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936019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依次形成有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有机材料层、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和密封层,所述第二电极为实现顶部出光的复合透明结构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形成顶部透光的复合透明阴极,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从顶部出光,有效提高了发光利用率和光透过率,不仅提高了显示屏的开口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高阻的半透明金属层上增加网状汇流层,在保证高透过率的同时,提高了电流传导能力,有效满足了顶发射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需要,并可应用于双面显示的显示装置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和制备工艺简单,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新型的 平板显示装置,具有主动发光、高亮度、超薄、低功耗、大视角以及工作温度范围宽等诸多优 点。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一种多层薄膜叠合结构,在一对电极中夹设若干层有机材料 层,当施以适当的电压时,电子和空穴从相应的电极注入有机材料层中,在传输中的相应位 置处相遇复合,释放能量并发光。由于多层薄膜叠合结构的总厚度通常是数个微米甚至更 小,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在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基板上制作。常用的基板是玻璃,当底 电极是透明材料时,光线可以从底电极一侧的基板射出,此时对顶电极的透过率没有迫切 的要求。 当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做显示应用时,一种结构是将若干个器件单元排列成矩阵结 构的显示屏,每列的正极相连,每行的负极相连,通过行扫描和列扫描形成动态的显示。由 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电流型的器件,其亮度与电流几乎是线性关系,假设驱动信号从左 到右扫描,则屏幕右下端要获得与左上端相同的亮度时,需要大的多的电压,因此对于有上 百行、上百列的显示屏来说,这种显示屏结构很难实现高分辨率的显示。 为此,现有技术提出了另一种采用薄膜晶体管的显示屏,在每个像素单元内设置 薄膜晶体管来控制电流的通断,并且设置电阻足够低的电流(线)层,使得显示屏中每个像 素可以得到相同的电流驱动,实现了高分辨率的显示。但该结构显示屏中的薄膜晶体管占 据了像素单元很大一部分投影面积,而薄膜晶体管的透过率很低,几乎不透光,因此该结构 显示屏的光透过率很低,存在显示屏开口率低的缺陷。虽然通过减少薄膜晶体管面积的办 法可以适当提高显示屏的开口率,但由于像素单元的面积很小,因此减小薄膜晶体管面积 将造成制造工艺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解决现有高分辨 率显示屏开口率低等缺陷,不仅具有较高的显示屏开口率,而且具有较高的电流传导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 依次形成有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有机材料层、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和密封层,所述第二电 极为实现顶部出光的复合透明结构层。 所述复合透明结构层包括半透明金属层和电流汇集层,所述半透明金属层形成在 有机材料层上,所述电流汇集层形成在半透明金属层上,且为网格状结构,所述电流汇集层 的网格线形成在有机材料层确定的像素单元的间隔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网格线的高度小3于1微米。 所述半透明金属层采用Al、 Ag或NiAu合金材料,所述电流汇集层采用金属材料、导电薄膜材料或有机导电材料。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材料是Al、Ag、Mg、Mo、Cr、AlMg合金或AlMo合金,所述导电薄膜材料是氧化铟锡或氧化锌锡,所述有机导电材料是并五苯。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复合透明结构层还包括形成在电流汇集层上的光学增透层。进一步地,所述光学增透层的厚度大于网格线的高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1、采用磁控溅射、真空热蒸发或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基板上形成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 步骤2、采用真空热蒸发、旋涂或喷溅方法,在完成步骤1的基板上形成有机材料 层; 步骤3、在完成步骤2的基板上形成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实现顶 部出光的复合透明结构层; 步骤4、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旋涂或喷涂方法,在完成步骤3的基板上形成密封层。 所述步骤3中形成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包括 采用真空热蒸发方法在所述有机材料层上形成半透明金属层; 采用真空热蒸发、压印、激光转印或激光蚀刻方法在所述半透明金属层上形成电流汇集层,所述电流汇集层为用于提高电流传导能力的网格状结构,所述电流汇集层的网格线位于有机材料层确定的像素单元的间隔位置。 所述步骤3中形成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还包括采用真空热蒸发、旋涂或化学气 相沉积方法在所述电流汇集层上形成光学增透层,使所述光学增透层填充在电流汇集层的 网格线围成的空间内并完全覆盖电流汇集层。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通过形成顶部透光的复合透 明阴极,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从顶部出光,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高分辨率显示屏开口率低 等缺陷,有效提高了发光利用率和光透过率,不仅提高了显示屏的开口率,而且可以获得较 好的显示效果。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高阻的半透明金属层上增加网状汇流层,在保证高透过 率的同时,提高了电流传导能力,有效满足了顶发射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需要,并可应用 于双面显示的显示装置中。本专利技术结构和制备工艺简单,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l-基板; 2-第一电极;3-有机材料层; 4-第二电极;5-密封层;41-半透明 属层; 42-电流汇集层;43-光学增透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 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主体结构包括依次形成在基板1上的第一电极2、有机材料层3、第 二电极4和密封层5,其中,第一电极2作为阳极,第二电极4作为阴极,为复合透明结构,有 机材料层3设置在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2与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4之间,密封层5设置在 第二电极4外侧,用于延缓第二电极4和有机材料层3受环境影响产生的衰变。实际使用 中,基板1可以是金属、玻璃、陶瓷或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采用的已经制备了薄膜晶体管的 基板,金属可以是不锈钢或铜等材料,玻璃可以是碱玻璃或石英玻璃等材料。作为阳极的第 一电极2可以是金属、合金或金属氧化物等材料,第一电极2可以采用磁控溅射、真空热蒸 发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有机材料层3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由多层组成的复合层, 每层可以是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种材料混合使用。有机材料层3采用的材料可以是小分 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或金属螯合物等,还可以是上述材料混合使用。有机材料层3可以采用 真空热蒸发、旋涂或喷溅等方法制备。密封层5可以采用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也可以是上 述材料混合使用。密封层5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旋涂或喷涂等方法制备。 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复 合透明结构的第二电极4包括半透明金属层41和电流汇集层42,半透明金属层41形成在 有机材料层3上,用于使第二电极4具有相当的透过率,实现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顶 部出光;电流汇集层42形成在半透明金属层41上,为一种用于提高电流传导能力的网格 状结构,即在有机材料层3的表面上形成凸出的网格线,且网格线位于有机材料层3确定的 像素单元的间隔位置,即网格线位于像素单元之间的不发光区域之上。实际应用中,本实施 例半透明金属层41可以采用Al、 Ag或NiAu合金等材料,采用真空热蒸发等方法制备。电 流汇集层42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依次形成有作为阳极的第一电极、有机材料层、作为阴极的第二电极和密封层,所述第二电极为实现顶部出光的复合透明结构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力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