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99917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包括:一回路型中空管体,包括管壁及内部呈中空且封闭的循环空间,该循环空间内填入一工作液,且沿其循环路径依序区分成一蒸发段、一蒸气导流段、一冷凝段、一工作液回流段;其中,该工作液回流段所属空间中具有呈填满设置的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该蒸发段管壁具有呈环状分布的第二烧结毛细组织,该冷凝段管壁则具有呈环状分布的第三烧结毛细组织,所述第二、第三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第一烧结毛细组织相连接。借此,可达到热传导效益较传统热管大幅提升,而较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能够达到更易制造加工、真空更易长久保持、可以大管径制造而能加大工作液、蒸气的流量与效率、应用涵盖领域更广泛等实用进步性及较佳产业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的创新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由于近年来信息科技发展迅速,为了追求更高性能的电子设备,相关业界均致力 于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改进。由于现今制造技术的高细微化程度,使得单一组件中已经能够 包含有众多晶体管,且使组件的运作速度亦成倍增长;除此之外,为了应对现今各种电子产 品轻薄短小化的发展趋势,故其内部组件的设置密度也相对提高,但如此却出现电子产品 内部各封装组件发热量越来越高的现象,而电子产品使用后的损坏,大部份为温度过高所 致;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电子产品内部组件所产生的热散逸至外部,便成为目前相关业界 重要的技术课题。 至于电子产品的散热结构设计,目前常见的大概分为散热鳍片以及热管两种方式或其组合形式;其中所述热管散热由于散热效率较高,目前更是被普遍使用。 然而,传统延伸状的热管在使用上,由于其工作流体与气体处于同一空间内且呈彼此相互逆向流动的状态,故气、液体二者流动时会相互干扰阻碍,造成须承受额外流阻而导致热传量下降、散热效率不足的问题与缺弊。 基于这个问题,便有相关业界研发出另一种回路型散热装置以改良,所述回路型散热装置主要是创造一种循环导流空间,使得工作液与蒸发气体的流动路径能够分离,以避免前述传统热管气、液体相互逆向流动而增加流阻的问题;不过,目前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的相关前案及技术虽有较多记载,然而综观而论,由于考虑冷凝液回流至蒸发部位的效率与可行性,使得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的具体结构形态,多数均采用细径管体制成其冷凝液回流部位以及蒸气导流区段,以产生虹吸作用,而其冷凝部位、蒸发部位则采用体积空间较大的壳体或管体制成,但如此一来,使得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普遍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整体必须由多个单独制成的结构体相互组接构成,使得材料、制造、装配等各项成本均相对大幅提高,从而产生不易量产制造与加工、不符合较佳产业经济效益的缺点。 2、由于组接部位较多,导致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内部真空状态的长久维持较传统 热管更加困难,其各组接部位均存在较大的破损率及隐忧,进而严重影响到回路型散热装 置的构造坚固性与使用寿命。 3、其细径状的冷凝液回流部位及蒸气导流区段,相对局限了热传导量,使得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的最大规格因此颇受限制,而造成无法应用于某些产品结构上的缺憾。 因此,针对上述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使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构造,实为有待相关业界再加以思索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专利技术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其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结 构设计上仍旧存在不易量产制造加工、欠缺耐用性以及热传导量颇受局限等问题加以思索 突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包括 —回路型中空管体,其包括有一管壁以及形成于该管壁内部呈中空且封闭的一循 环空间,该循环空间内填入一工作液,且所述循环空间沿其循环路径依序区分成一蒸发段、 一蒸气导流段、一冷凝段以及一工作液回流段; —第一烧结毛细组织,填满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工作液回流段所属空间中; —第二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蒸发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 第二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连接; —第三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冷凝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第三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为单一管体弯曲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2、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整体的外径相等。 3、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蒸发段、蒸气导流段、冷凝段三者外径相等, 所述工作液回流段的外径相对前三者较小。 4、上述方案中,所述工作液回流段与蒸发段、冷凝段之间具有转角部位,所述第一 烧结毛细组织二端延伸超过所述转角部位。 5、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冷凝段所对应的管壁外部设有散热片。 6、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蒸发段、冷凝段、工作液回流段,至少其中 一者的管壁设有沟槽状毛细组织。 7、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至少蒸发段管壁为全部或局部侧压扁而形 成有平靠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 包括 —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包括 —回路型中空管体,其包括有一管壁以及形成于该管壁内部呈中空且封闭的一循 环空间,该循环空间内填入一工作液,且所述循环空间沿其循环路径依序区分成一蒸发段、 一蒸气导流段、一冷凝段以及一工作液回流段; —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工作液回流段两端临近所述蒸 发段与冷凝段连接处; 其中,所述工作液回流段两端之间未设有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的区段设为管径 介于0. 5 3. 5mm之间的细管形态,进而界定形成一虹吸管段; —第二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蒸发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 第二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相连接; —第三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冷凝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5第三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为单一管体弯曲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2、上述方案中,所述工作液回流段与蒸发段、冷凝段之间具有转角部位,所述第一 烧结毛细组织二端延伸超过所述转角部位。 3、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冷凝段所对应的管壁外部设有散热片。 4、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蒸发段、冷凝段、工作液回流段,至少其中 一者的管壁设有沟槽状毛细组织。 5、上述方案中,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至少蒸发段管壁为全部或局部侧压扁而形 成有平靠面。 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达到如下优点 1、与传统热管相比较而言,本技术能大幅提升热传导效益,达到散热效果更 佳的实用进步性。 2、与现有回路型散热装置相比较而言,本技术能达到更易制造加工、真空更 易长久保持、可以大管径制造而能加大工作液、蒸气的流量与效率、应用涵盖领域更广泛等 实用进步性及较佳产业经济效益。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附图2为本技术结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剖视图; 附图3为本技术的工作液回流段管壁设有沟槽状毛细组织的实施例平面剖 视图; 附图4为本技术的蒸发段管壁设有沟槽状毛细组织的实施例平面剖视图; 附图5为本技术的蒸发段管壁压扁形成有平靠面的实施例立体图; 附图6为本技术的工作液回流段形成有虹吸管段的实施例平面剖视图。 以上附图中A、管体式回路型热管;10、回路型中空管体;10B、回路型中空管体; 11、管壁;12、循环空间;13、工作液;14、蒸发段;15、蒸汽导流段;16、冷凝段;17、工作液回流段;18、转角部位;19、蒸气;20、第一烧结毛细组织;30、第二烧结毛细组织;40、第三烧结毛细组织;50、散热片;60、发热源;70、沟槽状毛细组织;80、平靠面;90、虹吸管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体式回路型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回路型中空管体,其包括有一管壁以及形成于该管壁内部呈中空且封闭的一循环空间,该循环空间内填入一工作液,且所述循环空间沿其循环路径依序区分成一蒸发段、一蒸气导流段、一冷凝段以及一工作液回流段;一第一烧结毛细组织,填满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工作液回流段所属空间中;  一第二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蒸发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第二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连接;  一第三烧结毛细组织,设于所述回路型中空管体的冷凝段管壁呈环状分布,所述第三烧结毛细组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烧结毛细组织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振奇罗志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