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收纳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4438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收纳机构,其在收纳电池的外壳的一端部设置使电池的电极露出的开口部,通过盖体开闭该开口部,盖体分为滑动的外层部和内层部,外层部通过长孔的枢纽与外壳连结。并且,内层部具有与外壳卡合的部分。打开盖体时,能够以较短行程且不摩擦电池地打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便携式或桌面式电子仪器等中具备的电池收纳机构, 具体而言,涉及在形成电池收纳室的外壳的一端部设置的开口部通过 盖体被开闭的电池收纳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提供有各种便携式或桌面式电子仪器等中具备的电池收纳机 构。此处,对于在形成电池收纳室的外壳的一端部设置有开口部、该 开口部通过旋转移动的盖体被开闭的第一现有例和第二现有例进行说 明。将电池收纳机构的第一现有例表示于图7 图9。图7是表示第一 现有例中的电池收纳机构闭盖时的正面截面图。图8是表示开盖过程 中的正面截面图。图9是表示开盖时的正面截面图。如这些图所示, 收纳电池1的电池收纳室2形成在外壳10内,在外壳10的一端部(图 中为上端部)设置有使电池1的电极la露出的开口部11,该开口部11 能够通过盖体20被开闭。在电池收纳室2的内侧深处,与电池l的电 极la接合的端子3固定于外壳10。此外,在外壳10的开口部11 一侧,设置有凸缘部12、 13,与该 凸缘部12连接的台阶部14被固定在主体壳4。通过该台阶部14,使 已将开口部11闭盖的盖体20的表面与主体壳4的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该外壳10的凸缘部12与盖体20的基端部(图7中为外层部22的右 端),通过枢纽30 (hinge)连接。该枢纽30是将被固定在外壳10的 凸缘部12的垫圈(washer)(未图示)与被固定在盖体20的背面的垫 圈通过轴连接的机构,使盖体20能够旋转移动。该盖体20是将基端部通过枢纽30被连接的内层部21、与在该内 层部21上滑动的外层部22以不分离的方式重合而形成。外层部22通 过向远离外壳10的台阶部14的方向滑动,在外层部22的基端部与外4壳10的台阶部14之间设置空间。图8表示外层部22向图上的左方向 滑动,与台阶部14之间设置有空间时的状态。并且,如图9所示,盖 体20能够以枢纽30为中心旋转成为立起姿势而开盖。在图7中,在 外层部22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维持闭盖状态而卡止在外壳10的凸 缘部13的钩21a。另一方面,在内层部21,固定有在闭盖时与电池收 纳室2内的电池1的电极la接合的端子23。这样的电池收纳机构中,在闭盖时,在盖体20的外层部22设置 的钩21a卡止在外壳10的凸缘部13,盖体20维持为倒伏姿势,端子 3和端子23与电池1的电极la可靠地抵接。当开盖时,要使盖体20 的外层部22滑动。此时,固定在盖体20的内层部21的端子23,维持 与电池1的电极la抵接的状态,不会摩擦电池1的电极la。然后,外 层部22的基端部与外壳10的台阶部14分离,设置空间,由此盖体20成为立起姿势,能够开盖。接着,参照图10 图12说明电池收纳机构的第二现有例。其中, 与第一现有例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图10是表示 第二现有例中的电池收纳机构闭盖时的正面截面图。图11是表示开盖 过程中的正面截面图。图12是表示开盖时的正面截面图。该电池收纳机构也与第一现有例同样,具备在一端部(图中为上 端部)设置有开口部11的外壳10;和开闭开口部11且在背面固定有 端子43的盖体40。此外,在外壳10的开口部11 一侧设置的凸缘12 与盖体40的基端部通过枢纽50连接,使盖体40旋转移动为倒伏姿势 和立起姿势。枢纽50与第一现有例不同,具备形成有长孔51的固定部52、和 在长孔51内移动的轴53,固定部52固定在外壳10的凸缘部12,轴 53固定在盖体40的基端部。从而,盖体40能够滑动相当于长孔51 的长度的距离。此外,在盖体40的基端部的两侧部,设置有枢纽50 的固定部52进入的切口部41,在盖体40的前端部,设置有卡止在外 壳10的凸缘部13的钩40a。这样的电池收纳机构中,如图10所示,盖体40在倒伏姿势时, 设置于盖体40的钩40a卡止在外壳10的凸缘部13,由此维持闭盖状 态,各端子43与电池1的电极la可靠地抵接。并且,如图11所示,5当开盖时,使盖体40滑动。此时,固定于盖体40的端子43也在摩擦 电池l的电极la同时进行滑动。并且,如图12所示,盖体40的基端 部与外壳10的台阶部14分离,设置空间部,由此盖体40成为立起姿 势,能够开盖。