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817297 阅读:3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数码摄影、摄像产品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与镜头连接的切换装置本体,切换装置本体中设有与镜头同轴配置的光圈,所述切换装置本体上设有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其包括红外滤光叶片、红外转动控制部件;所述红外滤光叶片一端与切换装置本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红外滤光膜;所述红外转动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与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当控制信号为红外光滤除状态时,红外滤光叶片上的红外滤光膜转动到光圈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数码摄影、摄像产品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数码 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红外摄影机一般用于监视时进行监视录像, 一般来说,正常人眼看的是320nm 760nm的可见光,高出760nm的红外部分是看不到的,其 进入摄像机内部会干扰影像,造成色彩失真,但是滤除掉后就丧失了红外本身 的夜视功能。因此就必须要有一种切换装置,使得在红外滤光的时候,只允许 760nm以下波长的光线进入,避免了白天的色彩失真;晚上则允许760nm以上 的波长红外线进入,利用红外线可以达到夜摄的效果。现有的红外线滤光片转换装置一般结构比较复杂,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 200320127940.4,公开了一种"摄影机的红外线滤光片自动启动装置",其用于 日间拍摄彩色影像,而于夜间自动启动滤光镜拍摄黑白摄像的结构,包含有滤 光片支架、滤光片磁吸线圈组、光敏电阻、滤光片滑架、红外线滤光片及滤光 片,利用光敏电阻控制滤光片磁吸线圈组的开关,而使装设有红外线滤光片及 滤光片的滑架可以上下移动,用光线控制,可自动控制红外线滤光片及滤光片 的移动,达到不同光度系均能摄像的效果。该技术方案是通过红外线滤光片和 滤光片在磁吸线圈作用下,依靠滑架上下滑动进行镜头转换,因此所占的空间 较大,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不能安装于便携式数码摄影机或数码摄像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体积小,结构简 单,成本低的,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为了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用于数码 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与镜头连接的切换装置本体,切换装 置本体中设有与镜头同轴配置的光圈,所述切换装置本体上设有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其包括红外滤光叶片、 红外转动控制部件;所述红外滤光叶片一端与切换装置本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红外滤光膜;所述红外转动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与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当控制信号为 红外光滤除状态时,红外滤光叶片上的红外滤光膜转动到光圈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红外转动控制部件包括与控制线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 第一定位柱、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第一磁性驱动柱。所述红外滤光片叶片和第一磁性驱动柱都通过第一定位柱与切换装置本体 转动连接;第一磁性驱动柱与红外滤光叶片连接。更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增加转动切换控制的协调性,以及增加手工切换的 功能,所述红外滤光叶片上设有第一定位连接槽,第一磁性驱动柱通过套插于 第一定位连接槽内与红外滤光叶片活动连接。更进一步的,红外滤光叶片为耐热透明树脂薄片,红外滤光膜为热镀于红 外滤光叶片上的薄膜。更进一步的,所述红外滤光膜为滤除波长大于760nm光线的滤光薄膜。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连接的控制线为FPC线。更进一步的,为了增加红外线显示效果,切换装置本体上设有红外线照射灯。此外,为了增加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的切换范围,使之既可以在大光 圈下,也可以在小光圈下进行红外滤光,本技术增加了光圈大小的切换装 置。所述切换装置本体中的光圈为大光圈;切换装置本体上还设有小光圈转动装置,其包括小光圈叶片和小光圈转动 控制部件;小光圈叶片与切换装置本体转动连接,小光圈叶片的转动面与红外滤光叶 片转动平面为两个平行平面,红外滤光叶片和小光圈叶片转动平面之间设有由 绝缘绝磁材料构成的隔离层;小光圈叶片另一端上设有小光圈;所述小光圈转动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与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当控制信号 为小光圈状态时,小光圈叶片上的小光圈转动到光圈的同轴线上。