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式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05009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可折叠式车架,其包括有,一前车架具有一立管及一卡槽,一后车架具有一座管,且后车架一端设有一后叉,另一端则与前车架枢接,一第一限制装置用以限制前车架与后车架枢摆与否,一座杆以可调式地方式滑设于座管,一前叉连接于立管,其中,当前车架相对后车架枢摆时,座杆末端得以插置于卡槽,形成折叠的定位状态,并有效地缩减车架折叠后的体积。(*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可折叠式车架
技术介绍
目前骑乘自行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近年来,骑乘自行车早已 被视为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而自行车也分为许多种类,如公路车、登山车、竞技车以及折 叠车等等,特别是折叠式自行车更是目前当红的车款。 折叠自行车除了一般自行车具有的基本优点外,还兼具有体积小、可折叠的特性, 有利于使用者的方便收纳与携行,然而市售的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方式与采用的机构均不相 同,而常见的折叠自行车于折叠后形同一具笨重的铁架,必须花费大的力气才能将其搬移, 如此一来,在使用上就显得不够便利,无法使男女老少均能方便使用,造成不够人性化,再 者,公知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机构通常设计较为复杂,不但操作麻烦,且复杂的机构无形之中 也增加了车体的重量,导致折叠自行车无法有效实现轻量化,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时代需 求且充满人性化的折叠自行车,已成为自行车产业致力研发的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式车架,将前轮与后轮并列折叠方式折叠,使整体自行车于折叠后的纵向尺寸有效縮减。 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前车架,具有一立管及一卡槽; —后车架,具有一座管,且该后车架一端设有一后叉,另一端则与该前车架枢接; —用以限制该前车架与该后车架枢摆与否的第一限制装置,设置于该前车架与该 后车架之间; —末端可插置于该卡槽的座杆,可调整地滑设于该座管; —前叉,连接于该立管。 其中,该前叉可相对该立管旋转换向地不在同一轴线上。 其中,该前叉包括一本体及一连接于该本体的换向件,以及控制该换向件相对该 本体旋转与否的一第二限制装置。 其中,该前叉的本体具有用以枢接于该立管的一第一枢接件及一第二枢接件。 其中,该座管的末端设有一用以使该座杆末端插置于该卡槽的开孔。 其中,该立管的顶端枢设有一用以连接一把手的连接件,该连接件与该立管之间设有一第一用以限制该连接件与该立管转动的固定装置。 其中,该连接件与该立管之间具有一夹角。 其中,该把手相对该连接件呈收合或展开状态。 其中,该座管与该座杆之间设有一用以限制该座杆相对该座管滑动的第二固定装置。 其中,该前车架与该后车架之枢接处以斜面相对应。 本技术进步效果 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可使前车架与后车架相对枢摆,使前车架以后轮的前进 路径的方向朝后车架枢摆,形成车架的折叠状态,如此前轮与后轮可形成并列,提供整体自 行车于折叠后纵向尺寸的有效縮减,以达到折叠自行车的目的。 再者,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的前叉末端设有一换向件,用以连接于前轮,且换 向件可通过前叉顶端的第二限制装置的操作,用以选择性地相对前叉旋转180度,如此,前 轮可由同与后轮的轴线位置,换向至平行于后轮位置,当车架折叠时,前轮与后轮可形成并 列状态,有效地縮减车架折叠后的体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可折图2为本技术可折图3为本技术可折图4为本技术可折图5为本技术可折图6为本技术可折图7为本技术可折图8为本技术可折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叉换向的上视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叉换向后的示意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后携行示意图。 t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后的另一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l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本实用 新型的可折叠式车架1最佳实施方式为运用于折叠式自行车,可折叠式车架1包括有一前 车架10及一后车架20,前车架10连接有一单臂式的前叉30,其枢设有一前轮31,而后车架 20连接有一后叉40,其枢设有一后轮41。此外,前车架10更设有一把手11控制该前轮31 的转向,后车架20设有一座管21,以提供一座杆50插置,且后轮41与后车架20更设有一 动力装置42,其包括链条、齿盘以及踩踏组件等,其中,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之间具有一第 一限制装置22,用以限制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之间的枢摆,且第一限制装置22可实施为 快拆、卡榫或其他等效的机械式装置。 