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组合物及其亚组合物:获取它们的方法及其分子鉴定以及其在人和动物中的治疗作用技术

技术编号:494313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药理学领域;其目的是解决人体和动物体的炎症、疼痛、瘙痒及局部高温的技术问题。组合物及其亚组合物是从仙人掌科的植物中获得的,主要的步骤有:生产,纯化、理化定性、生物治疗评价、生物药剂配方和分子鉴定。通过分子鉴定识别了一系列分子,包括碳水化合物和芳香胺,通式为:C↓[5]H↓[10]O↓[5](核糖),C↓[6]H↓[12]O↓[5](岩藻糖),C↓[6]H↓[12]O↓[6](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C↓[8]H↓[11]O↓[2]N(1-羟基-1-(4-羟苯基)-2-氨基乙烷),C↓[10]H↓[18]O↓[9](呋喃核糖基核糖)。(*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药理学和生物药学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以各种病理学为特征的原因和结果或症状的治疗方案;因此任何药物、医疗产品或解决了这一目的新用途及其工业应用均为专利技术。如果新用途建立在技术/经济和财政基础之上,那么其结果是一个可行的专利技术,它的有益之处在于,除对技术和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外,对人类幸福和生活质量做出真正的贡献。尽管几乎所有的抗炎药、镇痛剂及解热药都是有机酸或类皮质激素,但他们却常是各种具有某些治疗活性和副作用的无联系的化合物(Florez J.,Armijo J.A.,Mediavilla A.,1992;DrugInformation,1995)。近来,在阐明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方面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因此可提出一种假说,即为什么这些不同的药物通常具有相同的副作用和相同的基本治疗活性。事实上,治疗活性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确定的生化途径的抑制作用,该生化途径担负前列腺素及相关的自体有效物质的生物合成(Goodman andGilman,1991;Velo G.P.et al.,1980)。尽管就受损组织中潜在的细胞活动而言,很难提出对炎症现象一个适当的生理病理学的描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描述,该活动以穿透微血管开始,接着是血液成分滤入组织间隙,最后白细胞迁移到发炎组织。在肉眼可见的水平上,所有这些活动通常都伴有已知的临床症状红斑、浮肿、过敏及疼痛(Goodmanand Gilman,1991;Velo G.P.et al.,1980)。在这种复杂的反应期间,化学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5-HT)、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SRS-A)、各种趋化因子、缓激肽和前列腺素被局部释放出来。吞噬细胞迁移到该区域,并且引起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及溶酶的释出。所有这些都可促成炎性反应。然而,从水杨酸盐类衍生而来的药物对组胺、5-HT、SRS-A或溶酶体酶的释放或活性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影响,同样,5-HT或组胺的强拮抗剂对炎症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治疗效果;因此对这些介质在炎性反应的初始或持续中的重要性产生疑问。特别就阿司匹林而言,已证实后者通过抑制反应过程中主要的酶而具有降低前列腺素合成速率的效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发炎的过程尤其不同,可能涉及抗原(γ球蛋白)与抗体(类风湿因子)及补体的结合,从而引起可吸引白细胞的趋化因子的局部释放。这些白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体和补体,同时也释放出许多包含在其溶酶体中的酶。然后这些溶酶体酶损害软骨及其它组织,增加了发炎的程度。也可能涉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尽管如此,有必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前列腺素连同趋化因子一起,也被释放出来。由真皮内、静脉内或动脉内注射前列腺素所产生的作用能强烈再现炎症过程。在发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毫微克量的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腺素I2(PGI2)可引起红斑并增加局部血流。而且E系列的前列腺素显示出两种重要的血管作用,这两种作用在其它炎症介质中并不普遍持久的血管扩张作用和对抗使血管收缩的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肽)的能力。由真皮内注射前列腺素而诱发的红斑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延长作用(达10小时)。相比之下,由前列腺素产生的皮肤血管及浅表静脉的血管扩张作用在几分钟后即消失。白细胞向发炎区域的迁移是炎性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前列腺素对此的贡献程度尚未解决。根据一些调查者的研究,一些前列腺素吸引白细胞到受损区域,因此开始了恢复过程。这点赋予它们趋化的特性。除此以外,12-羟基花生四烯酸(HETE)被认为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主要趋化产物,并且抗炎药如消炎痛和水杨酸衍生物不能阻断其合成。也有研究者试图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的合成或直接通过将药物结合到特定的受体上而抑制其作用来解决发炎问题。已知白细胞介素在细胞内诱导前列腺素的产生并且引发了一连串可以导致一些其它炎症介质例如白三烯类和PAF(血小板激活因子)产生的活动。因此,干涉白细胞介素-1的合成很有可能阻止发炎过程。如果这一系列活动是由前列腺素介导的,发炎过程将会被抑制,如果发炎是由白三烯类或PAF介导的,这一过程也会被阻滞。