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电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184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击电钻,包含有一壳体、一驱动装置与一夹头装置,该驱动装置设于该壳体的容室,透过一传动轴穿出该壳体的一穿孔而输出扭转动力,在遭遇阻力时可输出一转动方向之间歇性冲击动力,且该传动轴包含有一多角柱段;该夹头装置包含有一电钻夹头与一第一轴承,该电钻夹头具有一套接筒,该套接筒对应该传动轴的多角柱段设有一结合孔,使该套接筒与该传动轴紧密配合而不会径向滑动,该第一轴承套设于该套接筒,并容设于该壳体的穿孔,通过此,该冲击电钻的结构牢固连结,于正常使用下不可拆卸,并可输出转动方向之间歇性冲击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手提电动工具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冲击电钻(Impactdrill)的组装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现有的手提电动工具具有一电动马达与一转动轴,并透过该转动轴输出扭转 的动力,依其不同用途约可分类为电动起子、电动扳手及电钻等,除此之外,为了克服使用 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现有手提电动工具多半设计有间歇性的打击力输出功能。以现有的电钻为例,电钻的钻头于钻孔的过程中遭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将会沿 着钻头转动轴的轴向输出间歇性打击力,以利于钻头克服阻力而让钻孔作业能顺利进行, 这种沿转动轴的轴向输出间歇打击力的功能,一般称的为锤击(Hammer)。再以现有的电动扳手为例,当电动扳手自一工作物上锁紧或松离一六角螺栓的过 程中遭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将会沿该电动扳手转动轴的径向(或称转动方向)输出间歇 性的打击力,进而克服所遭遇的阻力而让锁紧或松离六角螺栓的作业能顺利完成,这种沿 转动轴输出径向打击力的功能,一般称为冲击(Impact)。然而,电钻在钻孔作业时,其钻头上的螺旋状钻刀同时受到轴向和径向的阻力,因 此,锤击Hammer功能虽有利于钻头克服轴向阻力,却无助于克服径向的阻力,在某些情况 下,冲击Impact功能更有助于电钻的钻孔作业。因此,请参考图5与图6,目前有业者生产 一种电钻夹头100,用以搭配一电动扳手200使用,如DeWalt公司型号DW0521,其中,该电 钻夹头100凸伸有一支六角形杆体110,该电动扳手100则对应开设有一结合孔(图中未 示)以供该六角形杆体110插设其中,使该电动扳手100可转换作为电钻使用,也通过电动 扳手的冲击效果进行更有效率的钻孔作业。惟,此种现有电钻夹头的缺点在于单靠该六角 形杆体作为该电动扳手与该电钻夹头间的动力传动,结构不稳固,转动时容易晃动,造成所 钻的孔洞尺寸难以控制。请参阅图7,另一种现有的电动扳手300,其前端具有一四角柱状的传动轴310,可 供电钻夹头400插设其中,组装完成后如图8,因此,该电动扳手300可转换作为具有冲击功 能的电钻使用。然而,由于此一结构为可拆卸的设计,故具有较大的公差设计以便于使用者 拆装该电钻夹头400,也因此导致该电动扳手300透过该电钻夹头400进行钻孔时容易产生 晃动,无法应用于高精度的钻孔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电钻,用以输出扭转的动力,且遭 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会输出一径向(或称转动方向)之间歇性打击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电钻,其具有一电钻夹头,且该电钻夹头与 该冲击电钻其它构件牢固连结,于正常使用下不可拆卸,受该手持冲击电钻的驱动装置驱 动时可平稳地转动。 为达成前揭的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冲击电钻,包含有 一壳体,其内部设有一容室,以及连通该容室与壳体外部的一穿孔; 一驱动装置,设于该容室,具有位于该穿孔中的一传动轴,用以输出扭转动力,并于遭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输出一转动方向之间歇性冲击动力,且该传动轴相对于该容室向外凸设有一多角柱段;以及 一夹头装置,包含有一电钻夹头及一第一轴承,该电钻夹头设有一套接筒,该套接筒凹设有一结合孔,且该结合孔具有与该传动轴多角柱段相配合的一多角孔段,使该套接筒的结合孔套接于该传动轴而不会产生相对的径向滑动;该轴承套设于该套接筒,且容设于该穿孔,使该电钻夹头通过该轴承结合于该壳体的穿孔中。 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冲击电钻可输出转动方向之间歇性冲击动力,结构稳固,且动力输出稳定而平顺。