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秋火专利>正文

旋转式软管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5858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旋转式软管盖结构,包括相互套装的内盖和外盖,其中,软管本体设有颈部,顶面设有出液口,外侧设有卡位结构;内盖由底座和出液嘴构成,底座套设在软管本体的颈部外侧定位,外侧设有限位结构;出液嘴外侧设有螺牙,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柱塞,由加强肋悬浮支撑;外盖套设在内盖的外侧,顶面带小孔,自顶面向下伸出一小圆环和一大圆环,小圆环内侧设有螺牙,大圆环底座的限位结构限位;外盖相对内盖旋转,内盖的柱塞进出外盖的小孔,软管本体自小孔处封闭或打开。优点是:通过小幅度的旋转盖体打开或关闭软管,软管盖不从软管上端取下,可有效控制出液量,避免倾倒过多;多处密封结构保证软管与内盖,内盖与外盖之间的密封。(*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设计一种作为液体或膏体容器的软管,尤其是一种的旋转式软管盖结构,盖在软管本体的出液口处,通过旋转打开或者关闭。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软管,如牙膏软管,护手霜软管等,盖体采用螺纹与软管颈部的螺纹啮合, 旋转取下盖体后挤压软管将管内的膏体挤出。对于开口较小的软管或容器,如防晒乳液的 包装容器,容器具有一个尖嘴型的出液嘴,但盖体还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形式与容器活动连 接。 采用这种旋开取下式的盖体,盖体容易遗失,导致整罐产品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软管盖结构,通过小幅度的 旋转盖体打开或关闭软管的出液口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式软管盖结构,软 管盖盖在软管本体的出液口上,打开或密封软管本体的出液口,所述的软管盖包括相互套 装的内盖和外盖,其中 所述的软管本体设有颈部,颈部顶面设置出液口,外侧设有卡位结构; 所述的内盖由底座和出液嘴构成,底座套设在颈部外侧并由卡位结构定位,底座 外侧设有限位结构;出液嘴外侧设有螺牙,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柱塞,柱塞由多数条加强肋 自内壁伸出支撑柱塞,相邻的加强肋之间形成通道; 所述的外盖套设在内盖的外侧,为一顶面带小孔的盖体,小孔与内盖的柱塞匹配 对应,外盖内侧自顶面向下同轴伸出一小圆环和一大圆环,大圆环与底座外侧匹配,其中, 小圆环内侧设有螺牙,与出液嘴外侧的螺牙啮合,大圆环设在底座的外侧,由底座的限位结 构限位; 外盖相对内盖旋转,柱塞轴向伸进抵顶小孔,软管盖关闭,或者,柱塞回縮,软管盖 打开。 为设计需要,内盖的底座、出液嘴及外盖的小圆环和大圆环均为同轴设置,外盖相 对内盖旋转,内盖的柱塞进出外盖的小孔,软管自小孔处封闭或打开。 本技术的旋转式软管盖具有内外盖结构,内盖固定在软管上端,外盖又与内 盖螺纹连接,使整个软管盖与软管活动连接,不能从软管的出液口处取下。通过外盖与内盖 的相对旋转,在螺牙的啮合下外盖相对内盖旋转至打开状态,内盖的柱塞从外盖的小孔中 退出,形成了由软管出液口到内盖出液嘴的内腔,再通过多数条加强肋之间的通道,从外盖 小孔中流出的出液通道;又通过外盖与内盖的反向相对旋转,在螺牙的啮合下外盖相对内 盖旋转至关闭状,内盖的柱塞伸入外盖的小孔中,出液通道被关闭。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为了保证内盖套装在软管上端时不发生转动及上下移动,所述的卡位结构为软管本体颈部外侧设有两条或以上环形凸圈,在相邻两条凸圈相接处形成 纵向的定位槽;内盖的内侧设有与凸圈对应的凹槽以及与定位槽对应的定位凸部;凸圈卡 在凹槽内内盖轴向定位,定位凸部插在定位槽内内盖径向定位。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为了在软管与内盖连接后防止软管内的液体渗漏,所述内盖 的出液嘴底部反向延伸出环形密封圈,该密封圈伸入软管本体的出液口内侧相互密封。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为了保证柱塞结构的牢固稳定,所述加强肋设有三条或三条 以上,沿周向均匀分布。具体可以为三条、四条、五条、六条等,加强肋数量少则应设置得更 粗,与柱塞一起构成一个类似水池下水盖的结构,加强肋之间形成的通道可以保证自软管 出液口流出的液体可以顺利通过。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限位结构为内盖底座的外侧设有多数个限位凸部, 相邻限位凸部之间形成环形滑槽,环形滑槽上设有凸肋;外盖的大圆环内侧设有定位肋,外 盖相对内盖旋转,由凸肋周向定位大圆环内侧的定位肋。外盖的定位肋在环形滑槽中滑动, 相邻的限位凸部决定了外盖相对内盖的旋转角度,外盖下旋关闭出液通道时,大圆环内侧 的定位肋旋到凸肋位置时,凸肋将定位肋定位,会产生旋转到位的手感;打开时需施加一定 的作用力以克服该凸肋的限位,从而将外盖旋开。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内盖与外盖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液体渗漏,所述小 圆环内侧与顶面连接处设有环形槽,出液嘴的上沿处设有环形裙边,环形裙边卡在环形槽 内,且上沿与外盖顶面内侧抵顶,相互密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内盖柱塞进入外盖小孔内后的密封性,所述内盖的柱塞为锥面柱塞,外盖的小孔为与之匹配的锥孔,通过斜锥面进行密封。