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54423 阅读:3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的吸膜台位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上方,两个覆膜工位位于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下部起模工位;上箱起模装置和下箱起模装置位于起模工位处上、下箱振动小车轨道下方;上、下箱翻箱机的放箱工位位于合型转运车接箱位置的上部;空箱返回辊道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出口端紧邻下箱覆膜工位;铸型输送辊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合型转运车旁边,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道,两端由举升台相连。该布置形式使“V”法造型实现了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铸造自动化造型线设备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转盘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
技术介绍
V法造型是一种物理成型的铸造方法,又称真空密封造型。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制的砂箱内,填入无水无粘结剂的干砂,用塑料薄膜将砂箱密封后 抽成真空,借助铸型内外的压力差使型砂紧实和成型。V法造型与传统的造型方法相比,具有铸造铸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金属利用率高,旧砂处理回用简便等特点,特别适合薄壁铸件和一些表面不太复杂的大型铸件的制作,如浴缸、火车摇 枕、叉车配重等。随着人们对V法造型认识的增加和对V法技术掌握程度的提高,V法造型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v法造型的特点所致,其生产中人工的参与较多,以往的造型设备都相对简单, 一般生产线均为造型采用造型机单机造型,其它工序如翻箱、合箱等,均由人工完成,由于V法生产的多为中大件产品,从几吨到十几吨不等,相应的造型后砂箱的质量也很大, 因此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生产手段的落后,也造成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量不 稳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种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他们迫切要求能够有新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V法造型设备,来满足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使V法造型设备由过去的单机生产模式,改变为自动化造型线生产模式。这不仅提高了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使生产人员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包括上箱振动小车、下箱振动小车、覆膜装置、吸膜台、砂斗、上箱雨淋加砂装置、下箱雨淋加砂装置、下箱起模装置、上箱起模装置、上箱翻箱 机、下箱翻箱机、合型转运车、举升台、铸型输送辊道、空箱返回辊道,吸膜 台、覆膜装置位于砂斗的一侧,与上下箱覆膜工位处于一条中心线,吸膜台位 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上方,两个覆膜工位分别位 于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 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下部起模工位;上箱起模装置和下箱起 模装置位于起模工位处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下方;上箱雨淋加砂装 置和下箱雨淋加砂装置分别安装在砂斗的下部,上箱覆膜工位和下箱覆膜工位 与上箱起模工位和下箱起模工位中间的上箱加砂造型工位和下箱加砂造型工 位的上方处;上箱翻箱机、下箱翻箱机、上箱起模装置、下箱起模装置和合型 转运车均位于砂斗的另一侧;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的放箱工位位于合型转 运车接箱位置的上部;空箱返回辊道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出口端紧邻下 箱覆膜工位;落砂栅格位于空箱返回辊道和铸型输送辊道的中间,铸型输送辊 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合型转运车旁边,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 道,两端由举升台相连,在铸型输送辊道上设有铸型托盘。 上有铸型托盘,两端由举升台相连。本技术利用PLC程序控制,根据生产程序自动运转,整个过程无须人 工干预,生产灵活方便,高效快捷,只需在个别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位设置相应 的操作人员,进行工序操作即可。整个生产线的布置,实现了 V法造型造 型圈的自动化运行,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实现了 V法造型从单机手工造型到自动化的跨越。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箱振动小车,2、下箱振动小车,3、覆膜装置,4、吸膜台, 5、上箱雨淋加砂装置,6、下箱雨淋加砂装置,7、砂斗,8、上箱起模装置, 9、上箱翻箱机,10、合型转运车,11、下箱翻箱机,12、下箱起模装置,13、 举升台A, 14、铸型输送辊道,15、空箱返回辊道,16、举升台B, 17、落砂栅格。