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素兰专利>正文

气管炎膏药及其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6677 阅读:3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治疗气管炎的膏药,它的主要组分包括人参、法半夏、当归、没药、苏合香、甘遂、牛黄、桑白皮、冬虫夏草、石南星、红花、阿魏、水牛角、天麻、鸡内金、陈皮、川贝母、肉桂、丁香、川山甲、冰片、麝香、蛇床子,膏药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疏通经络气血,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从118例临床试用,总有效率达84-97. 85%,本疗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容易推广和使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膏药,特别涉及于一种治疗气管炎的中药膏药。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lis)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中国约有3000多万人患此病,患病率为3-5%,50岁以上发病率约15-24%,较50岁以下高3-8倍;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气候寒冷及工矿尘染严重地区发病率尤高。本病约有1-2%的患者由于防治延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目前西医多用抗生素、激素以及祛痰止咳平喘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不甚理想,特别是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尚有许多副作用。根据本病以咳嗽、咳痰和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属于中医“咳嗽”、“痰饮”和“喘症”等范畴。中医历来即视本病为难治性疾病,故素有“内科不治喘”之说。目前临床以辩证论治为主,配合针刺及穴位注射、穴位埋藏等,或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但难度仍然很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故数十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本病,并从中国民间疗法中摸索出用“一贴灵膏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内病外治新方法。经多年来临床千余例患者使用,疗效好、方法简便易行。本专利技术的一贴灵气管炎膏药的基本组分及其份量为人参60-70g冬虫夏草50-60g川贝母70-80g法半夏40-50g石南星40-50g肉桂20-30g当归60-80g红花50-60g丁香30-40g没药20-30g阿魏10-20g穿山甲50-60g苏合香20-30g水牛角30-40g冰片30-40g甘遂20-30g天麻40-50g麝香10-20g牛黄20-30g鸡内金40-50g蛇床子30-40g桑白皮40-50g陈皮30-40g本专利技术的一贴灵膏药的制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提取人参、法半夏、当归、甘遂、桑白皮、冬虫夏草、石南星、红花、天麻、鸡内金、陈皮、川贝母、肉桂、川山甲、蛇床子、等15味药按前述份量酌予碎断,再与麻油500-600g同置锅内浸泡1-2天,后炸枯去渣、过滤;2、炼油一般在300℃以上的温度下,将去渣的油继续熬炼,炼至滴水成珠;3、下丹另取黄丹250-300g,加入油内搅拌均匀,化解成膏至发亮,然后将膏浸泡于水中;4、取膏用文火熔化,将没药、阿魏、丁香、苏合香、水牛角、冰片、牛黄、麝香等8味药碎成细粉、过筛、混合均匀后加入前述熔化的膏中,并拌匀;5、按每份7g分摊于布上,即得膏药。本专利技术的一贴灵气管炎膏药的使用方法将膏药加热(非明火)至软,揭开贴于相应穴位上。所述穴位为前胸的膻中穴至华盖穴和后背的肺俞穴、风门穴。3-5天换药一次,9-15天为一疗程。本膏药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轻度肺心病。本膏药的药理此药中的人参、当归既补血又活血,能止咳、润肺;穿山甲活血通经善消肿;天麻息风止痛;川贝母化痰止咳;桑白皮润肺祛痰、利气散结、功于肺经;甘遂泻水;苏合香、没药二者合用,活血止痛、醒神智。诸药为伍,功融一起,御寒冷,行气化痰,活血散淤。膏贴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膏药可以充分地被人体组织吸收利用,所以既有很好的局部疗效,又有可靠的远距离效应。清代医学家吴师机认为,膏药可以“统治百病”,“其如相应”。正是在《张氏医通》有关贴敷法的启发下,终于研制出了一贴灵膏药。膏贴敷穴的优势在于,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通过腧穴的吸收、透入和经络的传导、转输,疏通经络气血,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祛除病斜的目的。风门、肺俞、大杼穴位于背后,风寒易于从此后而入;膻中、华盖、天突穴位于胸前两肺之间,是人的呼吸气机必经之枢。在此穴敷贴,可以通过药物对穴位刺激,并通过经络系统产生对肺呼吸系统及病灶的调节效应。另外药物经毛孔吸入深达穴位深层,对肺呼吸系统形成高浓度的药理效应。