该第二现有例,优于第一现有例的方面在于,使盖体 40滑动的行程较短。能够縮短行程的原因在于,当开盖时,盖体40 不会越上主体壳4,所以与主体壳4的厚度无关,能够仅由盖体40的 形状与其枢纽50的形状决定行程长度。此外,与第一现有例相同的结构的电池保持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 公开,与第二现有例相同的结构的电池收纳室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公 开。第一现有例中的电池收纳机构,为了开盖,要使盖体20的外层部 22滑动,但是盖体20的外层部22的基端部与外壳10的台阶部14分 离的空间部,必须为外壳10的台阶部14和主体壳4的合计厚度以上。 从而,盖体20的外层部22的滑动量,比第二现有例中的电池收纳机 构大,盖体20的开闭的操作性不好。此外,以使盖体20旋转移动为 倒伏姿势和立起姿势的方式使内层部21与枢纽30连接。因此,内层 部21需要即使在开闭时施加负重也不会破损的程度的刚性,例如使用 不锈钢等。但是,不锈钢价格高,具备不锈钢制的盖体20的电池收纳 机构成本会变高。另一方面,第二现有例中的电池收纳机构,为了开盖而使盖体40 滑动时,固定在盖体40的端子43在与电池1的电极la摩擦的同时进 行滑动。在该情况下,盖体40的结构简化方面较好,但是因端子43 与电极la的滑动摩擦阻力,盖体40不能够平滑地滑动。另一方面, 例如是五号电池的情况下,电池工业会推荐对每节电池施加4.9 9.8N 左右的负重作为端子按压电极的力。使用4节以上这样的五号电池的 情况下,上述滑动摩擦阻力过大,将盖体40滑动时需要相当大的力。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3396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45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收纳机构,其在具有电池收纳室的外壳的一端部设置有使电池的电极露出的开口部,开口部通过盖体开闭,外壳和盖体 通过枢纽连结。并且,该盖体具有相互重合并滑动的外层部和内层部, 内层部与电池的电极相接触,外层部与上述枢纽连接。枢纽具有轴和 轴承,轴承允许轴在盖体的滑动方向上滑动。并且,具有在闭盖时将 上述内层部与上述外壳卡合的卡合部。根据该电池收纳机构,在开闭盖时,因为内层部不滑动,所以固 定在内层部的电极不会摩擦电池收纳室内的电池的电极,能够使外层 平滑地滑动。此外,因为仅使外层部滑动与形成于枢纽的长孔的长度 相当的较短的滑动量就能够开盖,所以能够使开盖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此外,该电池收纳机构,因为不是使用高价的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 盖体,所以能够实现成本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收纳机构闭盖时的正面截 面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收纳机构开盖过程中的正 而截而I LH"M hV^N H""l H^H "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池收纳机构开盖时的正面截 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收纳机构闭盖时的正面截 面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收纳机构开盖过程中的正 面截面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池收纳机构开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收纳机构,其在具有电池收纳室的外壳的一端部设置有使电池的电极露出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通过盖体开闭,所述外壳和所述盖体通过枢纽连结,该电池收纳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具有相互重合并滑动的外层部和内层部, 内层部与所述电池 的电极相接触, 外层部与所述枢纽连接, 所述枢纽具有轴和轴承,所述轴承允许所述轴在所述盖体的滑动方向上滑动, 具有在闭盖时将所述内层部与所述外壳卡合的卡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山一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