更进一步的,所述小光圈转动控制部件包括与控制线连接的第二电磁线圈、 第二定位柱、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第二磁性驱动柱;所述小光圈叶片和第二磁性驱动柱都通过第二定位柱与切换装置本体转动 连接;所述第二磁性驱动柱与小光圈叶片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小光圈叶片上设有第二定位连接槽,第二磁性驱动柱通 过套插于第二定位连接槽与小光圈叶片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首先,红外线滤光片转 动装置转动的切换结构比现有技术中依靠滑架上下切换的结构更加节省空间, 这使得整个装置能更加的小巧和简单,更加适用类似于数码相机、数码影像机 等小巧的数码产品;另外,转动切换装置的设置,也更能方便的增加其它的切 换功能设置,如在红外滤光膜切换的基础上,增加光圈大小的切换,当切换本 体中设有的光圈是大光圈,那么只要再增加一个小光圈转动切换装置,就能够 实现大、小光圈下增加红外滤光的功能;最后的,本转动切换装置的切换方式 是直接的转动切换,不需要再将转动切换转换成直线切换等方式,结构简单, 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没有挡住光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挡住光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A-A'剖视线下红外转动控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同时设置由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和小光圈转动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B-B'剖视线下小光圈转动控制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和小光圈转动装置同时挡住光圈时的结构示 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卖用新型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3没有挡住光圈2时的结构示意 图, 一种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与镜头连接的切 换装置本体l,切换装置本体中设有与镜头同轴配置的光圈2,切换装置本体l上设有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3,其包括红外滤光叶片301;红外滤光叶片301 一端与切换装置本体1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红外滤光膜303;红外滤光叶片 301上设有第一定位连接槽307,第一定位连接槽307内套插有第一磁性驱动柱 306,使得第一磁性驱动柱306通过第一定位连接槽307与红外滤光叶片301活 动连接,并在第一磁性驱动柱306的转动驱动下,红外滤光叶片301可以与切 换装置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红外滤光叶片301为耐热透明树脂薄片,红外滤光膜303为热镀于红 外滤光叶片301上的薄膜,所述红外滤光膜303滤光范围为波长大于760nm的 光线;控制线5为FPC线。图2为本技术的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挡住光圈时的结构示意图,当 控制信号为红外光滤除状态时,红外滤光叶片301上的红外滤光膜303转动到 光圈2上。第一磁性驱动柱306的转动原理,可以参考图3,本技术A-A'剖视线 下红外转动控制部件302的结构示意图;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3除了红外滤 光叶片301夕卜,还包括红外转动控制部件302,所述的红外转动控制部件302包 括与控制线5连接的第一电磁线圈304、第一定位柱305、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第 一磁性驱动柱306,所述红外滤光片叶片301和第一磁性驱动柱306都通过第一 定位柱305与切换装置本体1转动连接。当控制信号为红外光滤除状态时,信号通过控制线5作用于第一电磁线圈 304,第一电磁线圈304产生磁通变化,吸引或者排斥第一磁性驱动柱306与第 一定位柱305转动连接,所述红外滤光片叶片301也可以根据第一定位柱305 轴向转动,因此当第一磁性驱动柱306与红外滤光片叶片301连接时,第一磁 性驱动柱306也就带动了红外滤光叶片301根据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用于数码摄影机的红外滤光片自动切换装置,包括与镜头连接的切换装置本体(1),切换装置本体中设有与镜头同轴配置的光圈(2),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装置本体(1)上设有红外线滤光片转动装置(3),其包括红外滤光叶片(301)、红外转 动控制部件(302); 所述红外滤光叶片(301)一端与切换装置本体(1)转动连接,另一端上设有红外滤光膜(303); 所述红外转动控制部件(302)通过控制线(5)与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当控制信号为红外光滤除状态时,红外滤光叶 片(301)上的红外滤光膜(303)转动到光圈(2)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志刚吴景亮
申请(专利权)人:TCL数码科技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