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压力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52290 阅读:7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压力锅,其连接结构包括锅盖、锅体,还包括与锅盖铰接的可绕锅体中轴旋转的外罩圈,以及位于外罩圈上方的上垫圈和位于外罩圈下方的下垫圈,所述上垫圈和下垫圈装与锅体上将所述外罩圈限于二者之间;其电压力锅在于包括上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锅盖与锅体连为一体,使用方便;锅盖主体和提手固定在一起,之间没有间隙,便于清洁,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压力锅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锅盖与锅体连接结 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压力锅。
技术介绍
电压力锅由于有锅牙,开盖时必须首先把锅盖旋转一定角度后才能打开。 现有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锅盖可以完全取下,锅盖 结构和原来老式的压力锅的结构类似,这类电压力锅的锅盖打开后需要取下, 放在一边,使用不够方便,不能像电饭锅一样,锅盖连在锅体上;另一类锅盖 与锅身铰接,锅盖可相对与锅体翻转一定角度。第二类锅盖结构也有很多种,如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720058918.7) 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锅盖结构,包括外壳、内盖和内锅盖,内盖与锅体铰接, 内锅盖可绕内盖中心旋转,这种结构因为内盖和内锅盖之间存在间隙,容易藏 污纳垢,清洗很不方便,另外,由于内锅盖需要相对内盖旋转,内锅盖上的相 关保护装置需要取消,该电压力锅的安全带来很多隐患;又如中国专利(ZL200710135616.X)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包括锅盖 和把手,把手与锅体铰接,锅盖和把手可相对旋转,这种结构的锅盖和把手之 间存在间隙,间隙过大则影响美观,间隙过小则增大开盖难度,给使用者带来 不便,而且长时间使用会在锅盖表面产生刮痕,严重影响美观;又如中国专利、厶Lzuu4zuuo6U2z-。乂 一rr炳直^n^n^^^T厶j,炳显卞乂:r女江一'r1^ ^A^m力、jtFTK4Mx沿锅体周向滑动一定角度的滑块上,滑块安装在锅体上的滑槽内,这种结构锅 盖转动角度有限,另外滑槽易积水和落入杂物造成锅盖转动不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电压力锅锅盖结构上 述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清洁使用方便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 的电压力锅。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锅盖与锅体连 接结构,包括锅盖、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锅盖铰接的可绕锅体中轴旋 转的外罩圈,以及位于外罩圈上方的上垫圈和位于外罩圈下方的下垫圈,所述 上垫圈和下垫圈装于锅体上将所述外罩圈限于二者之间。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环槽外侧壁延伸至下垫 圈与锅体的交接面所在平面。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外罩圈下端面延伸出滑 块,所述下垫圈上端面设置有沿周向的导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导向槽配合从 而限定外罩全可旋转的角度。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外罩圈下端面设置有沿 周向的环槽,所述下垫圈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环槽适配的沿周向的环形凸台。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上垫圈下端向下延伸有 侧环壁,所述侧环壁外直径与所述外罩圈内直径相适配。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上垫圈的上端延伸有锅 牙,所述锅牙与设置在所述锅盖上的锅牙相配合。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锅体包括外壳和外锅, 所述外锅固定在外壳内,将所述上垫圈和下垫圈固定在外锅上沿与外壳上沿之 间,所述外锅的锅牙与所述上垫圈的锅牙重叠。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锅盖包括锅盖主体以及 固定在锅盖主体上的提手,所述提手与所述外罩圈铰接。在本技术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所述外罩圈与锅盖铰接处设 置有集水盒。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压力锅,包括上述锅盖与锅体的连接结构。 实施本技术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及采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压力锅,具 有以下有益效果锅盖与锅体连为一体,使用方便;锅盖主体和提手固定在一起,之间没有间隙,便于清洁,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的爆炸图2是本技术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的俯视图3是图2中B-B剖视图4是图2中A-A剖视图5是图4中D部放大图6是本技术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外罩圈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中C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图2和图4所示,在本技术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的一个实施 例中,包括锅盖10、锅体,还包括与锅盖铰接的可绕锅体中轴旋转的外罩圈 50,以及位于外罩圈50上方的上垫圈40和位于外罩圈50下方的下垫圈60, 上垫圈40和下垫圈60装于锅体上将外罩圈50限于二者之间,外罩圈50可绕 锅体中轴转动一定角度。参看图5,为了保证各部件之间配合紧密,外罩圈50转动灵活,外罩圈 50下端面设置有沿周向的环槽51,下垫圈60的上端面设置有与环槽51适配 的沿周向的环形凸台61,外罩圈50可以在环形凸台61上转动。参看图5,为了更美观,环槽51的外侧壁53延伸至下垫圈60与锅体也 即下垫圈60与外壳20交接面所在平面,这样从外表看来,外罩圈50与锅体 的配合是无间隙配合,使整个电压力锅的外形更加美观。上垫圈40的下端向下延伸有侧环壁42,侧环壁42的外直径与外罩圈50 的内直径相适配。参看图1,上垫圈40的上端面延伸有锅牙41,锅牙41与锅 盖上的锅牙相适配。参看图l、图3、图6和图7,为了使用方便使用,外罩圈50的下端面延伸出滑块52,下垫圈60的上端面设置有与滑块52配合的沿周向导向槽62, 滑块52在导向槽62滑动从而限制外罩圈50的旋转角度,进一步即锅盖10 旋转的角度有限,这样在使用时,将锅盖旋转至转不动的位置时即是闭合或打 开状态。参看图1和图4,锅体包括外壳20和外锅30,外锅30固定在外壳20内, 将上垫圈40和下垫圈60固定在外锅30上的上沿和外壳20的上沿之间,外锅 30的锅牙31和上垫圈的锅牙41重叠。在本实施例中,锅盖包括锅盖主体11和提手12,提手12固定在锅盖主 体11上,提手12与外罩圈50铰接。外罩圈50与锅盖铰接处设置有集水盒 70,用于收集锅盖翻转时顺锅盖内壁流下的水,集水盒70与外罩圈50可拆卸 连接,可以方便的取放。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锅盖主体与锅体铰接。在本技术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中,锅盖与锅体连为一体,使用方便; 锅盖主体和提手固定在一起,之间没有间隙,便于清洁,外形美观,结构简单 可靠,便于制造,成本低。本技术的电压力锅的一个实施例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锅盖与锅体连 接结构的电压力锅。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 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 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 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包括锅盖、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锅盖铰接的可绕锅体中轴旋转的外罩圈,以及位于外罩圈上方的上垫圈和位于外罩圈下方的下垫圈,所述上垫圈和下垫圈装于锅体上将所述外罩圈限于二者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 圈下端面设置有沿周向的环槽,所述下垫圈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环槽适配的沿 周向的环形凸台。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盖于锅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槽 外侧壁延伸至下垫圈与锅体的交接面所在平面。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盖于锅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 圈下端面延伸出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盖与锅体连接结构,包括锅盖、锅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锅盖铰接的可绕锅体中轴旋转的外罩圈,以及位于外罩圈上方的上垫圈和位于外罩圈下方的下垫圈,所述上垫圈和下垫圈装于锅体上将所述外罩圈限于二者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