第一量雨筒或第二量雨筒移动。该雨量计能够在大到暴雨期间连续采集雨量或在瞬时采集雨量,不仅数据不丢失,而且精度达到0.01mm。(*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量计,特别是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适用于水文、气象、海洋、环保、军事、农林、铁路、航空等行业采集降雨量。尤其适用于要求在大降雨量,连续测 量高精度、即时雨量信息的行业。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采集降雨量多数采用翻斗式、虹吸式或称重式雨量计。其中,翻斗式雨 量计的构造是由承雨器、翻斗机构、胶管、储水器和外壳组成。工作时,雨水由承雨器落入接 水漏斗,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如0. 1毫米时,翻斗失去平衡而倾倒。 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向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记录器记录存入内存 单元中,如此往复即可将降雨量测量下来。但是,在遇到暴雨和特大暴雨时,翻斗式雨量计 会因为翻斗机构的翻斗转换速度慢,甚至来不及倾倒,导致雨量数据丢失。而且记录的雨量 值精度仅为0. Imm,降雨强度测量范围0 4mm/min。翻斗式雨量计还存在需要经常进行维 护、更换记录纸等缺点。虹吸式雨量计由承雨器、浮子室、自记钟、虹吸管等组成,主要工作 原理是当浮子室内的雨量达到一定量时,产生虹吸效应,自动将雨水排出,如此循环记录, 整个过程均自动记录于自记纸上。其缺点是当排水时,不可避免的将排水那一时段,一般为 小于14秒的降雨量也一同排出,引起误差。虹吸式雨量计的精度也仅为0. 1mm,降雨强度测 量范围0 4mm/min。另外每天需要更换自记纸,比较繁琐。称重式雨量计主要是对单筒的 雨量进行称量,当大到暴雨时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常用雨量计存在的雨量数据丢失,精度不高,操作记录频繁的缺点,本实 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该雨量计能够在大到暴雨期间连续采集雨量或在瞬 时采集雨量,不仅数据不丢失,而且精度达到0. 01mm。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采用 称重传感器,借鉴电桥的原理,通过轮流称量两个量雨筒里的雨水重量,同时转换成相关雨 量值,达到实时记录雨量的目的。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该雨量计由承雨器、下嘴、分水器、分水器托盘、分水器托 盘支撑柱、第一量雨筒、第二量雨筒、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三称重传感器、 雨量计底座、排水管、量雨筒底座、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以及雨量计外筒装配而成,所述下嘴 下部安装一个倒V形的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左右两边分别设有第一量雨筒和第二量雨筒, 所述第一量雨筒安装在第三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左边分水槽,第二量雨筒安 装在第一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右边分水槽,第一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 器支撑块上,上接第二量雨筒底部,第二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上,第二称重 传感器设在第一称重传感器和第三称重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三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 器支撑块上,上接第一量雨筒底部。所述分水器是由两个成倒V字形分水槽焊接而成,固定于分水器托盘的导轨上。所述分水器采用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其左右移动。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为空载。下雨时,雨水从承雨器经下嘴流到分水器,分水器由单片机精准控制其左右移动,雨水先从分水器的一边流入同一边的量雨筒,当该量雨筒达到一定雨量时,分水器向另一 边移动,将雨水注入另一个量雨筒,如此循环返复称量。当分水器移向另一边后,称完重量 的量雨筒即启动水泵排水。软件根据称重传感器称出量雨筒的重量,再比较作为标准因素 的第二称重传感器的各种参数,去掉各种干扰因素,根据相应关系,转换成雨量值存入内存 中,以备定时发送数据或随时读取数据。本技术的特点在于1、采用三个均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称重传感器,能监测降雨强度范围0 15mm/ min02、采用一个高分辨率标准称重传感器作为比较的称重传感器,能实现自动校准, 解决由于温漂或零漂对称重结果的影响,同时在开始称重的那一刻,传感器可以去皮,包括 沙尘、虫蚁、杂物等,这也是整个称量精度高的一个保证。3、能不间断、实时采集大到暴雨的雨量值,精确反应瞬时雨量值。4、无需自记纸,极少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的结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的结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对照图1和图2,本技术所述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由承雨器1,下嘴2,分水器 3,分水器托盘4,分水器托盘支撑柱5,第一量雨筒6,第二量雨筒7,第一称重传感器8,第二 称重传感器9,第三称重传感器10,雨量计底座11,排水管12,量雨筒底座13,称重传感器支 撑块14和雨量计外筒15组成。