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储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72312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空调器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压缩机储液器,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壳体(3)、壳体(3)上端的上盖(2)、壳体(3)下端的下盖(4),上盖(2)上设有上连接管(1),下盖(4)上设有下连接管(5),上连接管(1)的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上端外部,另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下端内部,外壳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上连接管(1)邻接的滤网组件,下盖(4)的底部向内折弯并在壳体(3)空腔内延伸形成一圆柱状直通管(6)。该压缩机储液器大大减弱气流涡旋强度,降低冷媒从储液器回到气缸过程的压力损失,从而降低噪音及输入功率;同时还有效防止液态冷媒急速流回储液器时由于碰撞飘进内管造成的液压缩;此外,冷媒吸入后被加速,使得进入气缸冷媒质量流量加大,形成“过给效应”,压缩机制冷量上升;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达到降噪节能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空调器压縮机
,具体涉及一种压縮机储液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如图l所示,空调压縮机用的储液器一般包括由圆筒状壳体3、连接在壳体3上的上盖2及下盖4组成的外壳,上盖2上连接有上连接管1,下端4上连接有下连接管5,其中上连接管1的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上端外部,另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下端内部,上盖2外扩,套接于壳体3的顶部;此外,上盖2、壳体1及下盖4之间的空腔内依次设置有滤网组件和内管20,滤网组件由滤网7、滤网压环8、垫板9组成,且滤网组件与上连接管1邻接。目前,内管20的结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管与下端下连接管一体化制作而成,且内管形状为L型,其可以直接插入到压縮机泵体内;另一种为分开式,由内直管与下端L型下连接管组成,直管部分伸出下盖外部与下端L型下连接管采用弧焊固定连接。 现有的压縮机储液器低温睡眠启动等恶劣工况时,大量液态冷媒从蒸发器急速流回储液器,液态冷媒由于碰撞飘进内管造成的液压縮已成为高能效空调匹配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同时,由于储液器内管采用直管,内管管口处相当于突然縮小,收縮系数小,阻力系数l较大,吸气局部阻力及压强损失也较大,当内管直径逐渐增大时,由于阻力系数l下降,吸气阻力减少,压縮机输入功率有所降低,但因为冷媒流速下降,压縮机制冷量也将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时,动力性气流脉动噪声是压縮机的主要噪声源,滚动转子式压縮机的压力性气流脉动噪声是lkHz以上的高频噪声。冷媒气体储液器壳体腔内进入内管流速突然加速,流体冲击壁面增加气流的混乱,形成较强的涡旋区,特别储液器外径较大、内管管径较小时,压縮机工作时储液器吸气内管入口处容易产生较强涡旋区,噪音会较大幅度上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日本公开公报昭63-150094公开了一种扩大内管的储液器,由于其只局限于扩大内管直径或扩大内管局部位置,冷媒流动由小到大,再变回小,这样压强损失和涡旋区也一样存在,无法根本上解决冷媒在储液器内部产生涡旋区及压强损失的问题。另一份日本公开公报P2002-130871A其主要是通过扩大内管管径使储液器腔体与内管的差压变小,但是,内管扩大后,储液器振动将会增大;内管与壳体分开制造焊接而成,两者传热热阻大,不利于充分利用内管传热使冷媒气化;另外,在回油孔高度一样情况下,储液器底部积存着无法回到压縮机的冷冻机油较多,因此,冷冻机油浪费较多,不能达到节能省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压縮机储液器,该压縮机储液器大大减弱了气流涡旋强度及降低了冷媒从储液器回到气缸过程的压力损失,从而降低噪音及输入功率;同时还有效防止液态冷媒急速流回储液器时由于碰撞飘进内管造成的液压縮;此外,冷媒吸入后被加速,使得进入气缸冷媒质量流量加大,形成"过给效应",压縮机制冷量上升;因此,本技术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达到降噪节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技术所述的压縮机储液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壳体上端的上盖、壳体下端的下盖,所述上盖上设有上连接管,下盖上设有下连接管,所述上连接管的一端设置在上盖的上端外部,另一端设置在上盖的下端内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上连接管邻接的滤网组件,所述下盖的底部向内折弯并在壳体空腔内延伸形成一圆柱状直通管。 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网组件包括滤网、滤网压环、垫板,所述垫板上焊接有若干过滤板。 