所以,本专利技术的一贴灵膏药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疗效甚佳,愈后不易复发。临床试用资料1、诊断标准(1)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不足3个月,而有明显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并连续两年以上者。(2)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2、中医辩证标准(1)虚寒症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清稀,为白色泡沫痰或粘稀痰,易咳出,或喘息胸闷,动则气喘更甚,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细或细沉无力。表证明显者,可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流清涕等症;气虚明显者,可兼见气短、汉出、恶风、易感冒、食少便溏,腰酸肢冷等。(2)实热症主要表现为咳嗽。痰黄稠粘,为脓性、黏液脓性或粘浊痰,不易咳出,或喘粗胸闷,喉中痰鸣,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可伴有发热、头痛、咽痛、汗出、流黄浊涕等症状。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或白黄相兼,脉弦滑或数。3、病例分析118例均同时符合以上西医和中医标准。118例中男78例,女40例。年龄最小的四岁,最大的78岁,平均56.73岁。50岁以下19例,50岁以上99例,病程最短2年,最长17年,平均8.4年。118例中属单纯型(即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具有咳嗽、咳痰两项症状为主者)25例;喘息型(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以喘息症状为主,并经常或多次出现哮鸣音)93例。就诊时属于急性发作期48例,患者多在一周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明显加重;属于慢性迁延期70例,多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及喘息症状,迁延不愈。118例中合并肺气肿者56例。胸部X线检查,单纯型25例中有17例肺下部纹理加粗,喘息型93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增多、变粗、扭曲或粗乱等改变,肺间质可见网状阴影,56例有明显肺气肿征。中医辨证属于虚寒证者93例,属实热证者25例。4、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1970年11月,广州)修订的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87年6月)标准颁布的“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断标准,作如下规定(1)疗效判断标准临床控制(临控)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或轻度者,或咳、痰、喘症好转90%以上。显效咳、痰、喘症状好转60%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好转咳、痰、喘症状好转30%以上,或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或++→+)。无效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变,或好转不足30%,以及哮鸣音加重。(2)远期疗效判断临床治愈用本膏药治疗并停用对症药治疗二年后,临床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均不足轻度者。显效病情达显效水平持续二年或以上。好转病情达好转水平持续二年或以上。无效病情稳定在原级并经过冬春治疗病情反被加重者。(3)复发标准临床治愈后,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再度出现,其程度至少达轻度,持续两个月或以上者。5、治疗效果(1)近期疗效118例经使用丁氏膏药治疗后,单项症状疗效判断临控62例,占52.5%;显效35例,占29.7%;好转15例,占12.7%;无效6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2)远期疗效通过对118例患者用药二年后随访或信访,临床治愈56例,占47.46%;显效41例,占34.74%;好转13例,占11%;无效8例,占6.78%。因该组病例治疗后均刚满2年余,随访中尚未见复发病例,有待继续观察。(3)用药与治疗的关系118例患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管炎膏药,其特征在于它的组分及其重量分别为:人参 60-70g 冬虫夏草 50-60g 川贝母 70-80g法半夏 40-50g 石南星 40-50g 肉桂 20-30g当归 60-80g 红花 50-60g 丁香 30- 40g没药 20-30g 阿魏 10-20g 穿山甲 50-60g苏合香 20-30g 水牛角 30-40g 冰片 30-40g甘遂 20-30g 天麻 40-50g 麝香 10-20g牛黄 20-30g 鸡内金 40-50 g 蛇床子 30-40g桑白皮 40-50g 陈皮 30-40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素兰
申请(专利权)人:丁素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