所述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的结构及其连接方式为所述承雨器1安装于雨量计的顶部,下嘴2安装于承雨器1的底部,分水器3安装 于分水器托盘4中央,位于下嘴2的正下方,分水器托盘4安装于分水器托盘支撑柱5上,位 于承雨器1的下方,第一量雨筒6安装于第三称重传感器10上,筒口正对分水器3的左边 分水槽。第二量雨筒7安装于第一称重传感器8上,筒口正对分水器3的右边分水槽。第 二称重传感器9下面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撑块14上,上面为空载,位于第一称重传感器8和 第三称重传感器10之间。所述承雨器1安装于雨量计的顶部,由雨量计外筒15支撑,承接雨水。所述下嘴2安装于承雨器1的底部,为承雨器1的出水口。所述分水器3安装于分水器托盘4中央,下嘴2的正下方,倒V形的分水槽正对下 嘴2的出水口。所述分水器托盘4安装于分水器托盘支撑柱5上,承雨器1的下方,分水器3安装于其中。所述分水器托盘支撑柱5为三根立柱,下端固定于雨量计底座11上,上端固定于 分水器托盘4上。所述第一量雨筒6安装于第三称重传感器10上,筒口正对分水器3的左边分水槽。所述第二量雨筒7安装于第一称重传感器8上,筒口正对分水器3的右边分水槽。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8下面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撑块14上,上面安装第二量雨筒7 的底部。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9下面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撑块14上,上面为空载,位于第一 称重传感器8和第三称重传感器10之间。所述第三称重传感器10下面装于称重传感器支撑块14上,上面安装第一量雨筒 6的底部。所述雨量计底座11为整个雨量计的支撑座,装于雨量计的底部,称重传感器支撑 块14、分水器托盘支撑柱5、排水管12和雨量计外筒15均安装在其上面。所述排水管12—头伸入第一量雨筒6中与筒中的排水泵相接,另一头穿过雨量计 底座11伸出底部。所述量雨筒底座13为量雨筒的支撑座,安装于第三称重传感器10上。所述称重传感器支撑块14安装于雨量计底座11上,其上面安装3个称重传感器。所述雨量计外筒15下部安装于雨量计底座11上,上端安装承雨器1,雨量计的所 有部件均置于其中,为整个雨量计的外壳。所述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及其过程为从图1中,雨水落入承雨器1中,经下嘴2汇集流到分水器3中,分水器3是两个成 倒V字型分水槽焊接而成,固定于分水器托盘4的导轨上,当其中一个量雨筒称到一定重量 的雨水时,由单片机控制导轨上的步进电机驱动分水器3来回移动,从而实现分水的作用。 雨水从分水器3流下后,直接进到第一量雨筒6,其底部的第三称重传感器10即进行不间断 的工作,当第一量雨筒6中的一个雨水体积到一定的大小时,单片机就控制分水器3移动到 第二量雨筒7上,由第二量雨筒7继续接水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其特征在于,该雨量计由承雨器、下嘴、分水器、分水器托盘、分水器托盘支撑柱、第一量雨筒、第二量雨筒、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三称重传感器、雨量计底座、排水管、量雨筒底座、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以及雨量计外筒装配而成,所述下嘴下部安装一个倒V形的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左右两边分别设有第一量雨筒和第二量雨筒,所述第一量雨筒安装在第三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左边分水槽,第二量雨筒安装在第一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右边分水槽,第一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上,上接第二量雨筒底部,第二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上,第二称重传感器设在第一称重传感器和第三称重传感器之间,所述第三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上,上接第一量雨筒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双筒称重式雨量计,其特征在于,该雨量计由承雨器、下嘴、分水器、分水器托盘、分水器托盘支撑柱、第一量雨筒、第二量雨筒、第一称重传感器、第二称重传感器、第三称重传感器、雨量计底座、排水管、量雨筒底座、称重传感器支撑块以及雨量计外筒装配而成,所述下嘴下部安装一个倒V形的分水器,所述分水器左右两边分别设有第一量雨筒和第二量雨筒,所述第一量雨筒安装在第三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左边分水槽,第二量雨筒安装在第一称重传感器上,筒口正对分水器的右边分水槽,第一称重传感器安装在称重传感器支撑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仲良兰山姬日业罗东杰全海珍谭锡媚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强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