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0088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线性光源。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而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面配置,且线性光源包括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列的元件设置区,而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器的元件设置区上,并与承载器电性连接,其中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大于其余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以固态发光元件作 为光源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低电压操作、无辐射线散射、重量轻以及体积小等传统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所制造的显示器无法达到 的优点,因此液晶显示器已成为近年来显示器研究的主要课题,且不断地朝向彩色化发展。由于液晶显示器为非自发光型显示器,因此需要背光模块提供所需的光线,方 可达到显示的功能。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背光模块中所使用的发光元件已逐 渐从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转换成更为环保的发光二极管 元件。当发光二极管元件被应用于背光模块中时,以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为例,发光二 极管元件通常设置于一条状的印刷电路板上,以形成发光二极管灯条(LED light bar),而 发光二极管灯条通常会通过一可挠性线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与一控制电路板 电性连接。在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灯条中,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会处于 不同的操作温度下,且最高操作温度与最低操作温度的差异可能高达10°C以上(以42时 或55时的液晶显示面板为例)。由于操作温度会严重影响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色度 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在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部分处于较高操作温度下的发光二极管元 件会先故障,导致背光模块的使用寿命骤降。承上述,由于不同的操作温度会导致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使用寿命出现明显的差 异,因此如何缩小发光二极管灯条上不同位置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操作温度差异,实为 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固态发光元件不易因局部高温而导致 使用寿命下降。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线性光源。 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而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面配置,且线性光源包括 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列的 元件设置区,而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器的元件设置区上,并与承载器电性连接,其 中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大于其余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 光元件的排列间距。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线性光 源。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而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面配置,且线性光源包括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 列的元件设置区,而多个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器的元件设置区上,并与承载器电性 连接,其中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额定顺向电压数值(normal Vfbin) 低于其余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额定顺向电压数值。本专利技术再提供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线性光 源。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而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面配置,且线性光源 包括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 列的元件设置区,而多个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器的元件设置区上,并与承载器电性 连接,其中在驱动电流固定的情况下,用以驱动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 件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pulse-widthmodulated signal)的占空比(duty ratio)低于其余元件 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占空比。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至少一线性光 源。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而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面配置,且线性光源 包括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 列的元件设置区,而多个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承载器的元件设置区上,并与承载器电性 连接,其中用以驱动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低于其余元件 设置区上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选用不同额定顺向电压数值的固态 发光元件、利用不同占空比的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或不同的驱动电流来驱动固态发光元 件,以使固态发光元件不易因局部高温而导致使用寿命下降,进而提升侧面入光式背光 模块的使用寿命。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 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中不同水平位置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前视图;图3A为沿着图2中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沿着图2中B-B’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7A为传统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中不同水平位置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中不同水平位置与操作温度之 间的关系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110:导光板112:入光侧面 120:线性光源210 导光板212 入光侧面220 线性光源 222 承载器222a 222e:元件设置区224、224’ 固态发光元件X、Y、Z 路径 I、I,驱动电流I1 固定电流200a、200b、200c、200d 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传统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中不同水平位置与操作温度之间的关系图。 请参照图1,传统的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导光板110以及二彼此相对的线性光 源120。导光板110具有二彼此相对入光侧面112,而各线性光源120实质上平行于入光 侧面112配置,且线性光源120包括一承载器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未绘示)。值得注 意的是,固态发光元件以等间距的方式排列于承载器上,且所有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额定 顺向电压数值(normal Vfbin)皆相同。理论上,当固态发光元件以等间距的方式排列于 承载器上,且所有的固态发光元件的额定顺向电压数值(normal Vfbin)皆相同时,线性 光源120的不同部位的操作温度应是差异不大的,但实际测量线性光源120各部位的温度 之后,最高操作温度与最低操作温度的温差竟高达10°C以上(以42时或55时的液晶显示 面板为例)。从图1可知,若由下往上(与重力方向G相反的方向)分别沿着路径X、 Y、Z逐一测量导光板110上各部位的温度,可发现操作温度会先升后降,最高的操作温 度并不会出现在最顶端。由于路径X较接近左侧的线性光源120,因此沿着路径X所测 量到的温度较高,而沿着路径Y、Z所测量到的温度则较低,但是由下往上逐一测量所得 到的温度会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变。若从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100的两侧边(背板处)由下往上(与重力方向G相反 的方向)逐一测量线性光源120各部位的温度,可发现操作温度同样会先升后降,背板的 温度梯度约为o.rc/公分,且最高的操作温度并不会出现在最顶端。此外,若直接测量 固态发光元件本身的温度(如发光二极管封装的透镜的温度),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面入光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具有至少一入光侧面;至少一线性光源,实质上平行于该入光侧面配置,且该线性光源包括:一承载器,该承载器在沿着其延伸方向上被等分为五个依序排列的元件设置区;以及多个固态发光元件,配置于该承载器的这些元件设置区上,并与该承载器电性连接,其中位于第四个元件设置区上的这些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大于其余元件设置区上的这些固态发光元件的排列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继圣林苏逸陈政传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