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71388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7-04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设置有充电模块、断路单元和降温单元的桩体;在充电模块中设置有断路腔,断路腔中设置有触发单元,触发单元包括设置在断路腔侧壁上的吸热壳,在吸热壳的一侧水平设置有与吸热壳相互连通的滑动壳,在滑动壳和吸热壳内均设置有相变材料,在滑动壳内沿滑动壳的延伸方向滑动设置有滑动块,在相变材料吸热膨胀后,滑动块从滑动壳中滑出,在滑动块从滑动壳中滑出时的移动路径上依次设有第一触发位和第二触发位。本发明专利技术延长了使用者的充电时间,避免了使用者因没有足够的充电时间而去寻找另一个充电,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桩,具体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充电桩在使用中,申请人发现:充电桩内的充电模块和汽车充电接口处缺少合理的温度监控装置,这样当充电桩或充电出现故障而导致温度超高时,继续通电势必会导致充电桩结构和汽车损伤,甚至出现自燃严重后果。

2、中国专利公告号cn221233559u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充电桩的智能控制装置,包括支桩,所述支桩上安装有充电箱,所述充电箱内安装有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上电性连接有主电缆,所述主电缆上设置有断路器,所述充电箱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红外热像仪一,所述充电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护罩,所述护罩上固定安装有红外热像仪二,所述红外热像仪一和所述红外热像仪二电性连接有单片机,所述断路器与所述单片机电性连接。

3、上述方案通过两个红外热像仪对充电模块和车辆分别进行温度检测,但是在充电桩中额外设置红外热像仪导致成本上升,且充电模块相较于车辆温度更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充电模块位于充电桩内,需要依赖充电桩自主散热,所以只需对充电模块设置一个红外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内部设置有充电模块(1)、断路单元(4)和降温单元(5)的桩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断路单元(4)包括自充电模块(1)一侧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电芯(41)和第二电芯(42),在第一电芯(41)和第二电芯(42)之间设置有能与二者分别沿水平方向滑动配合的连接块(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降温单元(5)包括设置在桩体(2)侧壁上的风机(51),以及沿水平方向移动设置在风机(51)一侧的连通壳(52),连通壳(52)与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包括内部设置有充电模块(1)、断路单元(4)和降温单元(5)的桩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断路单元(4)包括自充电模块(1)一侧沿水平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电芯(41)和第二电芯(42),在第一电芯(41)和第二电芯(42)之间设置有能与二者分别沿水平方向滑动配合的连接块(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降温单元(5)包括设置在桩体(2)侧壁上的风机(51),以及沿水平方向移动设置在风机(51)一侧的连通壳(52),连通壳(52)与断路腔(11)连通,在滑动块(32)到达第一触发位前,连通壳(52)与风机(51)的出风端错位,在滑动块(32)到达第一触发位后,连通壳(52)与风机(51)的出风端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通壳(52)的一侧设置有内部存有清水的水箱(53),在连通壳(52)和水箱(53)之间设置有将二者连通的延伸管(54),延伸管(54)自上而下延伸至水箱(53)中的清水液面之下,在延伸管(54)的一侧设置有将断路腔(11)和水箱(53)连通的连通管(5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充电模块(1)上竖直开设有与断路腔(11)连通的出气槽(56),出气槽(56)沿竖直方向延伸至桩体(2)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箱(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福潘莫伟东覃玉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康亿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