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08266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它涉及通信领域中适应恶劣信道环境、抗深衰落能力强的无线通信传输设备。它由辅助复分接器、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本振模块、混频器、合路器、多通道中放模块、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电源等部件组成。它采用基于频率复用的多通道传输以及频率自适应相结合的传输体制,将空间分集与自适应选频有效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了发射功率,又保证了充足的分集重数,实现了在无线衰落信道上的可靠传输。它还具有抗衰落能力强、设备可靠性高、抗干扰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集成化程度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恶劣无线通信信道条件下作为中小容量、高可靠的通信装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中一种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特别适用于恶劣无线通信信道条件下作为中小容量、高可靠的通信装置。
技术介绍
无线信道作为一种随机多变信道,存在典型的时间选择性衰落,严重影响信号传 输质量。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采用分集接收技术抵抗信道快衰落,改善传输效果,自适应选 频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分集接收技术。传统的自适应选频装置通过选择最佳频率传输信 息从而平滑时间选择性衰落,它由辅助复分接器29 、单通道发送处理模块30 、D/A变换器组 31-1至31-2、本振模块32、混频器组33-1至33_2、合路器34、单通道中放模块35、A/D变换 器36和单通道接收处理模块37组成,它只有一个发送、接收处理通道,并将信息在当前最 佳频率上传输,有效利用了发射功率,但是当信道条件极其恶劣、衰落非常严重的情况下, 仅靠自适应选频难以实现充足的分集重数,导致信息传输质量严重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恶劣信道、抵抗深衰落能力强、分集重数充足的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本技术采用多个独立的发送通道传输不同信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包括辅助复分接器(1)、D/A变换器组(3-1、3-2、3-3、3-4)、本振模块(4)、混频器组(5-1、5-2、5-3、5-4)、合路器组(6-1、6-2)、多通道中放模块(7)和A/D变换器组(8-1、8-2、8-3、8-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9);其中辅助复分接器(1)的输入端口1、2脚分别连接时钟输入端口A、数据输入端口B,其输入端口7、8、9、10脚分别与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9)的输出端口5、6、7、8脚相连,其输出端口3、4、5、6脚分别与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的输入端口1、2、3、4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包括辅助复分接器(1)、D/A变换器组(3-1、3-2、3-3、3-4)、本振模块(4)、混频器组(5-1、5-2、5-3、5-4)、合路器组(6-1、6-2)、多通道中放模块(7)和A/D变换器组(8-1、8-2、8-3、8-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9);其中辅助复分接器(1)的输入端口1、2脚分别连接时钟输入端口A、数据输入端口B,其输入端口7、8、9、10脚分别与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9)的输出端口5、6、7、8脚相连,其输出端口3、4、5、6脚分别与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的输入端口1、2、3、4脚相连,其输出端口11、12脚分别连接时钟输出端口M、数据输出端口N;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的输入端口9脚与晶振输入端口I相连,其输出端口5、6、7、8脚分别与D/A变换器组(3-1、3-2、3-3、3-4)的各输入端口1脚相连;混频器组(5-1、5-2、5-3、5-4)的各输入端口1脚分别与本振模块(4)的输出端口1脚相连,其各输入端口2脚分别与D/A变换器组(3-1、3-2、3-3、3-4)的各输出端口1脚相连,其各输出端口3脚分别与合路器组(6-1、6-2)的各输入端口1、2脚相连;合路器组(6-1、6-2)的各输出端口3脚分别连接中频输出端口C、D;多通道中放模块(7)的输入端口1、2、3、4脚分别连接中频入端口E、F、G、H,其输出端口5、6、7、8脚分别与A/D变换器组(8-1、8-2、8-3、8-4)的各输入端口1脚相连;多通道接收处理模块(9)的输入端口1、2、3、4脚分别与A/D变换器组(8-1、8-2、8-3、8-4)的各输出端口2脚相连,其输入端口9脚与晶振输入端口I相连。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通道频率复用的自适应选频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通道发送处理模块(2)由串并变换模块(11)、载波产生模块组(12-1、12-2)、差分编码模 块组(13-1、13-2)、基带成型模块组(14-1、14-2)、低中频调制模块组(15-1、15-2)、探测信 号产生模块组(16-1、16-2)、发送端鉴相器(17)组成;所述的串并变换模块(11)的输入端 口1、2脚分别与辅助复分接器(1)的输出端口4、5脚相连,其输出端口3、4、5、6脚分别与差 分编码模块组(13-l、13-2)的各输入端口 1、2脚相连;载波产生模块组(12-l、12-2)的各 输入端口 l脚分别与辅助复分接器(l)的输出端口3、6脚相连,其各输出端口2脚分别与低 中频调制模块组(15-l、15-2)的各输入端口 l脚相连;差分编码模块组(13-l、13-2)的各 输出端口 3、4脚分别与基带成型模块组(14-l、14-2)的各输入端口 1、2脚相连;低中频调 制模块组(15-l、15-2)的各输入端口 2脚分别与基带成型模块组(14-l、14-2)的各输出端 口 3脚相连,其各输出端口 3脚分别与D/A变换器(3-2) 、 D/A变换器(3-3)的各输入端口 1脚相连;探测信号产生模块组(16-l、16-2)的各输出端口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明钥吴丹刘莹孙柏昶卢坡宋迎东陈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