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30794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改良结构,包含复数条平行排列成带状电缆的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有一导体及一包覆于导体外侧的保护膜;两对应同轴电缆长度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带状电缆两侧的同轴电缆并排邻接;以及一交互跨设于同轴电缆及支撑条的束缚结构,所述束缚结构设有复数个缠绕于支撑条外周的缠绕部,并于缠绕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同轴电缆的束缚部,此束缚部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的间隔上下交互缠绕,并与相邻两端的束缚部互相平行并呈现出一对称排列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透过束缚结构及支撑条来加强电缆的结构强度,减少弯折及捆绑所造成的线路短缩或线路错位。(*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带状电缆结构,尤指一种将复数个同轴电缆之间设置束缚结构来增加整体强度的电缆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快速发展及普及,电缆线已成为一般传输电力信号或数据信 号的传输工具,且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不同种类的电子装置。 请参阅图l,一般传统的电缆线是将一条一条的传输线10依序排列黏贴于一薄膜 ll上方,再由另一薄膜(图未示)贴合于排列完成的传输线io上方形成一电缆线,然而此 种传统电缆线的缺点在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人工贴合的方式,往往造成制作成本上升,且制 作过程中常有人为疏失而造成线路错位排列,导致传统电缆的制作良率不符需求。 请参阅图2,另一种传统的电缆线是将复数个传输线20并合排列在一起,再将此 复数个传输线20相互扭转绞合成一束状体21,另于束状体21的外周侧包覆设置一绝缘材 22来形成电缆线,此种电缆线的缺点在于采用扭转绞合方式所形成的电缆线往往会减短其 长度,且各传输线20紧密迭压在一起容易导致电缆线的传输效果不佳,此外,日后若有电 缆线的线路需要维修或检查时,会因为传输线20的线路杂乱而造成维修、检查的诸多问题 及不便。 有鉴于传统电缆线无论是在制程上,或是在整体结构上仍具有上揭缺点,因此,传 统电缆线的结构实有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电缆改良结构,于复数个平行排列的同轴 电缆之间设置一束缚结构以及复数个支撑条来加强电缆整体的结构强度,减少电缆弯折及 捆绑所造成的线路短縮或线路错位。 为达到所述目的,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同轴电缆的改良结构,包 含复数条平行对应排列成带状电缆的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有一导体及一包覆于所 述导体外侧的保护膜;两分别设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设为对应所述 同轴电缆的长度,并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最外边的同轴电缆并排邻接;以及一交互跨设于 所述同轴电缆及支撑条的束缚结构,所述束缚结构设有复数个缠绕于所述支撑条外周的缠 绕部,并于所述缠绕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的束缚部,所述束缚部是 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的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述带状电缆,并与相邻两端的束缚部相 互平行并呈现出一对称排列状态。 所述复数个平行排列的同轴电缆之间进一步设有至少一个分散排列的支撑条,藉 此增加所述带状电缆的结构强度;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带状电缆及支撑条巻曲成一束 状结构,另于所述束状结构的外周侧设置一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为一环形中空状的套 接管;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带状电缆及支撑条的外周侧进一步设置一绝缘包材。 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将复数个同轴电缆平行排列成一带状电缆、并于同轴电缆 之间设置一交互跨社的束缚结构以及复数个支撑条来加强电缆整体的结构强度,减少电缆 弯折及捆绑所造成的线路短縮或线路错位;此外,复数个相互平行跨社的缠绕部及束缚部 来固定同轴电缆,即可防止同轴电缆之间错位。附图说明图l是习用电缆结构的立体图2是习用电缆另一结构的立体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4是图3电缆局部放大的示意图5是图3的断面剖视图6是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断面图7是本技术电缆外侧设置绝缘包材的示意图;以及图8是本技术电缆配合套接管定位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传输线11------薄膜20------传输线21------束状体22------绝缘材30------带状电缆31------同轴电缆311------导体312------保护膜32------支撑条33------束缚结构331------缠绕部332------束缚部34-------束状结构40------绝缘包材41-------固定构件4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技术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 与了解,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是指一 种应用于同轴电缆31的电缆改良结构,此一电缆设有复数条平行对应排列成带状电缆30 的同轴电缆31 ,并于所述带状电缆30的两侧最外边分别设置一支撑条32,而所述支撑条32 与电缆同轴电缆31之间设有一交互跨设的束缚结构33。 