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一按键的支撑结构以及该按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18383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应用于一按键的支撑结构以及该按键,该按键包含一键帽、一基座及该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含二支撑臂以及二扣件组,其中该二支撑臂是以一虚拟轴线交叉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基座间,而该二扣件组以该虚拟轴线为中心,对应地设置于各该支撑臂的二相对端。该二支撑臂适可拆卸地通过各该扣件组相互连结,以使该二扣件组相对于该虚拟轴线作一圆弧运动,并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二支撑臂上的二扣件组即可限制该二支撑臂旋转夹角的范围,进而有效控制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的幅度,达到限位的功能及简化按键结构等目的。(*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按键,特别是一种用于按键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键盘是一种常见的电脑输入装置,亦为使用者与电脑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使用 者因而对于键盘上各个按键使用上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升。除此之外,由于键盘上按键属 于小型零件,其结构较为脆弱,因此于组装加工时常有折损零件的情形发生。对此,现有技 术是于键盘的按键结构上不断改良设计,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并提升其组装效率。 请参考图l,其显示现有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现有按键1具有键帽11、基座12 以及支撑结构2。支撑结构2具有二支撑臂21以及扣件组22,扣件组22连接二支撑臂21 使二支撑臂21交叉地设置于该键帽11与基座12间。键帽11通过支撑结构2的二支撑臂 21承载于基座12上,并随着二支撑臂21以扣件组22为中心轴相对旋转而相对基座12作 上下移动。 前述现有的按键结构具有数个缺点,现分别简述如下。首先,关于控制键帽上、下 位移的限位设计而言,前述的按键结构通常需要一个特殊的限位结构作为键帽上、下位移 的幅度控制之用,因此现有按键结构较为复杂,不利制造组装。以图1为例,此种按键的限 位结构分别是设置于键帽11与基座12上的二滑轨13,以及设置于各支撑臂21的其中一端 上的一圆轴211。详细而言,各支撑臂21的圆轴211分别容置于键帽11与基座12上的一 滑轨13中,并受滑轨13的限制而在各滑轨13中作直线运动。此种限位结构的动作原理是 通过控制二滑轨13的长度来间接控制二支撑臂21相对旋转的角度范围,以决定键帽11上 下位移的上、下死点的位置,以及上下位移的幅度。 再者,前述现有按键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组装不易,具体而言,设置于基座上的滑 轨13是开放式滑轨,使得圆轴211容易脱落于滑轨13之外,造成组装后二支撑臂21结构 的稳定性不足,进而影响整体按键1结构的稳定性。此外,设置于键帽11的滑轨13是封闭 式滑轨的结构,加上支撑结构2于组装时,具有一固定的方向性,因此于组装过程中,若发 生组装上方向性的错误,常容易于重工、拆解的过程中因施力不当,而造成滑轨13断裂,甚 至影响产品良率的控制。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较为简化的按键结构,并提升按键组装的效率及良率,这是此 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按键及其支撑结构,其整合现有 限位结构以及支撑结构的功能于新的支撑结构中,藉以简化现有按键结构的复杂度,进而 提升按键组装的效率及良率。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一按键的支撑结构,该按键包含一键帽及一基座,其 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包含二支撑臂,以一虚拟轴线交叉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基座间;以4及二扣件组,以该虚拟轴线为中心,对应地设置于各该支撑臂的二相对端,其中该二支撑臂 适可拆卸地通过各该扣件组相互连接,以使该二扣件组相对于该虚拟轴线作一圆弧运动, 并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一键盘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一键帽;一 基座;以及一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含二支撑臂,以一虚拟轴线交叉地设置于该键帽与 该基座间;以及二扣件组,以该虚拟轴线为中心,对应地设置于各该支撑臂的二相对端,其 中该二支撑臂可拆卸地通过各该扣件组相互连接,以使该二扣件组相对于该虚拟轴线作一圆弧运动,并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 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二支撑臂上的二扣件组即可限制该二支撑臂旋转 夹角的范围,进而有效控制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的幅度,达到限位的功能及简化 按键结构等目的。