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集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8033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且能够提高对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的集尘能力的电集尘装置。电集尘装置(10)以如下方式对气体(G)的流动进行控制:在外壳(12)内,将流入分配室(90)的气体(G)分配至多个带电流路(58),并使气体(G)从该带电流路(58)内通过构成集尘电极(16)的一部分且每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大的网状过滤器(30)流入内部流路(28),然后,通过内部排出口(32)将气体(G)排出到集合室(33),然后通过气体排出口(24)将气体(G)排出到装置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由焚烧炉、熔融炉、发电锅炉、金属熔化炉等工业装置排出的、 含有煤尘等尘状体的气体进行净化的电集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焚烧炉、熔融炉、发电锅炉、金属熔化炉等工业装置中,在其作业时伴随着燃烧、 加热反应等而产生含有煤尘等尘状体的高温的排出气体(下面简称做“气体”。),并将该气 体排出到装置外部。由工业装置排出的气体在冷却到一定程度的温度后,被输送至过滤器 式集尘装置或电集尘装置,并利用该种集尘装置捕集并除去尘状体。对过滤器式的集尘装置与电集尘装置进行比较的话,在相对于分散在气体中的尘 状体的集尘性能方面,一般来说使用袋式过滤器的过滤器式集尘装置更为优秀,然而在气 体温度达到高温的情况下,无法使用袋式过滤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以静电力(捕 集力)捕集并除去尘状体的电集尘装置。如图8所示,作为如上所述的电集尘装置,存在具有以下部件的电集尘装置中空 状的外壳100,该外壳100分别形成有气体导入口 102和气体排出口 104;分别配置于所述 外壳100内的放电电极106和集尘电极108 ;以及高压电源(省略图示),该高压电源与放 电电极106连接,对该放电电极106和集尘电极108之间施加驱动电压。如图8所示,在该 电集尘装置中,一边使含有尘状体的气体G在放电电极106和集尘电极108之间流通,一边 利用放电电极106的电晕放电对气体G中含有的尘状体赋予电荷而使其带电,由此,借助静 电力将所述尘状体吸引并吸附于集尘电极108。并且,作为电集尘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集尘装置。在该专利文 献1所记载的电集尘装置中,在外壳内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在上游侧设置有第一集尘部,并 且在该第一集尘部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集尘部。此处,在第一集尘部配置有多个板状的集尘电极,并且在一对集尘电极之间,沿集 尘电极的长度方向以恒定间距在大致全长范围配设有多个杆状的放电电极。第二集尘部也 基本形成为与第一集尘部相同的构造,分别具有多个集尘电极和放电电极。第一和第二集 尘部中的多个放电电极分别与高压电源连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集尘装置中,集尘电极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为细长的 网格板状,放电电极形成为沿与气体的流动方向大致正交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杆状, 并且所述放电电极被支承为与集尘电极的表面部或者背面部对置。由此,能够沿气体的流 动方向加长集尘电极与气体之间的接触长度,能够在集尘电极的全长范围对气体作用有电 晕放电,因此能够提高对气体中的尘状体的集尘效率。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相对于配置在上游侧的第一集尘部的放电电极 和集尘电极,在下游侧的第二集尘部高密度地配置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由此,即便是在对 尘状体的浓度低的气体进行集尘处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下游侧的第二集尘部有效地捕 集未能由上游侧的第一集尘部捕集的尘状体。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6(^86号公报然而,在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集尘装置那样,为了延长集尘电极与气体之间 的接触长度而使集尘电极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为细长形状、并且配置有多个集尘部的情 况下,外壳的沿气体的流动方向的尺寸不可避免地变长,就装置的设置空间的方面来说是 不利的。并且,在像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为了有效地从尘状体的浓度低的气体中捕 集尘状体,相对于配置在上游侧的第一集尘部的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在下游侧的第二集 尘部密集地配置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的情况下,上游侧的集尘部的集尘能力比下游侧的集 尘部的集尘能力差,因此,在对尘状体的浓度高的气体进行集尘处理时,难以适当地保持上 游侧的集尘部与下游侧的集尘部之间的负载平衡,可能产生装置的集尘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既能够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又能够有 效地提高对气体中含有的尘状体的集尘能力的电集尘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利用静电力捕集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 其特征在于,该电集尘装置具备外壳,气体在该外壳的内部流通;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 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集尘电极,该集尘电极配置在所述外壳内,该集尘电极形成为在一端 部开有排气口的箱状,并且利用金属制的网状过滤器形成对该集尘电极的内外空间进行划 分的间隔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电压施加构件,该电压施加构件对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 集尘电极之间施加驱动电压,所述集尘电极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外壳内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控 制使作为集尘对象的气体在所述外壳内通过所述网状过滤器流入所述集尘电极的内部, 然后通过所述排气口将所述气体排出到所述集尘电极的外部。在上述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中,集尘电极以如下方式对外壳内的气体的 流动进行控制使作为集尘对象的气体在外壳内通过网状过滤器流入集尘电极的内部,然 后通过排气口将所述气体排出到集尘电极的外部,由此,能够使供给到外壳内的气体通过 构成集尘电极的一部分且每单位体积的表面积大的网状过滤器从该集尘电极的外部空间 流入到内部空间,然后将该气体排出到装置外部,因此,即便集尘电极和外壳的尺寸不在特 定的方向形成得较长,也能够有效地增大集尘电极与含有通过放电电极的电晕放电而带电 的尘状体的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例如,如果根据气体中的尘状体的浓度、粒径而适当选择网状过滤器的网眼 的细度(网目数)、织法的话,则除了静电吸附力之外,还能够利用网状过滤器自身的过滤 作用除去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因此,当对尘状体的含有率高的气体进行集尘处理时,能 够作为装置整体提高集尘效率。结果,根据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能够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且能够有效 地提高对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的集尘能力。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电集尘装置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配置成与所述网状过滤器对置,且沿着在该放电电极和所述网 状过滤器之间流动的气体的流动方向延伸,在所述放电电极中沿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排列 有多个放电线支承部,所述多个放电线支承部分别支承放电线,分别配置于多个所述放电线支承部的所述放电线的根数从沿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放电线支承部朝 向下游侧的所述放电线支承部阶段性地减少。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电 集尘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电极由多个电极单元组装成一体而构成且能够分解为 多个所述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电极单元分别设有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网状过滤器。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能够抑制装置尺寸的增加,且能 够有效地提高对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的集尘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集尘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的示意性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中的集尘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示出集尘电极 被分解为电极单元后的状态。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中的集尘电极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中的带电流路、集尘电极和气体的流动的俯视 图。图7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集尘装置中的放电线、网状过滤器和尘状体的俯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现有的电集尘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0 电集尘装置;12 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集尘装置,该电集尘装置利用静电力捕集气体中所含有的尘状体,所述电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电集尘装置具备:  外壳,气体在该外壳的内部流通;  放电电极,该放电电极配置在所述外壳内;  集尘电极,该集尘电极配置在所述外壳内,该集尘电极形成为在一端部开有排气口的箱状,并且利用金属制的网状过滤器形成对该集尘电极的内外空间进行划分的间隔壁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电压施加构件,该电压施加构件用于对所述放电电极和所述集尘电极之间施加驱动电压,  所述集尘电极以如下方式对所述外壳内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控制:使作为集尘对象的气体在所述外壳内通过所述网状过滤器流入所述集尘电极的内部,然后通过所述排气口将所述气体排出到所述集尘电极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名塚龙己杉并和启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产机系统株式会社太平洋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