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46870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基板;一视差屏障单元设于该第一基板下方;一彩色滤光单元设于该视差屏障单元下方;一共通电极设于该彩色滤光单元下方;一液晶单元设于该共通电极下方;复数个薄膜晶体管设于该液晶单元下方;一第二基板设于该复数个薄膜晶体管下方;及一光源设于该第二基板下方;其中由该视差屏障单元进行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的调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已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并缩减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避免视差屏障片和液晶面板于组装过程中因组装偏差所造成损失,并有效简化制作程序并缩短制造2D/3D显示装置的时间。(*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
本技术关于一种整合式电变色显示装置,特别指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其应用于显示平面及立体影像并减少已知显示装置的厚度及组装成本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可产生立体影像的显示器概可区分成空间多任务(spatial—multiplexed)机制与时间多任务(time—multiplexed)机制二类空间多任务机制主要是将影像间隔地划分为左、右眼显示区域,利用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或是微透镜数组(lenticular screen)同时将影像分别投向观看者的左、右眼,由左、右眼分别接收后产生视差而在人脑中形成立体影像;时间多任务方式则是利用分光机制将分别对应为左、右眼接收的影像连续的传送到观看者的左、右眼,进而形成立体影像。以空间多任务(spatial—multiplexed)机制的显示器来说,立体影像主要是由两眼视差效应(binocular parallax)所造成的;而两眼视差则是因为人的两眼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不同,导致所接受到的影像内容也有所差异,最后经大脑的融合形成立体影像;另外,也有因为人眼视角的变化(通常是因为头部的位移造成)而使影像内容随之变化而产生移动视差(motion parallax)所产生的立体影像。完美的立体视觉应该是兼具二者,避免静止或是移动的因素,影响到显示效果;不过,受限于现今科技、观赏时移动幅度不大、以及显示器通常是固定的因素,目前的立体显示技术仍以利用两眼视差效应的原理为主流。请参阅图1,目前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有一液晶面板10,及用以产生立体影像效果的视差屏障片50。此外尚包含有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属业界所周知的构件,且与本技术无直接相关,故在此不多加介绍说明。液晶面板10是用以产生影像,且其具有一组装基板101与一 C0A整合型基板102,及一液晶单元103设于组装基板101与C0A整合型基板102之间,且液晶单元103含有液晶分子。组装基板101包括一透明基材1011,及镀覆在透明基材1011表面且为透明并可导电的导电膜1012,基材1011是可透光的玻璃薄板。整合型基板102包括一透明基材1021,透明基材1021为可透光的薄板、多数薄膜晶体管1022、 一像素单元1023及一导电膜1024。多数薄膜晶体管1022成数组布设在透明基材1021的一侧而控制改变液晶单元103中液晶分子的状态。像素单元1023成薄层态样形成在透明基材1021的该侧并包覆多数薄膜晶体管1022上,该像素单元1023具有不透光的黑像素1025及光通过后所形成的复数个红像素1026、蓝像素1027与绿像素1028。导电膜1024透明且可导电并形成在像素单元1023上,可经由多数薄膜晶体管1024控制与组装基板101的导电膜1012相配合形成电位差以调变液晶分子的状态,以控制光是否通过液晶单元103。视差屏障片50亦以透明玻璃基板制成用以对应改变穿过液晶面板10光的行进,使穿过视差屏障片50的光分别投向一观看者11的左、右眼,而由观看者11的左、右眼分别对应接收后产生视差,进而使观看者11看到立体影像,由于此等视差屏障片50的细部结构已为相关技术文件(英国GB2399653号专利案等)所揭示,在此不多加赘述。上述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作动,是背光模块提供均匀的面型单偏振光;在穿过液晶面板10时,COA整合型基板102上的复数个黑像素1025、红像素1026、蓝像素1027、绿像素1028使面型单偏极光成预定颜色的光,并同时由多数薄膜晶体管1022控制液晶单元103预定液晶分子的状态,进而控制此等具有颜色的光穿过液晶单元103,而形成具有颜色的影像;接着,此等同时刻产生并具有颜色影像的光在穿过视差屏障片50时被对应改变,进而投向观看者11的左、右眼,而由观看者11的左、右眼分别对应接收且产生视差,进而在观看者ll的脑中形成立体影像。然而液晶面板10的二透明基材1011, 1021与视差屏障片50透明基材共三块透明玻璃基材,会让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有鉴于已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液晶显示装置,用以减少己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其能减少透明基材的使用,以縮减已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糸器,其能节省液晶显示面板与视差屏障片的组装过程,以提升整体制程良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包含 一第一基板;一视差屏障单元设于该第一基板下方; 一彩色滤光单元设于该视差屏障单元下方; 一共通电极设于该彩色滤光单元下方; 一液晶单元设于该共通电极下方;复数个薄膜晶体管设于该液晶单*元下方; 一第二基板设于该复数个薄膜晶体管下方;及一光源设于该第二基板下方;其中由该视差屏障单元进行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的调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另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包含 一基板;一视差屏障单元设于该基板下方;及一显示单元设于该视差屏障单元下方;其中藉由该视差屏障单元进行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的调变。综合上述,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本技术能简化已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并縮减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2. 本技术能避免视差屏障片和液晶面板于组装过程中因组装偏差所造成损失,并有效简化制作程序并降低组装制程成本,并縮短制造2D/3D显示装置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空间多任务机制成立体影像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侧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的侧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己知)10...液晶面板101...组装基板102... COA整合型基板103. .液晶单元1011..透明基材1012...导电膜1021..透明基材1022...薄膜晶体管1023..像素单元1024...导电膜1025..黑像素1026...红像素1027..蓝像素1028...绿像素50...视差屏障片11....观看者(本技术)1...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2...整合型基板21...第一基板211...第一面212...第二面22...视差屏障单元221...透明电极层222...图形化电变色层223...图形化透明导电层224...绝缘性透明材料层23 ...彩色滤光单元231...黑色遮光层232...红光滤光层233...蓝光滤光层234...绿光滤光层24...共通电极3....主动数组基板31...第二基板311...第一面32...薄膜晶体管321...透明画素电极33...画素单元4....液晶单元6 ...观看者7....储容空间8...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81...视差屏障单元811...透明电极812...图形化电变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合式电变色2D/3D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一视差屏障单元设于该基板下方;及 一显示单元设于该视差屏障单元下方; 其中由该视差屏障单元进行平面影像与立体影像调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尹刘春福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华映视讯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