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汇成专利>正文

可煎煮、冲服、泡服、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中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289 阅读:3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煎煮、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中药或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将传统中药材炮制后粉碎,过筛,按药学有关制法生产多种剂型(例如片剂、丸剂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或用水(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提取剂)提取中药的提取物或者活性成份,按多种剂型和规格生产,装入带网孔的包装材料(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为成品,供临床调剂用。应用时,按处方量配伍组方,温开水直接送服、冲服、泡服、或煎煮10-15分钟后服其汤液、或外用。(*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煎煮、冲服、泡服、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中药或保健食品及其制备方法。(二)背景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上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的治疗手段,它具有吸收快,显效快的特点,是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辩证论治思想的结晶。中药饮片是制作中药汤剂不可缺少的原料。以下就中药饮片的现状作一概述。中药饮片在采收、加工的整个过程中,一般不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多带有大量的微生物。饮片的包装简单,在运输、储藏、使用过程中,微生物继续生长和繁殖,极易发生吸潮、生虫、霉变等现象。中药来源复杂,部分药材参杂严重,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中药饮片没有统一的形状、大小、规格,煎煮时间不易掌握,煎煮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疗效。炮制质量的控制无规范化、标准化的指标,不同的加工方法往往对饮片的有效成分影响很大,造成质量差异。中药饮片体积膨大,需要较大的库房。由于库存容器、配方等方面的原因,饮片在使用中浪费极大。配方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使配方质量无法保证。至今,饮片质量一般仍以眼观、口尝、鼻嗅、手摸等进行直观鉴别,缺乏现代、快速、准确、实用的对饮片内在质量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给饮片生产、管理、研制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制约了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无论是中药汤剂还是中成药,都难以适应人类生活变化的需求。具体的看,他们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中药汤剂不方便患者的使用。繁琐的煎煮过程、令人生畏的口味,使众多患者望而却步,转而服用西药。同时由于煎煮费时,不利于急症用药,不方便携带、储藏,使中草药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2.药材浪费。有关资料表明,传统中药饮片的药物有效成分溶出率只有30-50%左右,近一半的药物作为药渣被倒掉,造成药材的极大浪费。3.中药汤剂的质量不稳定。中药汤剂从饮片的生产、加工,到患者口服,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包括道地药材,药材的炮制,患者煎煮的时间等,这些原因造成汤剂的质量不稳定,可重复性差。4.中药汤剂不利于急症用药。由于中药汤剂的制作过程繁琐,在急症用药中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由于以上的原因,造成目前中医药在医疗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二成,在国际中药市场上,我国的份额不到5%,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我们只有勇于改革,才能走出目前的不利局面,使我国的中医药得到长足的发展。据此,我们提出了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煎煮、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 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这种中药,口服时药物全部被服用,不留药渣;煎煮时,由于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很大,药物的有效成份很容易溶出,煎煮时间也只有10-15分钟,患者容易接受。此外,携带方便,容易保存,药材利用率高,和传统饮片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容易推广。(三)技术方案为实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取了如下方案将传统中药材炮制后,粉碎成细粉,过筛(10-200目),用水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附加剂做湿润剂,按药学有关制法按多种剂型生产(例如片剂,丸剂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灭菌干燥,以多种规格包装(用带网孔的包装材料,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成可煎煮、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中药,供临床调剂用。应用时,按处方量配伍组方,温开水直接送服,或冲服,或煎煮10-15分钟后服其汤液。