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九自专利>正文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7934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包括成型有风道的热风管,风道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热风管端部贴覆有波浪形电极片;热风管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进风端盖成型有入口设置有倒角的进风口;电极片夹设在进风端盖与热风管之间;由于电极片呈波浪形,被进风端盖和热风管夹住后,因受挤压变形而产生复位弹力,使电极片保持与电热膜的接触,保证电极片与热风管接触良好;电极片不外露,避免电极片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其中,由于设置了倒角,有效减小了气流紊流,从而减小风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热元件
,特别涉及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技术背景 目前,电吹风等输送热空气的电器,其发热元件一般使用电热丝或生成有半导体 红外线电热膜膜层的发热管。其中,电热丝发热元件具有电感特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 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危害使用者的健康;而喷涂过电热膜的发热管,虽然不会产生电磁辐 射,但是其风阻较大,同时,现有的电热膜发热管,其导电的电极片一般设置在发热管两端, 不但易发生漏电事故,而且易由于电极片与发热管之间接触不良而影响发热管的使用效 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风阻小,且电极片接触稳定,使用效果好的结构改良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它包括热风管,所述热风管成型有风道, 所述热风管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电热膜的电极片;所述风道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 膜膜层,所述电极片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所述进风端盖成型有与 所述风道相匹配的进风口 ,所述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贴覆于热风管进风端的电 极片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与热风管之间。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其入口端截面面积大于出口端截面面积。 更优选地,所述热风管出风端罩设有出风端盖,所述出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 相匹配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出风口的出口端截面面积小于入口端截面 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与进风端盖接触处周缘设置有限制进风端盖径向滑移的定 位挡块,所述热风管与出风管端盖接触处周缘亦设置有限制出风端盖径向滑移的定位挡 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片包括与所述风道腔壁相匹配的环圈状本体,以及弯折成型在所述本体上的用于连接导线的引脚,所述引脚贴覆于所述风道内壁。 其中,所述引脚与所述本体间设置有加强肋。 根据以上的,所述热风管成型有同心设置的至少2圈的风道,每圈风道内壁均生 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管成型有同心设置的2 5圈风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内沿热风管径向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表面生成有半 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3 其中,所述风道内设置有温度控制装置。 本技术有益效果为由于电极片呈波浪形,则所述电极片被进风端盖和热风 管夹住后,因受挤压变形而产生复位弹力,该复位弹力使电极片保持与涂覆于热风管风道 内壁的电热膜的接触,从而保证电极片与热风管接触良好;同时,由于电极片夹设在热风管 与进风端盖之间而不外露,从而避免电极片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其中,由于进 风端盖的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该倒角有效减小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时的紊 流,故而风阻小,风量大。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 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的电极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电极片的俯视图。 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中包括 1——热风管;11——风道;12——定位挡块;13——连接板;2——电极片; 21——本体;22——引脚;23——加强肋;3——进风端盖;31——进风口 ;32——倒角; 4——出风端盖;41——出风口 ;5——导线;6——温度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这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 —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包括热风管l,所述热风管1成型有风道 ll,所述风道11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所述热风管1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 电热膜的电极片2 ;所述电极片2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1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3,所述进 风端盖3成型有与所述风道11相匹配的进风口 31,所述进风口 31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 32 ;贴覆于热风管1进风端的电极片2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3与热风管1之间。 其中,所述进风口 31纵剖面呈喇叭状,其入口端截面面积大于出口端截面面积; 所述进风口 31起聚风导流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结构的进风口 31有利于增大进风量,减小 进风口31入口端的气流紊流。 见图1或图2所示,所述热风管1出风端罩设有出风端盖4,所述出风端盖4成型 有与所述风道11相匹配的出风口 41,所述出风口 41纵剖面呈喇叭状,出风口 41的出口端 截面面积小于入口端截面面积,这样热空气从所述出风口 41喷出,出风均匀,有利于增强 红外辐射。 其中,所述热风管1采用能受热放射出远红外线的基材制备,其风道11内壁生成 有所述膜层。安装时,将所述电极片2贴覆于热风管1两端,再在所述热风管1进风端罩设 所述进风端盖3,在所述热风管1出风端罩设所述出风端盖4,进风端盖3和出风端盖4固定在热风管1两端后,电极片2即被夹紧而紧贴于热风管1两端,电极片2与生成于热风管 l风道ll内壁的电热膜接触而电连接。由于电极片2呈波浪形,则所述电极片2被进风端 盖3、出风端盖4和热风管1夹住后,因受挤压变形而产生复位弹力,该复位弹力使电极片2 保持与涂覆于热风管1风道11内壁的电热膜的接触,从而保证电极片2与热风管1接触良 好;同时,由于电极片2夹设在热风管1与进风端盖3之间,以及夹设在热风管1与出风端 盖4之间而不外露,从而避免电极片2与其它部件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其中,由于进风端 盖3的进风口 31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32,该倒角32有效减小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 31进 入时的紊流,故而风阻小,风量大。 本热风装置应用于电吹风等输送热风的电器,使用时,气流从所述进风端盖3的 进风口 31进入所述热风管1,生成于所述风道11内壁的电热膜由于电极片2接通电源而发 热,从而使进入所述热风管1并流经所述风道11的气流受热而温度升高,所述热风从所述 出风端盖4的出风口 41吹出。从而形成热风。 见图1或图2所示,所述热风管1与进风端盖3接触处周缘设置有限制进风端盖 3径向滑移的定位挡块12,所述热风管1与出风管端盖接触处周缘亦设置有限制出风端盖 4径向滑移的定位挡块12。所述定位挡块12用于防止进风端盖3和出风端盖4沿所述热 风管1径向移动,起到固定进风端盖3和出风端盖4的作用。 见图3、4、5所示,所述电极片2包括与所述风道11腔壁相匹配的环圈状本体21, 以及弯折成型在所述本体21上的用于连接导线5的引脚22,所述引脚22贴覆于所述风道 11内壁。 见图4所示,所述引脚22与所述本体21间设置有加强肋23,所述加强肋23提高 了引脚22与所述本体21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电极片2的使用寿命。 见图2和图3所示,所述热风管1成型有同心设置的至少2圈的风道ll,每圈风道 11内壁均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这样增加了热风管1内电热膜的表面积,故而 能更快地对流经电热管的气流进行加热,以提高热风产生速度。其中,本实施例所述热风管 1成型有同心设置的2 5圈风道11。所述风道11的圈数可以根据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它包括热风管,所述热风管成型有风道,所述热风管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电热膜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所述电极片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所述进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相匹配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贴覆于热风管进风端的电极片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与热风管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它包括热风管,所述热风管成型有风道,所述热风管端部贴覆有导通所述电热膜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壁生成有半导体红外线电热膜膜层,所述电极片呈波浪形;所述热风管进风端罩设有进风端盖,所述进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相匹配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腔壁入口端设置有倒角;贴覆于热风管进风端的电极片夹设在所述进风端盖与热风管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其入口端截面面积大于出口端截面面积。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管出风端罩设有出风端盖,所述出风端盖成型有与所述风道相匹配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纵剖面呈喇叭状,出风口的出口端截面面积小于入口端截面面积。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内孔镀膜的红外线电热膜热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管与进风端盖接触处周缘设置有限制进风端盖径向滑移的定位挡块,所述热风管与出风管端盖接触处周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励祝君
申请(专利权)人:李九自励祝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