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9214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中间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不仅将交直流及信号集成到同一电源连接器上,通过将直流、交流及控制信号引脚进行间隔排布,并使得控制信号引脚位于直流引脚和交流引脚之间,使得该电源连接器不仅满足EMC(电磁兼容性)要求,还满足安规要求,从而具有一定柔性和扩展性。(*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电源行业发展过程中,电源模块体积越来越小,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传统的螺钉 安装方式的连接器因为是用户接口界面为连接器和母排,体积庞大,操作不便,已经不能适 应快速发展的电源行业的需求。现在已经逐渐过渡到使用印刷电路板(PCB)结合板上连接 器的方式来实现模块的输入输出及信号的连接。 增大电接触面积,增大连接器的电流密度,一直是减小连接器体积努力的方向。业 界也已经存在不少类似的板上连接器,采用面接触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线接触和点接触的方 式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尚没有可以满足交直流及信号合一的连接器,需要开发一款可以 满足要求的连接器。 如果把上述各功能或其中任意组合于同一个连接器内,需要考虑各个标准对于安 规的要求,需要考虑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需要对连接器管脚的排布进行规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电源连接器体积庞大,操作不便,或未存在交直流及信号合一的连接器等缺陷,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在所述插座腔中间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 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 一插座腔中。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 设置同一插座腔中或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 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中。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地线引脚组件,其设 置在所述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交流电压引脚组件 的外侧。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导电接触片包括前端导电搭接构件、伸 出插座腔的底部并用于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后端安装构件,以及用于连接前端导电搭接构 件和后端安装构件的中间构件。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前端导电搭接构件为具有弹性的锯齿状结构,这种结构保证其与匹配的插座或PCB金手指直接的接触压力。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后端安装构件焊接或插接到所述PCB板 上。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卡接部,在所述插 座腔中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匹配的卡合部,所述导电接触片通过所述卡接部和卡合部与 所述插座腔卡接。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腔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 后端安装构件平行的绝缘突起构件。 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腔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导槽。 实施本技术的电源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仅将交直流及信号集成到 同一电源连接器上,通过将直流、交流及控制信号引脚进行间隔排布,并使得控制信号引脚 位于直流引脚和交流引脚之间,使得该电源连接器不仅满足EMC(电磁兼容性)要求,还满 足安规要求,从而具有一定柔性和扩展性。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技术电源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在插座腔底部设置绝缘突起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在插座腔底部设置绝缘突起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技术方案设计的电源连接器作为板_板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 并与匹配的连接器或PCB金手指一起使用,利用两个连接器的彼此接口的对插搭接实现电 流的导通。 图l所示本技术电源连接器一实施例中,其包括一壳体l,在实施例中,该壳 体1为绝缘外壳,在该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座腔ll,本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将直 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通过间隔排布,从而集成到同一 电源连接器中,特别地,在本技术中,将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 电压引脚组件分别设计为由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12构成,从而可利用两个电源连接器的 彼此导电接触片12的对插搭接实现电流的导通,其中,导电接触片12的大小由其需要的电 流容量决定的。 在具体设计中,该电源连接器通过调整不同的导电接触片12间距的方法,达到不 同电压等级和功能的电路对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绝缘穿透距离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功能 的导电接触片12的排布,使该电源连接器在PCB上时能最好的处理EMC问题和安规问题, 即为保证产品的EMC性能,一般相类似的或电位差不大的电路布置于相邻的位置,其中,对 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及控制信号引脚组件部分一般要求为功能绝缘,因此彼此之间只需较小的间距即可满足,对于交流对直流需要满足加强绝缘要求,交流对地、交流对壳体1需满 足基本绝缘需要有较大的间距,从而将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 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特别地,可将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的距离设计 得小于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与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的距离,这样合理布置不同电路引脚的 位置,从而实现该电源连接器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该电源连接器1上可根据具体需要以及导电接触片12的数量,设计 相应大小和数量的插座腔ll,在具体设计时,可将不同功能的导电接触片12设置在同一插 座腔11中,也可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11中,即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 流电压引脚组件可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11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11中。在一优选实施 例中,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将较低电压的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较高电压的交流电压引脚 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独立插座腔11体,如果控制信号引脚组件所需的导电接触片12不多, 则可以合并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所在的插座腔11内,当控制信号引脚组件所需的导电接 触片12较多时可以独立放置在一个插座腔11内,由此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 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可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11中,从而形成功能区分明确的电源连 接器。 另外,该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地线引脚组件,其可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 信号引脚组件之间,或者有时为了便于PCB的布局,可将其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的外 侧,即地线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分别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的两侧。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将该电源连接器定位在PCB上时,并减小电源连接器在对插 的过程中的应力,在该电源连接器的壳体1上设置至少一个定位销13,对于该定位销13的 数量可根据电源连接器的长度进行设计,一般可设置两个或三个定位销13,该定位销13的 端部设计为与PCB板的预留孔(图中未示出)相匹配,从而该定位销13可卡接固定在PCB 板的预留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中间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照黄杰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