也可将中药材炮制粉碎后,用水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提取剂(如丙酮,氯仿,乙醚,乙酸乙酯醇等)的提取物或者活性成份,按药学有关制法制成多种剂型(如丸,片,胶囊等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分别按多种规格包装(用带网孔的包装材料,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为成品。应用时,按处方量配伍组方,温开水直接送服,或冲服、泡服、或煎煮10-15分钟后服其汤液。也可加入药学上认可的附加剂做成外用药。本专利技术的生产流程图如下(1)中药材原料→炮制→粉碎(10-200目)直接按多种剂型(例如片剂、丸剂、颗粒、胶囊等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和规格生产→灭菌干燥→装入有网孔的可浸煮的包装袋(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成可煎煮、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的中药。(2)中药材原料→炮制→粉碎(10-200目)→用水(或丙酮,氯仿,乙醚,乙酸乙酯醇等药学上可接受的提取剂)提取活性成份(或提取物)→制成多种剂型(如丸,片,胶囊等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按多种规格装入有网孔的可浸煮的包装袋(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为成品。(3)中药鲜药→用超低温冷冻萃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萃取技术,提取出的提取物或活性物质,直接按多种剂型(例如片剂、丸剂、颗粒、胶囊等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和规格生产→灭菌干燥→装入有网孔的可浸煮的包装袋(如过滤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即为成品。(4)以上中药(包括鲜药或提取物,活性物质)都可制成外用药。1、一种袋装中药或保健食品,其特征是在药学上可接受的包装材料中装有颗粒细度为10-200目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或活性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按不同的规格装入药学可接受的包装材料。该中药可煎煮、可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2、其中包装材料选自过滤纸包装材料,聚乙烯薄膜,铝箔,胶囊,防潮蜡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3、其中中药的粒度为20-180目以下,优选30-170目;更优选<1>40-160目;其次<2>50-150目、其次<3>60-140目、其次<4>70-130目、其次<5>80-120目、其次<6>90-110目。4、其中中药的剂型,有丸剂、散剂、颗粒剂、冲剂、片剂、胶囊剂,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5、其中中药的规格有0.1克、0.2克、0.3克、0.4克、0.5克、0.6克、0.7克、0.8克、0.9克、1克、2克、3克、4克、5克、6克、7克、10克、15克、20克等多种规格。本专利技术及其制备工艺,适于各种中药材的加工制作。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但所有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理解为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甘草制剂<1>直接制丸取甘草炮制品一份,粉碎,过80目筛,水泛法制丸,每丸重约1克,用辐射法灭菌干燥,以1、2、3、5、6、10克等多种规格装入过滤纸包装袋,供临床调剂用。<2>直接制片取甘草炮制品一份,粉碎后,过80目筛,用糊精作粘合剂制成片剂,每片重1克,以1、2、3、5、6、10克等多种规格用铝箔纸包装,即得成品。<3>直接制颗粒取甘草炮品制一份,粉碎至20目,用辐射法灭菌干燥,以1、2、3、5、6、10克等多种规格装入过滤纸包装袋。<4>提取物制丸取甘草炮制品一份,粉碎,加水10倍,煎煮40分钟,过滤,过滤液另存,药渣加水5倍、3倍分别再煎煮两次,时间分别为40分钟、20分钟,三次滤液混合,浓缩干燥,粉碎成120-200目颗粒,以乙醇为湿润剂混合制丸,每丸重约1克,用辐射法灭菌干燥,按1、2、3、5、6、10克多种规格装入过滤纸包装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袋装中药或保健食品,其特征是在药学上可接受的包装材料中装有颗粒细度为10-200目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或活性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按不同的规格装入药学可接受的包装材料。该中药可煎煮、可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袋装中药或保健食品,其特征是在药学上可接受的包装材料中装有颗粒细度为10--200目的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或活性物,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按不同的规格装入药学可接受的包装材料。该中药可煎煮、可冲服、泡服、可直接服用又可外用。2.权利要求1的中药,其中包装材料选自过滤纸包装材料,聚乙烯薄膜,铝箔,胶囊,防潮蜡纸,或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包装材料。3.权利要求1的中药,其中中药的粒度为20-180目以下,优选30-170目;更优选<1>40-160目;其次<2>50-150目、其次<3>60-140目、其次<4>70-130目、其次<5>80-120目、其次<6>90-110目。4.权利要求1的中药,其中中药的剂型,有丸剂、散剂、颗粒剂、冲剂、片剂、胶囊剂,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其它剂型。5.权利要求1的中药,其中中药的规格有0.1克、0.2克、0.3克、0.4克、0.5克、0.6克、0.7克、0.8克、0.9克、1克、2克、3克、4克、5克、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汇成
申请(专利权)人:汇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