附图说明 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兹举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下列图示详细说明的 图l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外观 图2是图l所示实施例部分构件的拆解 图3是图l所示实施例的顶视 图4是沿图23—3线的剖视 图5是现有电动扳手与电钻夹头的拆解 图6是图5所示现有电动扳手与电钻夹头组装后之外观 图7是另一现有电动扳手与电钻夹头的拆解 图8是图7所示现有电动扳手与电钻夹头组装后之外观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l0冲击电钻 20壳体2l122半壳体23前罩体 24穿孔24l小径段242凸环 243大径段 30驱动装置3l冲击盘311枢轴 3121313冲击凸块32传动轴 32l套接孔3221323翼板324多角柱段 40夹头装置4l电钻夹头42第一轴承 43第二轴承44基座44l套接筒 442结合孔443扣片槽45转筒 46夹块组47C形扣片48环片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和图2,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冲击电钻l0包含有一壳体201一驱动装置301一夹头装置40以及一电源单元;其中该壳体20包含有二可相对接合的半壳体21、22,以及一组装于该二半壳体21、22 前端的前罩体23,该二半壳体21、22与该前罩体23共同形成有一容室于该壳体20内部; 此外,该前罩体23的前端开设有连通该容室与该壳体20外部的一穿孔24,该穿孔24由后 向前依序设有一小径段241、一凸环242、以及一大径段243,其中该小径段241的直径小于 该大径段243,而该凸环242的直径又小于该小径段241。该驱动装置30设于该容室内,其包含有一马达、一变速齿轮组以、一冲击动力产 生装置与一传动轴32。该变速齿轮组为一组行星齿轮组,其太阳齿轮结合于该马达的输出 轴上,通过传动与其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可使该等行星齿轮沿着与该等行星齿轮啮合的 一齿环绕行,造成一供该等行星齿轮枢设的枢座转动;以上所述的变速齿轮组早已广被运 用在手持电动工具上,乃现有的技术,在此便不另以图示赘述。该冲击动力产生装置主要包 含有一作动主轴(图上未示)、一弹簧(图上未示)与一冲击盘31。该作动主轴与该变速 齿轮组的枢座结合,而可受该枢座的传动而转动;该作动主轴更与该冲击盘31结合,使该 冲击盘31可因该作动主轴的传动而转动;又,该冲击盘31亦可沿该作动主轴的轴向往复滑 移;另外,该作动盘31上具一位于其转动中心上的枢轴311、以及二对称位于该枢轴311 二 侧处的冲击凸块312、313。该传动轴32为一杆体,其朝向该作动盘31的后段中心处具有一 套接孔321,用以套设于该枢轴311上;该传动轴32的后段更向外凸设有二对称设置的翼 板322、323而可于组装后分别位于该冲击盘31的二冲击凸块312、313之间;当该冲击盘31 转动时,该二击冲凸块312、313分别推抵该二翼板322、323的一侧边,以传动该传动轴32 转动;当该传动轴32遇有一定程度的阻力时,该冲击盘31沿该作动主轴作轴向移动,而使 该二冲击凸块312、313脱离该二翼板322、323。该弹簧设在该冲击盘31与该作动主轴间, 用以维持该冲击盘31与该传动轴32的结合;当该传动轴32遇有一定阻力时,该冲击盘31 便克服该弹簧的弹力而沿该作动主轴移动脱离该传动轴32,且在脱离的瞬间该弹簧再度把 冲击盘31推回结合该传动轴32的位置,使该二冲击凸块312、313以旋转方向分别撞击该 二翼板322、323,如此连续的撞击,造成该传动轴32输出转动方向之间歇性打击动力。上述 该冲击力产生装置的结构早已广被运用在手持冲击电动扳手上,乃现有的技术,在此便不 赘述。另外,该传动轴32的前段设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其内部设有一容室,以及连通该容室与壳体外部的一穿孔;一驱动装置,设于该容室,具有位于该穿孔中的一传动轴,用以输出扭转动力,并于遭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输出转动方向的间歇性冲击动力,且该传动轴相对于该容室向外凸设有一多角柱段;以及一夹头装置,包含有一电钻夹头及一第一轴承,该电钻夹头设有一套接筒,该套接筒凹设有一结合孔,且该结合孔具有与该传动轴多角柱段相配合的一多角孔段,使该套接筒的结合孔套接于该传动轴而不会产生相对的径向滑动;该轴承套设于该套接筒,且容设于该穿孔中,使该电钻夹头通过该轴承结合于该壳体的穿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壳体,其内部设有一容室,以及连通该容室与壳体外部的一穿孔;一驱动装置,设于该容室,具有位于该穿孔中的一传动轴,用以输出扭转动力,并于遭 遇一定程度的阻力时输出转动方向的间歇性冲击动力,且该传动轴相对于该容室向外凸设 有一多角柱段;以及一夹头装置,包含有一电钻夹头及一第一轴承,该电钻夹头设有一套接筒,该套接筒凹 设有一结合孔,且该结合孔具有与该传动轴多角柱段相配合的一多角孔段,使该套接筒的 结合孔套接于该传动轴而不会产生相对的径向滑动;该轴承套设于该套接筒,且容设于该 穿孔中,使该电钻夹头通过该轴承结合于该壳体的穿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包含有二可相对接合的半壳 体,以及一组装于该二半壳体前端的前罩体,以共同形成该容室,且该穿孔设于该前罩体 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装置还包含有一马达,以及设 于该马达与该传动轴中间的一冲击动力产生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电钻,其特征在于,该传动轴的多角柱段为六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裕庆邓正宜蔡政达
申请(专利权)人:车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