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模拟仿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增长,高峰时段地铁车站及换乘节点面临巨大客流疏导压力。传统客流控制方式包括限制进站人数和引导绕行,部分换乘站通过延长换乘通道分散高峰客流,但平峰时段步行距离过长可能降低乘客舒适度。为提高调控灵活性,一些车站在不同运行时段采取差异化的换乘路径,易导致流线混乱和效率下降。客流缓冲区通过栏杆围设引导乘客绕行,将无序客流转化为有序流动,有效限流。缓冲区多为固定设施,平峰时段可开启可移动栅栏缩短步行距离,提升效率。缓冲区优先设于非付费区,必要时延伸至付费区,需综合考虑客流量、空间布局、通行能力和换乘便捷性。合理的换乘距离和空旷区域利用能优化缓冲区效果,提升车站通行效率与服务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地铁客流缓冲区调控缺乏动态辨识与精准协同,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及系统,采用分区独立成分分析(pipca)方法识别各分区客流主导变量,构建更新的缓冲区信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站客流缓冲区风险辨识与协同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霞,张国庆,马浩,李长捷,胡书勇,赵静,荣正官,石宝龙,周乐岩,雷琴,程森,赵倩,李原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