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及增强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8688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19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及增强方法,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可变形翼面刚度增强技术存在的结构复杂、重量大、夹紧力不足的问题。刚度增强装置包括飞行器基体、变形翼骨架、气路组件和金属气囊组,所述飞行器基体上设置有翼槽结构,所述变形翼骨架设置在翼槽结构内,所述变形翼骨架与翼槽结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翼槽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多组金属气囊组,每组金属气囊组包括两个成对布置在变形翼骨架两侧的金属气囊单元,所述金属气囊单元与气路组件相连,所述金属气囊组中的两个金属气囊单元在充气膨胀后夹紧变形翼骨架。它主要用于变形翼翼面刚度的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行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及增强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和航空器性能需求的提高,航空器的设计日趋复杂。翼面设计是航空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影响到飞行性能、操控性和结构重量。可变形翼面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技术,用于提高航空器的机动性、燃油效率和任务灵活性。然而,飞行器的翼面作为一种悬臂结构,其结构刚度至关重要。可变形翼面由于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动态特性,常常面临刚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翼面的展长和面积增加后,翼面在提供更大飞行升力的同时,也需承受较大的气动载荷。若刚度不足,会引起强烈的翼面振动,导致气动效率降低、操控稳定性下降,甚至威胁飞行安全。

2、目前,现有的翼面刚度增强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结构材料的厚度或采用增强筋等方式来提高翼面刚度。此类方法虽能部分改善刚性,但显著增加了结构重量,与飞行器轻量化设计需求相悖。此外,这类技术对可变形翼面的适用性较差,难以适应翼面动态变形过程中复杂的力学环境。部分方案通过引入液压或机械锁紧装置等机构来增强刚度,但其结构复杂、可靠性低,导致系统集成难度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飞行器基体(1)、变形翼骨架(2)、气路组件(3)和金属气囊组(4),所述飞行器基体(1)上设置有翼槽结构,所述变形翼骨架(2)设置在翼槽结构内,所述变形翼骨架(2)与翼槽结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翼槽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多组金属气囊组(4),每组金属气囊组(4)包括两个成对布置在变形翼骨架(2)两侧的金属气囊单元(9),所述金属气囊单元(9)与气路组件(3)相连,所述金属气囊组(4)中的两个金属气囊单元(9)在充气膨胀后夹紧变形翼骨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飞行器基体(1)、变形翼骨架(2)、气路组件(3)和金属气囊组(4),所述飞行器基体(1)上设置有翼槽结构,所述变形翼骨架(2)设置在翼槽结构内,所述变形翼骨架(2)与翼槽结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翼槽结构的内侧设置有多组金属气囊组(4),每组金属气囊组(4)包括两个成对布置在变形翼骨架(2)两侧的金属气囊单元(9),所述金属气囊单元(9)与气路组件(3)相连,所述金属气囊组(4)中的两个金属气囊单元(9)在充气膨胀后夹紧变形翼骨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翼骨架(2)为平面连杆式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连杆式结构的中间连杆上设置有多个着力位置(8),所述金属气囊组(4)设置在着力位置(8)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槽结构包括在飞行器基体(1)上间隔设置的上盖板(5)和下盖板(6),所述上盖板(5)和下盖板(6)为镜像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刚度增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5)和下盖板(6)的内侧均设置有气囊凹槽(7),所述金属气囊单元(9)设置在气囊凹槽(7)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金属气囊的变形翼翼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勇杨均懿赵泽铭李忱远岳洪浩迟欣锐王艳冰吴君潘雪婷谢毅潇李名扬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