附图说明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配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按键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支撑结构的剖面图; 图3A是本技术一支撑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3B是本技术一支撑结构的正确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一按键的动作方式示意图; 图5A是本技术一外支撑臂的俯视图; 图5B是本技术一外支撑臂的剖面图;及 图5C是本技术一破孔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一按键3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按键3包含 一键帽31、一基座32及一支撑结构4。本技术的一特征在于本技术的支撑结构4 包含二支撑臂41以及二扣件组43,各支撑臂41大致呈一口字型结构(如图3A所示),其 具有整合传统支撑臂以及限位结构的功能。具体而言,二支撑臂41可以为一外支撑臂411、 一内支撑臂412 (如图3A所示),而二扣件组43是以虚拟轴线42为中心而对应地设置于各 支撑臂41的二相对端,其中二支撑臂41可拆卸地通过各扣件组43相互连结,使二支撑臂 41得以虚拟轴线42作为中心轴而交叉地设置于键帽31与基座32间,以承载键帽31于基 座32上,并使键帽31得相对基座32上下移动。 本技术的一特点在于支撑结构4是利用二扣件组43作为连结二支撑臂41之 用,更明确而言,二扣件组43得以虚拟轴线42为中心轴进行一圆弧运动,并带动键帽31相 对于基座32上下移动。通过圆弧运动的弧线轨迹可控制二支撑臂41交叉的旋转角度,进 而有效控制键帽31相对于基座32上下移动的幅度,关于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组合方式 以及动作方式将详述如下。 请合并参阅图3A、图3B以及图4,其显示本实用 型一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4。图3A是支撑结构4的组装示意图,各扣件组43包含二凸轴431及二滑槽432,分别设置于外 支撑臂411、内支撑臂412的口字型结构的二相对侧缘。其中,于较佳实施例中,各滑槽432 的外形是圆弧形凹槽,各凸轴431的外形是外凸圆弧曲面,使得凸轴431于滑槽432内滑移 时,可减少凸轴431及滑槽432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其摩擦力,以提升按键3的动作的 顺畅度。 具体说,二扣件组43共包含的四凸轴431及四滑槽432,分别设置于外、内支撑臂 411、412的二相对侧缘,以图3A为例,内支撑臂412的一近端侧缘及一远程侧缘上分别设 置有二凸轴431 ;类似地,外支撑臂411的一近端侧缘及一远程侧缘上分别设二滑槽432。 其中,内支撑臂412 二相对侧缘上的四凸轴431分别对应地容置于外支撑臂411上的四滑 槽432中,藉此,各凸轴431相对于虚拟轴线42得以在各滑槽432内依该圆弧形凹槽作一 圆弧运动。须说明的是,前述二扣件组43设置于二支撑臂41的实施态样仅作为说明之用, 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此
的通常知识者可于了解本技术后轻易地加以改 变。例如,二扣件组43的四凸轴431及四滑槽432可分别设置于外、内支撑臂411、412的 二相对侧缘上,以使使每一相对侧缘上均具有一凸轴431及一滑槽432,扣件组的其它变化 组合兹不予赘述。 请续参阅图4所示,其是按键3连续动作方式的示意图。须说明的是,键帽31虽 省略而未绘示,然而熟知此
者仍可于了解本技术后轻易思及。当各凸轴431 移动至各滑槽432的一尾端处432b时,二支撑臂41以一最大夹角交叉地设置于键帽31与 基座32间,且键帽31相对于基座32移动至一最高点。而当键帽31受压而渐渐下移时,二 支撑臂41则彼此相互接近而减少彼此间的夹角,此际,各凸轴431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一按键的支撑结构,该按键包含一键帽及一基座,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包含:  二支撑臂,以一虚拟轴线交叉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基座间;以及  二扣件组,以该虚拟轴线为中心,对应地设置于各该支撑臂的二相对端,其中该二支撑臂适可拆卸地通过各该扣件组相互连接,以使该二扣件组相对于该虚拟轴线作一圆弧运动,并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基座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健伟
申请(专利权)人: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