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18647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以及一驱动单元。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内管直径介于2.5mm~30mm之间,其两端各具有一电极,且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介于1.0mA/mm2~10mA/mm2之间。驱动单元与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电性连接。承上所述,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管径的冷阴极荧光灯管,其内管直径介于2.5mm~30mm之间,故其电极面积可大幅增加而能容许较高的管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冷阴极荧光灯,特别关于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
技术介绍
冷阴极荧光灯(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是一种汞放电灯,在通过 高频高压的交流电后,灯管内部的电子撞击汞蒸气原子使其达到激发态(Excited State), 被激发的汞原子会以放射紫外光的方式回到基态(Ground State),而所放射的紫外光会进 一步激发冷阴极荧光灯中的荧光体,以产生可见光。目前常见的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内径大多分布在1. 4 2. 4mm间,而这些属于小管 径的CCFL,其电极的电子发射面积也较小,导致所述灯管若操作在较高的管电流的状态下, 会因电极发射电流及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过高而造成灯管的管电流过饱和,也就是管电 流超过电极电子发射面积所能负荷的能力。在此种情况下,虽然CCFL的消耗功率变高,但 过多的功率消耗实际上都转换成热而不是光。为了得到较高的操作功率,且同时维持良好 的效率,采用较大内径的冷阴极荧光灯管是有必要的,并且同时找出一个适合大内径CCFL 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是现今极切需要突破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合适大管径的冷阴极荧光灯使用的电 极发射电流及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以提升冷阴极荧光灯的功率及发光效率。本专利技术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以及一驱动单元。 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内管直径介于2. 5mm 30mm的间,其两端各具有一电极,且冷阴极荧光 灯管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介于1. 0mA/mm2 10mA/mm2之间。驱动单 元与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电性连接。前述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其中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封入惰性气体气压介于 Itorr IOOtorr 之间。前述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其中所述电极的材料是钨、钼、铌、镍或其合金。前述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其中所述电极是通过粉末冶金工艺而形成。前述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其中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发光功率大于5W。前述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其中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为直管、或U管、或C管、或环 形管、或单螺旋管、或双螺旋管。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管径的冷阴极荧光灯管,其内管直径介于2. 5mm 30mm之间,故其电极面积可大幅增加而能容许较高的管电流。经由实验证实,本专利技术找出合 适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大于1. 0mA/mm2时,可使冷阴极荧光灯开始达 到高功率,而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小于10mA/mm2时,可避免冷阴极荧光灯管造成管电流过饱和,进而避免部分功率转成热,以提升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 冷阴极荧光灯11 冷阴极荧光灯管111 管体112:电极113:荧光体114:惰性气体12 驱动单元Dl:内管直径D2 电极直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1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11以及一驱动单元12。本专利技术不限制冷阴极荧光灯管11的型态,其可例如是直管、或U管、或C管、或环 形管、或单螺旋管、或双螺旋管,在此以直管为例作说明。冷阴极荧光灯管11包含一管体 111,管体111的内管直径Dl介于2. 5mm 30mm之间,其属于大管径的冷阴极荧光灯管。本 实施例的内管直径Dl以3mm为例。冷阴极荧光灯管11的两端各具有一电极112。本专利技术不限制电极112的形状,其可 例如是直条形、圆形、椭圆形或杯状等等,在此以直条形为例,且其剖面是圆形。在本实施例 中,冷阴极荧光灯管11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介于1. 0mA/mm2 IOmA/ mm2之间。其中,电极发射电流即所谓的「管电流」,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发射电流以IlmA 12mA为例。电极电子发射面积以电极112的剖面面积来作为计算值,电极112的直径D2是 2. 6mm (半径是1. 3mm)。故以本实施例中电极发射电流是11mA,电极112的半径是1. 3mm来 计算,可得到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如下ll/(Ji*L3*1.3) = 2.07(mA/mm2)另外,在其它实施例可计算出其它值。例如若以电极直径是2. lmm(半径是 1. 05mm),电极发射电流是8mA来计算时(计算公式同上),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 积的比约是2. 31 (mA/mm2);若以电极直径是3. 7mm(半径是1. 85mm),电极发射电流是27mA 来计算时,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约是2. 5(mA/mm2)。经由数次实验证实,本专利技术找出合适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大 于1. 0mA/mm2时(本实施例是2. 07mA/mm2),可使冷阴极荧光灯1的发光功率开始达到高功 率(例如大于5W),而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小于10mA/mm2时,可避免冷阴 极荧光灯管11的管电流造成过饱和,进而避免部分功率消耗转成热,以提升发光效率。冷阴极荧光灯管11还具有少量惰性气体114(例如氩、氖)封入其内,而封入惰性 气体的气压介于Itorr IOOtorr之间。此种低压的环境有助于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 发射面积的比的提升,进而提升发光效率。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极112材料可使用耐离子轰击材料,例如钨、钼、铌、镍或其合 金。由于冷阴极荧光灯管11内的电浆离子会轰击电极112而损耗电极,通过耐离子轰击材 料可容许更高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进而提升发光效率。在本实施例 中,电极112是通过粉末冶金工艺而形成。驱动单元12与冷阴极荧光灯管11的电极112电性连接,以驱动冷阴极荧光灯管 11发光。驱动单元12可包含换流电路(inverter)以提供高压的交流电。驱动单元12可 以单边驱动方式驱动冷阴极荧光灯管11,或是以双边驱动方式驱动冷阴极荧光灯管11,在 此以双边驱动方式为例。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管径的冷阴极荧光灯管,其内管直径介于2. 5mm 30mm之间,故其电极面积可大幅增加而能容许较高的管电流。经由实验证实,本专利技术找出合 适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大于1. 0mA/mm2时,可使冷阴极荧光灯开始达 到高功率,而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小于10mA/mm2时,可避免冷阴极荧光 灯管造成过饱和,进而避免部分功率转成热而非光以提升发光效率。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 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在后附的权利要求中。权利要求1.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其内管直径介于2. 5mm 30mm之间,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两 端各具有一电极,且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介于 1. OmA/mm2 lOmA/mm2 之间;以及一驱动单元,与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用冷阴极荧光灯,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冷阴极荧光灯管,其内管直径介于2.5mm~30mm之间,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两端各具有一电极,且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发射电流与电极电子发射面积的比介于1.0mA/mm↑[2]~10mA/mm↑[2]之间;以及一驱动单元,与所述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欣珀
申请(专利权)人: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