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燃气灶,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分别设于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设置于第一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一吸热管、设置于第二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二吸热管、位于壳体两侧的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及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相连通的水泵,该壳体上设有与该第一炉头和该第二炉头相对应的开口;该第一吸热管和该第二吸热管相连通,且还分别与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相连通;该第一水箱、该第二水箱、该第一吸热管、该第二吸热管、及该水泵相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一泄压阀、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气灶,特别涉及一种能有效利用余热从而大幅度提高热效应的节能燃气灶。
技术介绍
燃气灶作为一种厨房用具,使用非常普及。现有的燃气灶通常包括壳体、设在壳体上开口内的炉头、及设在炉头周围的数个支撑脚,人们在使用燃气灶时,炊具放置于燃气灶的支撑脚上,在支撑脚与炉头之间有一段距离,点火之后,炉头的火焰顶端刚好可以烧到炊具底部,从而实现加热的效果。然而,火焰在对炊具加热的同时,也在对炉头与支撑脚之间的四周加热,而现有的燃气灶都没有对这部分加热炉头与支撑脚之间四周的热能进行利用,显然,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而且这些浪费的热量散向周围的空气,导致厨房的环境温度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燃气灶,其通过在炉头与支撑脚之间的周围设置吸热管来吸收燃气灶正常工作时向四周释放的热量,从而充分利用燃气灶工作时释放能量,提高燃气灶热效应,节约能源。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燃气灶,其通过在炉头与支撑脚之间的周围设置吸热管、及在炉头侧面周围设置水箱,从而可吸收燃气灶正常工作时向四周释放的热量,充分利用能源,而且有利降低燃气灶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提供更舒适的厨房温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燃气灶,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分别设于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设置于第一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一吸热管、设置于第二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二吸热管、位于壳体两侧的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及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相连通的水泵,该壳体上设有与该第一炉头和该第二炉头相对应的开口 ;该第一吸热管和该第二吸热管相连通,且还分别与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相连通;该第一水箱、该第二水箱、该第一吸热管、该第二吸热管、及该水泵相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一泄压阀、一进水口 、及一出水□。 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与该壳体固接为一体。 还包括第三水箱,该第三水箱位于该第一炉头与该第二炉头之间,且该第一吸热管与第二吸热管通过该第三水箱相连通。 该第三水箱与该壳体固接为一体。 该第一吸热管与该第二吸热管由铜质管材制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节能燃气灶,其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炉头、设于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设置于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吸热管、位于壳体两侧的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及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相连通的水泵,该壳体上设有与该炉头相对应的开口 ;该吸热管连通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该第一水箱、该第二水箱、该吸热管、及该水泵相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一泄压阀、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 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与该壳体固接为一体。 该吸热管由铜质管材制成。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在炉头与支撑脚之间的周围设置吸热管、及在炉头侧面周围设置水箱,从而可吸收燃气灶正常工作时向四周释放的热量,充分利用能源,提高燃气灶热效应,节约能源;而且有利降低燃气灶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提供更舒适的厨房温度。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节能燃气灶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节能燃气灶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为本技术节能燃气灶第一实施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节能燃气灶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为本技术节能燃气灶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节能燃气灶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炉头2和第二炉头3、分别设于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4、设置于第一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一吸热管5、设置于第二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二吸热管6、位于壳体两侧的第一水箱7和第二水箱8、及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相连通的水泵9,其中,壳体1上设有与第一炉头2和第二炉头3相对应的开口(未图示);第一箱体7和第二箱体8与壳体固接唯一 ;第一吸热管5和第二吸热管6相连通,且还分别与第一水箱7和第二水箱8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热管5和第二吸热管6优选由铜质管材制成。由上述结构可知,第一吸热管5、第二吸热管6、第一水箱7、第二水箱8、及水泵9相互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可在燃气灶使用时,使第一水箱7和第二水箱8内的水循环流经第一加热管5和第二加热管6,吸收第一炉头2和/或第二炉头3向四周释放的热量,使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度升高,从而可在使用燃气灶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热水,实现提高燃气灶热效应,节约能源的目的,还能有效的降低燃气灶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提供更舒适的厨房温度。另外,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泄压阀10、进水口 11、及出水口 12,其中泄压阀IO,能有效保持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气压稳定,避免因水温升高而使保持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气压过高;进水口 ll可用于与自来水源连接,为贮水循环系统注水;出水口 12可与水龙头或其他需使用热水装置连接,使人们能够方便使用贮水循环系统内的热水。 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优选实施方式,该优选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节能燃气灶还包括第三水箱13,该第三水箱13位于第一炉头2和第二炉头3之间,且与壳体1固接为一体。第一加热管5和第二加热管6通过第三水箱13相连通,从而增加贮水循环系统的贮水量,保证在燃气灶长时间使用时,也能有效的吸收第一炉头2和/或第二炉头3向四周释放的热量,并能提供更多的热水。 如图4、5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节能燃气灶包括壳体l'、设置于壳体上的炉头2'、设于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3'、设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吸热管4'、位于壳体1'两侧的第一水箱5'和第二水箱6'、及与第一水箱5'和第二水箱6'相连通的水泵7',其中,壳体1'上设有与炉头2'相对应的开口 (未图示);第一水箱5'和第二水箱6'与壳体1'固接为一体;吸热管4'连通第一水箱5'和第二水箱6'。在本实施例中,吸热管4'优选由铜质管材制成。由上述结构可知,吸热管4'、第一水箱5'、第二水箱6'、及水泵7'相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可在燃气灶使用时,使第一水箱5'和第二水箱6'内的水循环流经加热管4',吸收炉头2'向四周释放的热量,使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水温度升高,从而可在使用燃气灶的同时,为人们提供热水,实现提高燃气灶热效应,节约能源的目的,还能有效的降低燃气灶周围的环境温度,从而提供更舒适的厨房温度。另外,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泄压阀8'、进水口 9'、及出水口 10',其中泄压阀8',能有效保持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气压稳定,避免因水温升高而使保持贮水循环系统内的气压过高;进水口 9'可用于与自来水源连接,为贮水循环系统注水;出水口 10'可与水龙头或其他需使用热水装置连接,使人们能够方便使用贮水循环系统内的热水。 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炉头与支撑脚之间的周围设置吸热管、及在炉头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分别设于第一炉头和第二炉头周围数个支撑脚、设置于第一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一吸热管、设置于第二炉头和支撑脚之间的第二吸热管、位于壳体两侧的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及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相连通的水泵,该壳体上设有与该第一炉头和该第二炉头相对应的开口;该第一吸热管和该第二吸热管相连通,且还分别与该第一水箱和该第二水箱相连通;该第一水箱、该第二水箱、该第一吸热管、该第二吸热管、及该水泵相连通形成一贮水循环系统,该贮水循环系统还设有一泄压阀、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三平,
申请(专利权)人:徐三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