请参照图2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前车架10的 前端设有一立管12,其顶端枢设有一连接件13以连接于把手ll,其中立管12与连接件13 之间具有一预设夹角,使得把手11与立管12形成非同轴设置,且把手11可相对连接件13 折合或展开固定,连接件13与立管12之间设有一第一固定装置14,用以限制连接件13相 对立管12的转动与否,而第一固定装置14可实施为快拆、卡榫或其他等效的机械式装置。 此外,前车架10的底部设有一卡槽15。 后车架20的前端与前车架10的后端通过一枢轴23而枢接在一起,且后车架20与 前车架10的枢接处为相对应的斜面,而座管21的顶端供座杆50滑设于内,而底端设有一 开孔24,此外,座管21顶端适处设有一第二固定装置25,用以限制座杆50相对座管21的 滑动与否。 请参照图3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前叉30包括 一本体32及一换向件33,本体32上固设有一第一枢接件34及一第二枢接件35,第一枢接 件34的自由端连结于把手11的末端,第二枢接件35的自由端枢接于立管12的底端,以使 操控把手11相对立管12的摆动,而能驱动前叉30旋转,进而控制前轮31的转向,而换向 件33旋转设置于本体32的末端,且换向件33连接于前轮31,此外,在本体32的顶端设有 一第二限制装置36,其用以限制换向件33相对本体32的转动与否,而第二限制装置36可 实施为快拆、卡榫或其他等效的机械式装置。 请参照图4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叉换向的上视图。 通过前叉30的第二限制装置36操作在释放位置与固定位置时,换向件33可相对本体32 旋转180度后再固定,使得前轮31与立管12由同一轴线位置,换向至立管12侧边位置。 请参照图5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前叉换向后的示意 图,通过利用操作第二限制装置36,可使前轮31由原先与后轮41位于同一轴线位置,换向 成与后轮41为平行位置,如此有利于整体车架的折叠。 请参照图6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示意图。通 过释放第一限制装置22,可使前车架10与后车架20相对枢摆,使前车架10以后轮41的 前进路径的方向朝后车架20枢摆,形成车架的折叠状态,如此前轮31与后轮41可形成并 列,提供整体自行车于折叠后的纵向尺寸的有效縮减,而释放第二固定装置25则能使车架 的高度减低,以达到折叠自行车的目的。 请参照图7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式车架较佳实施例的折叠后携行示意图。自行车于折叠状态时,座杆50的末端可凸露于座管21的开孔24,而插置于前车架10的卡槽15,并操控第二固定装置25限制座杆50的滑移,以形成固定状态,如此使得自行车形成紧密的固定状态,以利于使用者搬移或收纳,再者,使用者可利用把手11作为拖拉点以将折叠后的自行车拖移携行,方便搬移,进而达到便易操作的折叠与收纳的效果。 请参照图8所示,为本技术可折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前车架(10),具有一立管(12)及一卡槽(15);  一后车架(20),具有一座管(21),且该后车架(20)一端设有一后叉(40),另一端则与该前车架(10)枢接;  一用以限制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20)枢摆与否的第一限制装置(22),设置于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20)之间;  一末端可插置于该卡槽(15)的座杆(50),可调整地滑设于该座管(21);  一前叉(30),连接于该立管(12)。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前车架(10),具有一立管(12)及一卡槽(15);一后车架(20),具有一座管(21),且该后车架(20)一端设有一后叉(40),另一端则与该前车架(10)枢接;一用以限制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20)枢摆与否的第一限制装置(22),设置于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20)之间;一末端可插置于该卡槽(15)的座杆(50),可调整地滑设于该座管(21);一前叉(30),连接于该立管(12)。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该前叉(30)可相对该立管(12)旋 转换向地不在同一轴线上。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该前叉(30)包括一本体(32)及 一连接于该本体(32)的换向件(33),以及控制该换向件(33)相对该本体(32)旋转与否的 一第二限制装置(36)。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式车架,其特征在于该前叉(30)的本体(32)具有用 以枢接于该立管(12)的一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峻陈政良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