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如图所示本例实施主要由上箱振动小车1、下箱振动小车2、覆膜装置3、吸膜台4、上箱雨淋加砂装置5、下箱雨淋加砂装置6、砂斗7、上箱起模装置8、上箱翻箱机9、合型转运车IO、下箱翻箱机ll、下箱起模装置12、举升台 A13、铸型输送辊道14、空箱返回辊道15、举升台B16等组成。吸膜台4、覆 膜装置3位于砂斗7的一侧,和上、下箱覆膜工位处于一条中心线,吸膜台位 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的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4的上方,两个覆膜工位 分别位于上箱振动小车1和下箱振动小车2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 箱振动小车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9和下箱翻箱机11下部的起模工位。上 箱起模装置8和下箱起模装置12位于起模工位处上箱振动小车1和下箱振动 小车2的下方。上箱雨淋加砂装置5和下箱雨淋加砂装置6分别安装在砂斗7 的下部,上箱覆膜工位和下箱覆膜工位与上箱起模工位和下箱起模工位中间的 上箱加砂造型工位和下箱加砂造型工位的上方处。上箱翻箱机9、下箱翻箱机 11、上箱起模装置8、下箱起模装置12和合型转运车10均位于砂斗7的另一 侧。上箱翻箱机9和下箱翻箱机11的放箱工位位于合型转运车10接箱位置的 上部。合型转运车有A、 B两部,可分别穿梭使用。空箱返回辊道15的进口端 与落砂栅格17紧邻,出口端紧邻下箱覆膜工位。落砂栅格处于空箱返回辊道 15和铸型输送辊道14之间,铸型输送辊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 合型转运车旁边,铸型输送辊道14为双层辊道,其上有铸型托盘,两端由举 升台13、 14相连,将铸型托盘进行上下层的转运,循环使用。本实施例在使用时,上箱振动小车1和下箱振动小车2分别放置有上箱模 型箱和下箱模型箱。上、下箱造型时除共用砂斗7、覆膜装置3和吸膜台4外, 其余均使用各自的造型设备进行造型。覆膜装置3从吸膜台4上将塑料薄膜吸 起,将薄膜加热后,覆在正抽真空的下箱模型上,在负压的作用下,塑料薄膜 牢牢地覆着在模型上,覆膜完成后,覆膜装置3移回吸膜工位,工人可对己覆 好膜的模型进行修膜、安装浇、冒口和涂料喷涂等操作,随后人工从空箱返回 辊道上将空砂箱吊下,放置在模型箱上。覆膜工位的工作完成后,下箱振动小 车2移动至砂斗下方加砂造型工位,下箱雨淋加砂装置6打开,向砂箱内加砂, 在加砂过程中,下箱振动小车2上的振动电机开始振动,帮助砂箱内的砂子紧 实,完成造型。造型完成后,下箱振动小车2移动至起模工位,人工刮砂,覆 背膜、取浇、冒口后,下箱起模装置12先将砂箱向上顶起一个间隙,下箱翻箱机11的机械手下降,将砂箱抱起后上升完成整个起模过程。起模完成后下箱振动小车2重新返回覆膜工位,准备进行下一轮的工作。下箱翻箱机ll机 械手将下砂箱翻转180°后,移动小车带着机械手和砂箱移动至放箱工位,将下 砂箱放置在下箱翻箱机11放箱工位处的合型转运车10上,由人工进行检査、 下泥芯等操作后,合型转运车10移至上箱翻箱机9的合型工位处,等待合箱。 上箱按上述工序造完型后,上箱翻箱机9的机械手将其抱起翻箱检查后,翻回 型腔向下位置,至合箱工位,与合型转运车10上的下砂箱进行合箱。上箱翻 箱机9和下箱翻箱机11的机械手上均带有自动抽真空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始 终X寸砂箱进行抽真空操作,保证砂箱的安全移动。完成合箱后,合型转运小车 10从合箱工位开出,由天车将合好型的砂箱吊至浇注冷却区进行浇注和冷却。 合型转运车有A、 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包括上箱振动小车(1)、下箱振动小车(2)、覆膜装置(3)、吸膜台(4)、砂斗(7)、上箱雨淋加砂装置(5)、下箱雨淋加砂装置(6)、下箱起模装置(12)、上箱起模装置(8),其特征是:还设有上箱翻箱机(9)、下箱翻箱机(11)、合型转运车(10)、举升台(13)(16)、铸型输送辊道(14)、空箱返回辊道(15),吸膜台、覆膜装置位于砂斗的一侧,与上下箱覆膜工位处于一条中心线,吸膜台位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上方,两个覆膜工位分别位于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下部起模工位;上箱起模装置和下箱起模装置位于起模工位处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下方;上箱雨淋加砂装置和下箱雨淋加砂装置分别安装在砂斗的下部,上箱覆膜工位和下箱覆膜工位与上箱起模工位和下箱起模工位中间的上箱加砂造型工位和下箱加砂造型工位的上方处;上箱翻箱机、下箱翻箱机、上箱起模装置、下箱起模装置和合型转运车均位于砂斗的另一侧;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的放箱工位位于合型转运车接箱位置的上部;空箱返回辊道的进口端与落砂栅格紧邻,出口端紧邻下箱覆膜工位;落砂栅格(17)位于空箱返回辊道和铸型输送辊道的中间,铸型输送辊道的出口端紧邻落砂栅格,进口端在合型转运车旁边,铸型输送辊道为双层辊道,两端由举升台相连,在铸型输送辊道上设有铸型托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梭式造型机“V”法线布置,包括上箱振动小车(1)、下箱振动小车(2)、覆膜装置(3)、吸膜台(4)、砂斗(7)、上箱雨淋加砂装置(5)、下箱雨淋加砂装置(6)、下箱起模装置(12)、上箱起模装置(8),其特征是还设有上箱翻箱机(9)、下箱翻箱机(11)、合型转运车(10)、举升台(13)(16)、铸型输送辊道(14)、空箱返回辊道(15),吸膜台、覆膜装置位于砂斗的一侧,与上下箱覆膜工位处于一条中心线,吸膜台位于覆膜工位的外部,覆膜装置取膜工位位于吸膜台上方,两个覆膜工位分别位于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进口端上方。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车的出口端位于上箱翻箱机和下箱翻箱机下部起模工位;上箱起模装置和下箱起模装置位于起模工位处上箱振动小车和下箱振动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宏马颖赵瑛张志红陈剑李百强曹红范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