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盖外侧及外盖内侧的螺牙均为双头螺牙。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使用手感,所述外盖的顶面为下凹的弧面。在该下凹弧面上标注打开和关闭的箭头表示,以提供简单易懂的说明。 另外,所述外盖的外廓与软管本体的外廓形状相同,可使软管及软管盖具有更加统一的整体性,提高外观效果。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的旋转式软管盖结构,通过小幅度的旋转盖体打开或关闭软管,使用方便,软管盖不需从软管上端取下,避免了软管盖容易遗失的缺陷; 结构简单,可有效控制出液量,避免倾倒过多的现象发生; 采用多处密封结构保证软管与内盖,内盖与外盖之间的密封,防止液体渗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左侧为出液口打开状态,右侧为关闭 状态。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内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内盖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外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外盖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外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说明1-软管本体11-出液口12-颈部121-凸圈 122-定位槽2-内盖21-底座211-限位凸部212-环形滑槽 213-凸肋214-定位凸部215-凹槽22-出液嘴221-柱塞222-加强肋 223-双头螺牙224-环形裙边225-密封圈3-外盖31-顶面311-小孔32-小圆环321-环形槽 322-双头螺牙33-大圆环331-定位肋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打开及关闭状态的剖面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内 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内盖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外 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外盖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和图9本技术外 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所示 —种旋转式软管盖结构,如图1和图2软管盖设在软管本体1的顶部,打开或密封 软管本体l的出液口 11,所述的软管盖包括相互套装的内盖2和外盖3,其中, 如图4,所述的软管本体1设有一颈部12,颈部12顶面设有出液口 ll,外侧设有两 条半圆环形凸圈121,两条凸圈121相接处形成纵向的定位槽122。 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述的内盖2由底座21和出液嘴22构成,底座21套设 在软管本体1的颈部12外侧,内盖2的内侧设有与凸圈121对应的两条凹槽215以及与定 位槽122对应的两个定位凸部214,凸圈121卡固在凹槽215内纵向定位,定位凸部214插 在定位槽122内周向定位; 所述内盖2出液嘴22外侧设有双头螺牙223,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锥面柱塞221, 柱塞221由四条周向均匀分布的加强肋222自内壁斜向上悬浮支撑,相邻的加强肋222之 间形成通道; 如图6,出液嘴22底部向下延伸出环形密封圈225,该密封圈225伸入软管本体1 的出液口 11内侧相互密封;出液嘴22的上沿处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软管盖结构,软管盖盖在软管本体的出液口上,打开或密封软管本体的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管盖包括相互套装的内盖和外盖,其中,  所述的软管本体设有颈部,颈部顶面设置出液口,外侧设有卡位结构;  所述的内盖由底座和出液嘴构成,底座套设在颈部外侧并由卡位结构定位,底座外侧设有限位结构;出液嘴外侧设有螺牙,顶部的开口处设有一柱塞,柱塞由多数条加强肋自内壁伸出支撑柱塞,相邻的加强肋之间形成通道;  所述的外盖套设在内盖的外侧,为一顶面带小孔的盖体,小孔与内盖的柱塞匹配对应,外盖内侧自顶面向下同轴伸出一小圆环和一大圆环,大圆环与底座外侧匹配,其中,小圆环内侧设有螺牙,与出液嘴外侧的螺牙啮合,大圆环设在底座的外侧,由底座的限位结构限位;  外盖相对内盖旋转,柱塞轴向伸进抵顶小孔,软管盖关闭,或者,柱塞回缩,软管盖打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火陈佳庆管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陈秋火陈佳庆管建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