具体来说,所述过滤板为圆柱体结构;所述过滤板也可以为圆锥台状结构;所述过滤板还可以为伞状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于下盖底部的下连接管与下盖之间通过圆滑过渡焊接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技术在现有储液器的基础上,通过将储液器的下盖向内折弯并在壳体空腔内部延伸成一圆柱状通管,以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内管,收縮系数变大,大大减弱了气流涡旋强度及降低了冷媒从储液器回到气缸过程的压力损失,从而降低噪音及输入功率; (2)本技术由于在滤网组件的垫板上增设有若干过滤板,有效地防止液态冷媒急速流回储液器时由于碰撞飘进内管造成的液压縮,同时其对进入储液器内的冷媒及杂质进行进一步的过滤,起到较好的过滤净化作用; (3)本技术由于将连接于下盖底部的下连接管与下盖之间通过圆滑过渡焊接而成,使其形成"漏斗效应",冷媒吸入后被加速,使得进入气缸内的冷媒质量流量加大,形成"过给效应",压縮机制冷量上升,有效地提高了压縮机的制冷效果; (4)本技术制作简单,加工成本低廉,并且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达到降噪节能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压縮机储液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压縮机储液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上述图2中I处放大视图;图4是上述图2中II处放大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圆柱状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上述图5的A-A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圆台状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上述图8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压縮机储液器,该压縮机储液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3、壳体3上端的上盖2、壳体3下端的下盖4组成,上盖2上设有上连接管1,下盖4上设有下连接管5,上连接管1的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上端外部,另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下端内部空间,上连接管l为进气管,下连接管5为排气管。而且,下盖4的底部向内折弯并在壳体3的空腔内延伸形成一圆柱状直通管6,使圆柱状直通管6的直径大于下连接管5的直径(如图3所示)。 此外,外壳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上连接管1邻接的滤网组件,该滤网组件包括滤网7、滤网压环8、垫板9,所述垫板9上焊接有过滤板10 (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过滤板10制成圆柱体结构(如图5、图6所示);还可以将过滤板IO制成圆锥台状结构(如图7、图8所示)。当然,客户还可以视自己的需要选择其它的形状,例如将过滤板10制成伞状结构。 在本技术中,置于下盖4上的下连接管5与下盖4之间通过圆滑过渡焊接而成,以形成"漏斗效应"。 本技术的压縮机储液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气液混合体的冷媒连同溶于冷媒的冷冻机油从储液器上连接管1的入口进入后,首先经过滤网7,在通过滤网压环8、垫板9组成的过滤组件后,急速流回储液器的液态冷媒由于碰撞往内管漂去,由于垫板9上的过滤板10的存在,液态冷媒全部被阻挡而积存到储液器底部;积存的液态冷媒气化后与进入储液器的气态冷媒,从下盖4内延伸成一圆柱状通管6进入与下盖4圆滑过渡的连接管流回压縮机泵体。由于取消了内管,冷媒从储液器壳体3腔内进入气缸突然縮小的收縮系数Cc变大,使阻力系数l变小,使得吸气局部阻力及压强损失变小,冷媒进入连接管通路时压强损失变小,且连接管径越来越小,冷媒被吸入时流体流速会加快,使得进入气缸冷媒质量流量加大,形成"过给效应",压縮机制冷量有4% 5%上升,能效比也相应得到1%左右的提高。 本技术储液器下盖4向内折弯后延伸成一圆柱状直通管6替代内管,大大减弱了气流涡旋强度及降低了冷媒从储液器回到气缸过程的压力损失,从而降低噪音及输入功率;滤网组件上增设有圆柱形过滤板10,能有效减少液压縮;下连接管5与下盖4之间圆滑过渡形成"漏斗效应",冷媒吸入后被加速,使得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压缩机储液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壳体(3)、壳体(3)上端的上盖(2)、壳体(3)下端的下盖(4),所述上盖(2)上设有上连接管(1),下盖(4)上设有下连接管(5),所述上连接管(1)的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上端外部,另一端设置在上盖(2)的下端内部,所述外壳的内部空腔内设有与上连接管(1)邻接的滤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4)的底部向内折弯并在壳体(3)空腔内延伸形成一圆柱状直通管(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锦兵叶泽文熊玮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