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窗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52393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端窗光电倍增管的阴极接触结构,包括阴极卡簧、铝层、管壳侧筒和聚焦盘,所述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位于靠近聚焦盘、且在聚焦盘与芯柱之间的管壳侧筒内表面上。该结构能有效的避免铝层的严重划伤,保证了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不会随管芯的振动而出现较大的移动,提高了光电倍增管的稳定可靠性,利于其长期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的装配领域。(*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的装配领域,特别是端窗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的装配领域。
技术介绍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基于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的光探测器件,可将微弱的光信 号转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具有探测灵敏度高、时间响应快、放大倍数大、光电特性线性好、 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光谱学、核物理、医学等领域。 光电倍增管在石油测井领域有广泛应用,作为探测器的核心部件,常置于地下数 百米深处,而且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伴随着剧烈冲击和振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 进步,石油测井的深度在不断加深,部分型号的光电倍增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测井的要求, 主要原因之一是光电倍增管在有冲击和振动的环境里,由于管子结构和阴极铝层自身的原 因,使得阴极铝层磨损越来越严重,进而直接削弱铝层向阴极供电的能力,使探测器的信号 计数率出现漏计,不能真实反映地下深井的客观情况;更有可能的是铝层在测试过程中的 严重磨损会导致光电倍增管没有信号输出,从而导致测井失败。 现有端窗光电倍增管的阴极接触结构主要由两个对称的阴极卡簧5组成,如图1 所示,阴极卡簧5与铝层3的接触触点位于靠近光电阴极1、管壳侧筒2的内侧,其中,铝层 3是通过真空状态下热蒸发铝片获得的,蒸发源位于聚焦盘4的中部,根据真空原子轨迹模 型分析,距离蒸发源越远的地方,单位面积沉积的原子数量越少,所以在相同时间里,距离 蒸发源较远位置处的铝层3,其厚度比距离蒸发源较近位置处的铝层3要薄。在具体制造光 电倍增管的过程中,要求铝层3的厚度应适中,过薄则易透光、不耐磨,过厚则有可能导致 铝层应力变大,使得铝层3从管壳侧筒2的内壁上脱落;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管子在剧烈冲 击和振动的环境下使用时,阴极卡簧5会以聚焦盘4的底部为中心做小幅度的钟摆运动,由 于这种结构的阴极卡簧5长度比较长,以致摆动幅度不能忽略,致使与阴极卡簧5接触的铝 层3受到的重复磨擦和来回划动加剧,铝层3被划伤的几率大大增加,进而光电倍增管的可 靠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端窗光电倍增管阴极铝层严重划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 技术提供了 一种改良的阴极接触结构。 阴极接触结构包括阴极卡簧、铝层、管壳侧筒和聚焦盘,所述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 触触点位于靠近聚焦盘、且在聚焦盘与芯柱之间的管壳侧筒内表面上。 本结构所述的接触触点,由于靠近聚焦盘,所以阴极卡簧的长度可以大大縮短,在 冲击和振动的环境下,其摆动幅度可以大大降低,进而与铝层的磨擦或划动程度也大幅度 降低;另外,由于接触触点靠近聚焦盘,即靠近铝片的蒸发源,所以铝层的厚度比现有技术 中的铝层厚度要略厚一些,有效增加了铝层的耐磨程度。所以,本阴极接触结构能有效的避免铝层的严重划伤,保证了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不会随管芯 的振动而出现较大的移动,提高了光电倍增管的稳定可靠性,利于其长期使用,而且,本结 构在装配上简单易行,阴极卡簧的长度有所减少,也相应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端窗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阴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阴极接触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阴极接触结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2,应用本技术阴极接触结构的光电倍增管包括光电阴极1、管壳侧 筒2、铝层3、聚焦盘4、阴极卡簧5、芯柱7和电子倍增系统8,其中,阴极卡簧5与聚焦盘4 点焊连接并与铝层3接触,接触触点靠近聚焦盘4、且在聚焦盘4与芯柱7之间的管壳侧筒 2的内表面上。当光电倍增管工作时,光电阴极l在吸收光子后在聚焦电场的作用下发射出 光电子,聚焦盘4对电子聚焦,使电子尽可能的被电子倍增系统8接收,经过倍增后的电子 从芯柱7输出,并被外接电路接收。 由于本实施例对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触点的位置进行了改变,所以能很好的规避 现有技术中铝层易被划伤的缺点,而且,阴极卡簧5靠近聚焦盘4,所以阴极卡簧5对光电倍 增管管芯的径向定位几乎不承担应力,故阴极卡簧5只使用一个即可。另外,阴极卡簧5与 铝层3的触点与聚焦盘4的垂直距离在5mm 15mm之间时抗冲击和振动效果最理想,因为 这个范围内的铝层3厚度、阴极卡簧5的长度都比较合适。 实施例二 为了达到更好的避免铝层划伤的效果,还可以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阴 极接触结构。参照图3和图4,在管壳侧筒2的内表面与铝层3之间加一层耐磨银膏6,耐磨 银膏6的位置与与阴极卡簧5和铝层3的触点重合并且与阴极卡簧5相对。耐磨银膏6具 有高导电性以及耐磨性,其面积以大于阴极接触触点的面积为宜,在高强度的冲击和振动 环境下,阴极接触触点能经受长期不间断的磨擦并且不会损坏铝层3应具有的导电能力, 使光电倍增管在长时间使用中性能变的更加稳定、可靠。另外,对于阴极卡簧5,可使用高弹 性不锈钢材料制成,这样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材料的高弹性也能保证铝层不容易被划伤。权利要求一种端窗光电倍增管的阴极接触结构,包括阴极卡簧、铝层、管壳侧筒和聚焦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位于靠近聚焦盘、且在聚焦盘与芯柱之间的管壳侧筒内表面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极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卡簧只有一个。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极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触点与聚焦盘的垂 直距离在5mm 15mm之间。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极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卡簧由高弹性不锈 钢材料制成。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极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壳侧筒的内表面与 所述铝层之间有一层耐磨银膏。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阴极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银膏的面积大于所述接 触触点的面积。专利摘要一种端窗光电倍增管的阴极接触结构,包括阴极卡簧、铝层、管壳侧筒和聚焦盘,所述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位于靠近聚焦盘、且在聚焦盘与芯柱之间的管壳侧筒内表面上。该结构能有效的避免铝层的严重划伤,保证了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不会随管芯的振动而出现较大的移动,提高了光电倍增管的稳定可靠性,利于其长期使用。本技术涉及光电倍增管阴极接触结构的装配领域。文档编号H01J43/08GK201440402SQ20092010952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30日专利技术者滕人法, 赵建荣 申请人: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窗光电倍增管的阴极接触结构,包括阴极卡簧、铝层、管壳侧筒和聚焦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卡簧与铝层的接触触点位于靠近聚焦盘、且在聚焦盘与芯柱之间的管壳侧筒内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建荣滕人法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