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6564538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0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口服药物递送系统技术领域,包括益生菌、由单宁酸和Fe3+配位形成的粘附性内层、由ROS响应的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及胆固醇构成的外层;内层通过配位作用包覆益生菌表面,外层通过自组装包覆于内层外部。外侧脂质层在炎症结肠区域的高浓度ROS下分解,释放出紫檀芪和单宁酸层包被的益生菌。紫檀芪减轻炎症并重塑病理微环境,单宁酸层中的儿茶酚基团与肠道表面产生多种相互作用促进益生菌定植。在UC小鼠模型中,偶联物通过抑制炎症、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并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稳态显示出增强的治疗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胃肠道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转化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口服药物递送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现有疗法存在单机制疗效有限、药物释放不可控、非特异性分布等问题。尽管口服益生菌疗法前景广阔,但常规益生菌在胃肠道环境中存活率低,且缺乏病灶靶向定植能力。此外,肠道病变区域存在严重的炎症浸润,单一的益生菌疗法难以发挥较好的疗效。

2、因此,开发一种能同步实现益生菌病灶定植和药物按需释放的递送系统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益生菌疗法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口服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包括益生菌、由单宁酸(ta)和fe3+配位形成的粘附性内层、由活性氧(ros)响应的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psl)及胆固醇构成的外层;内层通过配位作用包覆益生菌表面,外层通过自组装包覆于内层外部。这种复合涂层不会影响益生菌的存活与增殖。口服给药后,复合涂层有效地保护了益生菌抵御恶劣胃肠道环境的侵害,显著提高了存活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益生菌、由单宁酸和Fe3+配位形成的粘附性内层、由ROS响应的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及胆固醇构成的外层;内层通过配位作用包覆益生菌表面,外层通过自组装包覆于内层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益生菌为大肠杆菌Nissle 19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Fe3+选用氯化铁为提供源;内层中氯化铁和单宁酸的质量比为1: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触发的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益生菌、由单宁酸和fe3+配位形成的粘附性内层、由ros响应的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及胆固醇构成的外层;内层通过配位作用包覆益生菌表面,外层通过自组装包覆于内层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益生菌为大肠杆菌nissle 19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fe3+选用氯化铁为提供源;内层中氯化铁和单宁酸的质量比为1: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中紫檀芪的载药量为1.97mg/109cfu ecn。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可触发的益生菌-药物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ros响应的硫醚键桥连的紫檀芪-磷脂的合成方法如下:将紫檀芪、硫代羟基乙酸酐、4-二甲氨基吡啶溶于二氯甲烷中,将反应混合物在氮气气氛下室温搅拌反应,反应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孟驰孙进高慧媛尹林州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