目前正在研究的另一方法并不直接抑制细胞因子和淋巴因子的合成,而是抑制其结果。根据CYTEL,La Jolla,CA.公司的研究主任Howard Gray博士的观点,白细胞介素-1分泌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内皮表面诱导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白细胞吸引、附着和外渗到发炎位点方面极其重要。在他的公司中,他们正试图干涉上述LEC-CAM外源凝集素分子(其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或白细胞中)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LEC-CAMs对碳水化合物型分子具有特异性。因为一些简单寡糖,立体特异性的碳水化合物具有足够高的亲和力而能够生理地干涉LEC-CAM-结合的细胞和其碳水化合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炎症过程及避免可能的毒性问题(当细胞因子被直接抑制时,其可表现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疼痛是另一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上一世纪有关疼痛的最大进展是识别了在神经系统的反应中发挥作用的神经递质。已知在疼痛过程中有两个阶段上长阶段和下降阶段。已分离出的两个最重要的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和脑啡肽,后者类似于内啡肽,它是体内正常分泌的有机物质,与吗啡十分相似并且可产生与后者一样的镇静效果。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关于水杨酸衍生物抗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在疼痛研究方面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之一,AcademicNeuroscience Unit of Charing Cross&Westminster MedicalSchool的主任-Dr.Clifford Rose认为,这基本上是归因于在神经递质水平的一个作用。它显然参与了疼痛过程的第一步骤,从而阻止了上升途径的继续进行。也发现了疼痛过程中前列腺素的作用。疼痛可以通过实验诱导,并且已观察到通过肌内或皮下注射给予妇女毫克量的PGE2和PGF2α来人工流产而产生了剧烈的局部疼痛。当在男性中静脉输注前列腺素时也引起头痛和血管疼痛。尽管产生疼痛的前列腺素的剂量比体内预测的浓度要高,痛觉过敏的诱导作用似乎是对低浓度前列腺素的一种典型反应。当皮内给予男性很少量的PGE1时,即可产生持久的痛觉过敏。而且,在人体实验中,分别皮下输注PGE1、缓激肽或组胺,或者缓激肽与组胺的混合物,并不引起明显疼痛;当PGE1加到缓激肽中或组胺中则引起疼痛。当PGE1与组胺一起输入时,观察到产生了瘙痒。与此后一研究结果相同,所有那些参与炎症过程的生物因子也出现在疼痛过程中,因此,一种抑制所述分子、前列腺素的合成及相关辅助因子的药理作用在发炎和疼痛中有所减弱。糖生物学是研究糖化学及其与生命科学的关系的科学,它在本世纪末的药理学讨论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前景。这一新的前景包括一系列的假说,这些假说有待于通过分子结构的新发现来证实,该分子结构能破译建立在糖生物的抽象概念水平的密码;这些假说还有待于通过新药物的产生而转化成确定的答案,新药物的重要性是由它们的高度多样性、异质性及立体特异性决定的,这些特征在碳水化合物及其缔合体中限定。所谓的“细胞识别”机制的理论(其中表面糖为其它细胞制造识别信号)已部分阐明并证实存在一些作为毒素细胞、病毒细胞、细菌细胞及细胞-细胞的耦联机制介质的糖;但是尚有一理论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的组合物及其亚组合物,从仙人掌科的植物种类中获得,具有一种适合于炎症、疼痛、各种起因的瘙痒和局部体温调节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以其本身或更通常地以药物组合物的形式施用于哺乳动物(包括人),该药物组合物含有有效量的称为组合物和(或)亚组合物的活性成分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惰性稀释剂,其中的组合物和亚组合物具有高度的治疗能力而不产生不希望的不良副作用并且由芳香胺和碳水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其分子式和结构为:a)C↓[8]H↓[11]O↓[2]N(R)-1-羟基-1-(4 -羟苯基)-2-氨基乙烷(S)-1-羟基-1-(4-羟苯基)-2-氨基乙烷分子结构***(S)-1-羟基-1-(4-羟苯基)-2-氨基乙烷***(R)-1-羟基-1-(4-羟苯基)-2-氨基乙烷b)C↓[6]H↓ [12]O↓[6];D-半乳糖;α-D-吡喃半乳糖;β-D-吡喃半乳糖;α-D-呋喃半乳糖;β-D-呋喃半乳糖;L-半乳糖;α-L-吡喃半乳糖;β-L-吡喃半乳糖;α-L-呋喃半乳糖;β-L-呋喃半乳糖;分子结构***c )C↓[6]H↓[12]O↓[6];D-甘露糖;α-D-吡喃甘露糖;β-D-吡喃甘露糖;α-D-呋喃甘露糖;β-D-呋喃甘露糖;L-甘露糖;α-L-吡喃甘露糖;β-L-吡喃甘露糖;α-L-呋喃甘露糖;β-L-呋喃甘露糖;分子结构 ***d)C↓[5]H↓[10]O↓[5];D-核糖;α-D-呋喃核糖;β-D-呋喃核糖L-核糖;α-L-呋喃核糖;β-L-呋喃核糖分子结构***e)C↓[6]H↓[12]O↓[6];D-葡萄糖;α-D-吡喃 葡萄糖;β-D-吡喃葡萄糖;α-D-呋喃葡萄糖;β-D-呋喃葡萄糖;L-葡萄糖;α-L-吡喃葡萄糖;β-L-吡喃葡萄糖;α-L-呋喃葡萄糖;β-L-呋喃葡萄糖;分子结构***f)C↓[6]H↓[12]O↓[5];D-岩藻 糖或6-去氧-D-半乳糖;α-D-吡喃岩藻糖或6-去氧-α-D-吡喃半乳糖;β-D-吡喃岩藻糖或6-去氧-β-D-吡喃半乳糖;α-D-呋喃岩藻糖或6-去氧-α-D-呋喃半乳糖;β-D-呋喃岩藻糖或6-去氧-β-D-呋喃半乳糖;L-岩藻糖 或6-去氧-L-半乳糖;α-L-吡喃岩藻糖或6-去氧-α-L-吡喃半乳糖;β-L-吡喃岩藻糖或6-去氧-β-L-吡喃半乳糖;α...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维克多利亚M菲恩特斯
申请(专利权)人:智利实验室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L[智利]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