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16928 阅读:6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涉及输电铁塔领域。所述地线支架水平设置于1000千伏输电铁塔上,包括由均为桁架结构的上平面、下平面,及两个侧平面构成的楔形体,和设置在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其中上平面和下平面一端相连;支撑平面垂直于上平面;上、下平面的连接处与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铁塔最外端的导线与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由于地线支架的悬臂长度足够大,能够保证地线保护角满足工程要求,从而能够有效的对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防雷保护,同时由于在地线支架内部设置了支撑平面,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悬臂过长造成的承载力及抗扭变形能力等问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输电铁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输电线路一般采用输电铁塔将导线悬挂在空间,使导线与导线之 问、导线与地线之间、导线与塔之间、导线与地面障碍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安 全距离,完成输电任务。其中用于输送电能的导线一般通过绝缘子悬挂于输 电铁塔的横担上。通过架空输电线路将不同地区的发电站、变电站、负荷点 连接起来,输送或交换电能,构成各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网络或配电网。这种 输电线路的优点是造价低,施工维护方便,因而被广泛采用。由于架空输电线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会直接受到气象条件的作用,雷 闪袭击、雨淋、湿雾以及自然和工业污秽等也都会破坏或降低架空线路的绝 缘强度甚至造成停电事故。另外,架空线路还存在电磁干扰问题。这些因素 都必须在架空线路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中加以考虑。尤其是容易遭受雷击而 引起送电中断,已成为目前电力系统中发生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 采用将地线架空进行防雷保护,以减少雷害事故,提高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对于输电线路而言,输电容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输电线路的输电容量一般在110kV和500kV之间,若要进一步提高输电线路的输电容 量,即若要设计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话,对于输电铁塔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工程 指标,尤其是,需要增加用于悬挂导线的横担长度,以保证导线与导线之间、 导线与地线之间、导线与塔之间更安全的电气间隙,横担长度的增加,将导 致防雷面积的增大,而将地线悬挂在110kV 500kV输电4^荅的地线支架上, 防雷保护的面积非常有限,无法满足特高压输电铁塔对较大面积防雷保护的 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以解决特高压输电线路中防雷保护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水平设置于1000千伏输电铁塔上,包括由均为桁架结构的上平面、下平面,及两个侧平面构成的楔形体,和设置在所述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其中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一端相连;所述支撑平面垂直于所述上平面;两个所述侧平面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同侧的侧边之间;与上、下平面连接处相对的面为开放设置,用于与所述铁塔相连;所述上、下平面的连接处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所述铁塔最外端的导线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所述支撑平面包括构成所述支撑平面四边的四个边杆,四个所述边杆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平面、下平面和两个侧平面上;和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杆之间,或沿对角线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的两个顶点之间。所述支撑平面设置于所述楔形体的中心位置。所述上平面和所述下平面的形状具体为梯形。所述上平面包括构成两个侧边的两个主杆,和布置在两个所述主杆之间的腹杆;所述下平面包括构成两个侧边的两个主杆,和布置在两个所述主杆之间的腹杆;所述侧平面包括布置在上平面和下平面同侧的两个主杆之间的腹杆。所述上平面的腹杆封闭设置;所述下平面的腹杆开放设置。所述上平面的主杆和腹杆均采用受力材;所述下平面的主杆采用受力材,腹杆采用不受力的辅助材;两个所述侧平面的腹杆采用不受力的辅助材;所述上平面、下平面、侧平面和支撑平面的构件均采用角钢。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形成的夹角满足预设范围,所述预设范围用以保证所述下平面能够对所述上平面进行支撑。所述预设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5度。所述上平面与所述下平面通过螺栓连接,或所述上平面与所述下平面通过垂直于所述上平面设置的至少 一个连接杆连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应用于1000KV特高压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由于所述上、下平面的连接处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所述铁i^最外端的导线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即地线支架的悬臂长度足够大,以满足对特高压输电铁塔中较大面积防雷保护的需求,从而保证悬挂在该地线支架上的地线,能够有效的对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防雷保护,同时,由于在地线支架内部设置了支撑平面,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悬臂过长造成的承载力及抗扭变形能力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l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4失塔地线支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平面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铁塔地线支架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铁塔地线支架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输电铁塔地线支架的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地线支架应用在耐张型特高压输电铁塔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一并参见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可应用于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铁塔上,通常设置于铁塔的顶端,且位于横担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的地线支架水平设置在铁塔上。本实施例^是供的应用于1000KV特高压输电铁塔上的地线支架,包括由上平面101、下平面102,及两个侧平面103构成的楔形体,和设置在所述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104,支撑平面104在工程上也可以称为支撑隔面。其中上平面101和下平面102 —端105相连;支撑平面104垂直于上平面101设置;上平面101、下平面102和侧平面103均为桁架结构,街架结构是一种格构化的结构,即由直杆组成的一般具有三角形单元的平面结构。由于电气联塔金具通常采用GD型挂板及输电铁塔构造的原因,地线支架实际将承受一定的弯矩及扭矩,与理论计算时的理想铰接有所不同,为此,设置在上述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104,可以使地线支架能够具有较好的整体抗扭刚度,以抵抗实际受荷时可能出现的额外不利荷载。两个侧平面103分别i殳置于上平面101和下平面102同侧的侧边之间;与上、下平面连接处105相对的面为开放设置,并不封闭,用于与特高压输电铁塔相连。当地线支架的上平面101呈水平方向设置在铁塔上时,地线支架上、下 平面的连接处105与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该铁塔最 外端的导线与该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以便悬挂于地线支架上的地线能 够有效的对架空的导线进行防雷保护。优选的,当地线保护角为-5°时, 既能保证悬挂于地线支架上的地线能够对架空的导线进行防雷保护,又能 减小耗钢量。为了在工程上满足地线保护角为-5°的要求,当将地线支架 的上平面101呈水平方向设置在铁塔上时,地线支架上、下平面的连接处 105与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稍大于悬桂于该铁塔最外端的导线与该铁塔 垂直中心线的距离。其中地线保护角是指地线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水平设置于1000千伏输电铁塔上,包括由均为桁架结构的上平面、下平面,及两个侧平面构成的楔形体,和设置在所述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其中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一端相连;所述支撑平面垂直于所述上平面;两个所述侧平面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同侧的侧边之间;与上、下平面连接处相对的面为开放设置,用于与所述铁塔相连;    所述上、下平面的连接处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所述铁塔最外端的导线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铁塔的地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水平设置于1000千伏输电铁塔上,包括由均为桁架结构的上平面、下平面,及两个侧平面构成的楔形体,和设置在所述楔形体内的至少一个支撑平面;其中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一端相连;所述支撑平面垂直于所述上平面;两个所述侧平面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平面和下平面同侧的侧边之间;与上、下平面连接处相对的面为开放设置,用于与所述铁塔相连;所述上、下平面的连接处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等于或大于悬挂于所述铁塔最外端的导线与所述铁塔垂直中心线的距离。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面包括 构成所述支撑平面四边的四个边杆,四个所述边杆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平面、下平面和两个侧平面上;和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杆之间,或沿对角线方 向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的两个顶点之间。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面设置 于所述楔形体的中心位置。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线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面和所述 下平面的形状具体为梯形。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线支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峥傅鹏程葛保斌杨元春董建尧肖立群张鹏飞谢立高吴建生张克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