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45569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上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该空腔分隔;上底与侧壁之间以及下底与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内部的第一孔洞的洞壁与上底和下底都具有可靠的连接,能够保证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下表面协同受力工作,增强了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传力和受力性能,且由于上底和下底与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使得砼填充用轻质构件方便拆卸和装配,提高了在其内部制作贯穿上下底的第一孔洞的可行性,同时也使得整个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制作、运输、组装和使用过程更为简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指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
技术介绍
无梁楼盖是目前现浇砼楼盖应用较广的楼盖结构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 楼板结构的整体高度小且无需吊顶装饰等优点,其内填充的轻质构件有各种空 心管和盒子,盒子有空心的或实心的。公开号为CN1348044A的专利,公开了 一种钢筋砼空间结构楼板模壳结构 构件,该结构构件是上底、下底、和侧壁构成的封闭空腔,包括至少一个凸出 的侧壁模块和竖杆模腔或斜杆模腔。其下底为结构底板,板厚比上底板和四周 侧壁壁厚大。此专利采取预制砼底板和现浇空心楼盖相接合的方式,该模壳结 构应用于现浇钢筋砼空间结构楼板后形成的楼盖板相对较轻,该钢筋砼空间结 构楼板模壳结构构件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易与施工的特点。但这种模壳作为 轻质构件应用于楼盖之后,其构件中无楼盖的受力传力构件,所以相应的现浇 楼盖板的刚度和强度相对较差。曰本专利JP2001214562A公开了一种空心砼板用芯材,这种芯材在顶面与 底面设置有凹槽,并设置有浇筑砼的孔洞,凹槽与浇筑孔洞连通。这样,当此 芯材用于楼盖时,构件中的孔洞与凹槽可形成现浇砼的加强杆或墩,可成为楼 盖的受力与传力构件。但此专利仅描述了降低空心砼板质量和改善隔音性能的 功能,未对加强现浇砼的效果进行描述,且为采用聚苯乙烯泡沫等合成树脂材 料发泡制作的实心构件。虽然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中设置贯穿上下表面的孔洞能够增强现浇楼盖 板的刚度和强度,但是,对于实心芯材来说,开孔洞较为简单,但是对于整体式空心砼填充用构件来说,仍然存在实现较为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制作和使用方便可行、强度较高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 所述上底(101 )、下底(104)和侧壁(102)组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砼填充用 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 洞壁与所述空腔分隔;所述上底(101)与所述侧壁(102)之间以及下底(104) 与所述侧壁(102)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所述上底(101)和第一孔洞的洞壁(103 )为整体铸;f莫浇注而成,所述下 底(104)和所述侧壁(102)分别铸模浇注而成;所述下底(104)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第 二孔洞的大小使得下底(104)上第二孔洞的洞壁顶接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 (103)的外表面。所述侧壁(102 )的上端与所述上底(104)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102) 的下端与所述下底(104)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2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204)或者都有向外 弯折(304)的折边,所述侧壁(201)上端的折边(204)与所述上底(202) 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201)下端的折边(205)与所述下底(203 )的上 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侧壁(3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外弯折(304、 305)的折边,所述 侧壁(301)上端的折边(304)与所述上底(302)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 (301)下端的折边(305)与所述下底(303 )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301) 下端的折边(305)与所述下底(303)的上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侧壁(503 )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504、 505),所述侧壁(503)的上端的折边(504)与所述上底(501)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 (503 )下端的折边(505)和所述下底(502)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上底(40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下底(402)的外围边 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所述侧壁(40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401)上 表面以及下底(402)下表面平齐,上底(401)的折边以及下底(402)的折 边分别与侧壁(403)的内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上底(60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所述下底(602)的外 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所述侧壁(603 )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601) 的折边以及下底(602)的折边边缘平齐,上底(601)的折边以及下底(602) 的折边分别与侧壁(603)的内表面顶接。所述侧壁(701)的上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2)以及该折边(702) 下部的突起边(703),上底(706)插入侧壁(701)上端的折边(702)和突 起边(703)形成的插槽中;所述侧壁(701)的下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4)以及该折边(704) 上部的突起边(705),下底(707)插入侧壁(701)下端的折边(704)和其 突起边(705)形成的插槽中。上底、侧壁、下底和第一孔洞的洞壁分别铸才莫浇注而成,所述上底上开有 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所述下底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 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三孔洞;第一孔洞洞壁的外表面分别与上底上第二孔洞的 内壁以及下底上第三孔洞的内壁顶接。所述第一孔洞洞壁(801)上端与所述上底(802)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 孔洞的洞壁(801)下端与所述下底(803)下表面平齐;且所述上底(802) 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下底(803)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的折边,所述 侧壁(804)在上底(802)的折边和下底(803 )的折边以内,且侧壁(804) 的上下端分别与上底(802)和下底(803)顶接。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上表面与所述上底(90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侧壁(904)下表面与所述下底(905)的下表面平齐;上底(901)的外围边缘具 有向下弯折的折边(902)以及该折边内侧的突起边(卯3),所述侧壁(904) 的上端插入于所述上底(卯l)的折边(902)和其突起边(903)形成的插槽 中;所述下底(905)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906)以及该折边内侧 的突起边(907 ),所述侧壁(卯4)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底(905 )的折边(卯6) 和其突起边(907)形成的插槽中。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 )的两端分别伸出上底的上表面和下底的下表面, 且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上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1002)以及该折边 (1002)下端的突起边(1003 ),所述上底(1004)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 (1001)上端的折边(1002)和其突起边(1003 )之间形成插槽中;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以及该折边上端的突 起边,所述下底(1005 )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折边和其突 起边之间形成插槽中;所述侧壁(1006)与所述上底(1001)的和下底(1005 )的边缘平齐,且 侧壁(1006)的上端与上底(1001)的下表面顶接,侧壁(1006)的下端与下 底(1005)的上表面顶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上 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 下底的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该空腔分隔;上底和侧壁之间 以及下底和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砼填充用轻质构 件内部的第 一孔洞的洞壁与上底和下底都具有可靠的连接,形成了该砼填充用 轻质构件的暗柱,更好起到地连接和支撑上下表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组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所述空腔分隔;所述上底(101)与所述侧壁(102)之间以及下底(104)与所述侧壁(102)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宇黄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