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53245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光源、胶框、光学膜片、反射片以及遮光片;背板包括相连且垂直的第一本体与第一侧墙;导光板设置于第一本体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光源设置于第一本体上,且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旁;胶框包括相连且垂直的第二本体与第二侧墙,第二侧墙承靠于第一侧墙,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侧位于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之间;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上,第二本体与光学膜片之间具有暴露出导光板的间隙;反射片设置于第二本体与光学膜片之间且覆盖第二本体的边缘,以至少遮蔽间隙;遮光片设置于反射片及第二本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被反射片反射而回到导光板中,而不会由间隙射出,以改善现有的车头灯现象。(*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 避免车头灯现象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平面显示器已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成为目前的显 示器主流,其中又以液晶显示器的技术较为成熟且普及化。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 板本身无法发光,所以在液晶显示面板下方提供有一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 光源。在背光模组的发光源中,除了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之外,一般较常使用的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其具有亮度高、 功率消耗低、使用寿命长、热问题轻微等优势。图1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及其发光情形。请参照图1,背光 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 120、多个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 Diode,LED) 130、导光板(Light GuidePlate,LGP) 140、多层光学膜片 150 以及胶框160。其中,导光板140设置于背板110内,发光二极管130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20 上,并位于导光板140旁。光学膜片150设置于导光板140上方。此外,背板110与胶框 160将导光板140及发光二极管130夹设于其间。特别注意到的是,为了避免光学膜片150 因为热胀而挤压胶框160,会在光学膜片150与胶框160之间预留间隙G。如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130所发出的光线Ll进入导光板140之后经过导光板 140的作用可以形成适当的面光源。然而,部分光线L2在经过或未经过导光板140的作用 而以斜向的角度由间隙G射出会造成漏光现象,因此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果可能产生车 头灯(headlight)现象。换言之,由间隙G所漏出的光线L2使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果变 差。为了解决背光模组的车头灯问题,有人提出对导光板进行网点特征化,也就是使 发光二极管的布置较为稀疏,使光源能够均勻分布。然而,此方法未能完全去除车头灯现 象,因此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出光质量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 会产生车头灯现象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包括第一本体与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且垂直;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旁;胶框,包括第二本体与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且垂直,所述 第二侧墙承靠于所述背板的所述第一侧墙,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多个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具有一 间隙,所述间隙暴露出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第一反射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以至少遮蔽所述间隙,且 所述第一反射片覆盖所述第二本体的边缘;以及遮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上且设置于所述框胶的所述第二本体上。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以平行于所述入光侧的方式排 列。所述第一反射片为反射胶带。所述第一反射片为白色胶带。所述遮光片为遮光胶带。所述遮光片为黑色胶带。所述间隙的宽度介于Imm至20mm。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电路板,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 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片,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三反射片,其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 光侧之间。基于上述,本技术将反射片设置在光学膜片与胶框之间,以覆盖光学膜片与 胶框之间的间隙。如此一来,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会被反射片反射而回到导光板中,而不会由 间隙射出,以改善现有的车头灯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及其发光情形。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图2B为图2A中A_A,方向的剖面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上视图。图2B为图2A中A_A’方 向的剖面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与图2B,背光模组200包括一背板210、一导光板 220、一光源230、一胶框240、多个光学膜片250、一第一反射片260以及一遮光片270。在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一电路板280、一第二反射片252以及一第三反射片254。请参照图2B,背板210包括第一本体212与第一侧墙214,第一侧墙214与第一本 体212相连且实质上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墙214与第一本体212相连而呈一 L型 转角。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墙214与第一本体212以金属冲压方式一体成型的。此 处的L型转角的角度可以随不同需求而改变,在本实施例中以直角为例进行说明。导光板220设置于第一本体212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220a。光源230设置于 第一本体212上,且位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220a旁。在本实施例中,光源230例如是点光 源,其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以实质上平行于入光侧220a的方式排列。如图2B 所示,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Ll进入导光板220之后经过导光板220的作用可以形成适 当的面光源。再者,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电路板280,其设置于第一本体212 上,因此导光板220与光源230例如是位于电路板280上。胶框240包括第二本体242与第二侧墙244,第二侧墙244与第二本体242相连且 实质上垂直,且第二侧墙244承靠于背板210的第一侧墙214。其中,第二本体242自第二 侧墙244延伸出,且遮蔽光源230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220a。换言之,光源230与导光 板220的入光侧220a位于胶框240的第二本体242与背板210的第一本体212之间。多 个光学膜片250设置于导光板220上,且光学膜片250与胶框240的第二本体242之间具 有一间隙G,此间隙G暴露出导光板22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50可以是棱 镜片、扩散片或增光片。间隙G的宽度例如是介于Imm至20mm。再者,背光模组200还包括 设置在导光板220及背板210之间的第二反射片252,其可延伸于电路板280与导光板220 之间,以有效地反射光线,增进光源利用率。此外,背光模组200也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本 体242与导光板220的入光侧220a之间的第三反射片254,以避免光源230发出的光线Ll 被胶框240吸收,进而增加光源利用率。为了避免光源230所发出的光线经由间隙G射出,本技术将第一反射片260 设置于光学膜片250与胶框240的第二本体242之间,以至少遮蔽间隙G。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反射片260例如是反射胶带(如白色胶带),其贴附在间隙G所在的位置。如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包括第一本体与第一侧墙,所述第一侧墙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且垂直;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旁;胶框,包括第二本体与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且垂直,所述第二侧墙承靠于所述背板的所述第一侧墙,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侧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多个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暴露出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第一反射片,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以至少遮蔽所述间隙,且所述第一反射片覆盖所述第二本体的边缘;以及遮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片上且设置于所述框胶的所述第二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绍权罗旭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