其中,所述同轴电缆31设有一导体311及一包覆于所述导体311外侧的保护膜 312 ;所述支撑条32设为对应所述同轴电缆31的长度,并与所述带状电缆30两侧最外边的 同轴电缆31并排邻接;所述束缚结构33具有复数个缠绕于所述支撑条32外周的缠绕部 331,并于所述缠绕部33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31的束缚部332,所述 束缚部332以一条同轴电缆31的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述带状电缆30,并与相邻两端 的束缚部332相互平行并呈现出一对称排列状态。 请参阅图6所示,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设有复数条平4行对应排列成带状电缆30的同轴电缆31,并于所述带状电缆30的两侧最外边分别设置一 支撑条32,另于同轴电缆31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分散排列的支撑条32(图未示),藉此增加 所述带状电缆30的结构强度,而所述支撑条32与带状电缆30之间设有一交互跨设的束缚 结构33。 其中,所述同轴电缆31设有一导体311及一包覆于所述导体311外侧的保护膜 312 ;所述支撑条32设为对应所述同轴电缆31的长度;所述束缚结构33具有复数个缠绕于 所述支撑条32外周的缠绕部331,并于所述缠绕部33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所述同 轴电缆31的束缚部332,所述束缚部332以两条同轴电缆31的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 述带状电缆30,并与相邻两端的束缚部332相互平行并呈现出一对称排列状态。 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透过所述束缚部332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31的间隔上 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述带状电缆30,藉此加强电缆整体的结构强度,此外复数个相互平行 跨社的缠绕部331及束缚部332来固定所述同轴电缆31,即可防止所述同轴电缆31之间错 位。 请参阅图7,于图示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可于所述带状电缆30的同轴电缆31及支撑条32外周侧设置一保护并绝缘的绝缘包材40。 请参阅图8,于图示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亦可将所述带状电缆30的同轴电缆31及支撑条32巻曲成一束状结构34,并于所述束状结构34的外周侧设置一定位用的固定构件41,于此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构件41为一环形中空状的套接管42。 综上所述,本技术电缆改良结构将复数个同轴电缆平行排列成一带状电缆、 并于同轴电缆之间设置一束缚结构以及复数个支撑条,透过束缚部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的 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带状电缆,藉此加强电缆整体的结构强度,并减少电缆弯折及捆 绑所造成的线路短縮或线路错位;此外,复数个相互平行跨社的缠绕部及束缚部来固定同 轴电缆,即可防止同轴电缆之间错位。 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说明本技术并非加以限制,在不离本技术精 神范畴,熟悉本行业技术人员所可作的各种简易变形与修饰,均仍应含括于本技术专 利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  复数条平行对应排列成带状电缆的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有一导体及一包覆于所述导体外侧的保护膜;  两分别设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设为对应所述同轴电缆的长度,并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最外边的同轴电缆并排邻接;以及  一交互跨设于所述同轴电缆及支撑条的束缚结构,所述束缚结构设有复数个缠绕于所述支撑条外周的缠绕部,并于所述缠绕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的束缚部,所述束缚部是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的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述带状电缆,并与相邻两端的束缚部相互平行并呈现出一对称排列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电缆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复数条平行对应排列成带状电缆的同轴电缆,所述同轴电缆设有一导体及一包覆于所述导体外侧的保护膜;两分别设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的支撑条,所述支撑条设为对应所述同轴电缆的长度,并与所述带状电缆两侧最外边的同轴电缆并排邻接;以及一交互跨设于所述同轴电缆及支撑条的束缚结构,所述束缚结构设有复数个缠绕于所述支撑条外周的缠绕部,并于所述缠绕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一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的束缚部,所述束缚部是以预设条数同轴电缆的间隔上下交互跨设缠绕于所述带状电缆,并与相邻两端的束缚部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清陈俊旭
申请(专利权)人:明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