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与应用其的电子信号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97486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与应用其的电子信号传输装置,该组合结构包括金属壳体、二塑料壳体。金属壳体具一贯穿通道、凸出部及卡固部。塑料壳体各具有一延伸部,当金属壳体与塑料壳体相组合时,二延伸部共同叠合并伸入贯穿通道中,凸出部同时经过一狭长开口而伸入其中一塑料壳体中,且凸出部上的卡固部于此塑料壳体中与一卡扣部相互卡合,其中此狭长开口及卡扣部设于至少一塑料壳体上。(*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及其应用装置,且特别 是有关于一种运用卡固部与卡扣部将塑料壳与金属壳相互卡合的组合结构及 应用其的电子信号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电子装置USB (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的组装制程是(1)利用 超音波方式将USB连接器的铁壳与胶壳结合,或(2)在USB连接器的铁壳 与胶壳结合后,利用压合治具压合固定铁壳,使铁壳部分凹陷后产生扣件而扣 合于胶壳中。然而上述方法均可能造成铁壳与胶壳外观的影响及USB连接器偏位的问 题,况且超音波治具及压合治具亦需消耗添购成本及维修成本,对于提升USB 连接器产品的效能与产能不大。故,若能提出一种设计,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又可达到加速组装的目的,即为本业界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是揭露一种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及应用其的电 子信号传输装置,以供降低整体组装时间、增加产品组装的效能与产能,进而 减少成本的提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揭露一种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及应用其的 电子信号传输装置,可同时强化金属壳与胶壳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保持外型结 构的美观。本技术的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包括一金属壳体及二塑料壳体。 金属壳体包括一贯穿通道、至少一凸出部。贯穿通道贯通金属壳体的两对应端。 凸出部自金属壳体一侧末端伸出,其上具有第一卡固部。塑料壳体分别具有一 可相互叠合的延伸部,至少其中一塑料壳体具一狭长开口及一卡扣部,卡扣部5与第一卡固部相互匹配。如此,当这些塑料壳体相盖合,并与金属壳体相组合 时,这些延伸部相叠合并共同伸入贯穿通道,凸出部经过狭长开口而伸入塑料 壳体中,且第一卡固部于其中一塑料壳体中与卡扣部相互卡合。本技术的电子信号传输装置,包括 一电路板; 一金属壳体,其包括: 一贯穿通道,贯通该金属壳体的两对应端; 一凸出部,自该金属壳体的一侧末 端朝外伸出,该凸出部具有一第一卡固部; 一第二卡固部,设于该金属壳体相 同于该凸出部的一侧;以及二塑料壳体,容纳该电路板,并分别具一延伸部, 其中 一塑料壳体具一狭长开口及一卡扣部,该狭长开口与该凸出部相互对应及 匹配,该卡扣部与该第一卡固部相互对应及匹配;其中当该些塑料壳体相盖合 而叠合该些延伸部,且相叠合的该些延伸部共同伸入该贯穿通道后,该凸出部 伸入该狭长开口 、该第一卡固部于相盖合的该些塑料壳体中与该卡扣部相互卡 合。综上所述,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及应用此组合结构的电子 装置连接器,可降低整体组装时间、增加产品组装的效能与产能,进而减少成 本的提供。而且,本技术可同时强化金属壳与胶壳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保 持外型结构的美观。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 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2A为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2B是绘示图2A中第二塑料壳体于另一面的立体视图3为本技术电子信号传输装置采用图2A结构的立体示意图4A是图3中的A-A剖面图4B是图3中的B-B剖面图5A为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5B是图5A中第二塑料壳体的另一侧的立体视图6为本技术电子信号传输装置采用图5A结构的立体示意图7A分别为图6的E-E剖面图;图7B分别为图6的F-F剖面图8为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于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9为本技术电子信号传输装置采用图8结构的立体示意图10为图9的G-G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跳金属壳体331:第一延伸部101:金属壳体的一侧332、333:狭长开口110:贯穿通道334:滑槽130:凸出部335:第二延伸部132、134、 136:片体340、341:卡扣部140:第一卡固部342:第二卡块142:第一开槽344:第三开槽144:第三卡块346:第六卡块146:第五开槽350:第三卡固部跳第二卡固部352:第二开槽162:第一卡块354:第四开槽164:第四卡块356、358:斜坡166:第五卡块360:第一连接部310:第一塑料壳体370:第二连接部320:第二塑料壳体600:容置空间322:塑料壳体的侧壁700: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是使金属壳与胶壳相结合之处隐藏 于胶壳中,并通过金属壳与胶壳的卡扣设计,以达成快速组装、强化组合结构及美观其外形的目的。请参阅图1及图2A所示,图1为本新型金属壳与胶壳 的组合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于第 一实施例的分解图。此组合结构包括一金属壳体100及二可相叠合的塑料壳体 310、 320。金属壳体100位于塑料壳体310、 320的一侧,包括一贯穿通道110 及至少一凸出部130。贯穿通道110是贯通金属壳体100,而使金属壳体1007呈中空状。金属壳体100可具有由边缘向塑料壳体310、 320延伸一或多个凸 出部130,且凸出部130上具有第一卡固部140 (例如卡块或开槽)。塑料壳体310具有一第一延伸部331,此第一延伸部331是自塑料壳体310 面对金属壳体100的一侧壁322伸出,塑料壳体320具有一'第二延伸部335, 此第二延伸部335是由塑料壳体320面对金属壳体100的一侧壁322伸出,第 一延伸部335与第二延伸部331伸出的方向相同。在后续的图中,具较长的第一延伸部331的塑料壳体,后续可称第一塑料 壳体310,而较短的第二延伸部335的塑料壳体后续可称第二塑料壳体320, 当第一塑料壳体310与第二塑料壳体320相盖合时,第一延伸部331、第二延 伸部335可相互叠合。然而这些延伸部331、 335可等长或不等长,端视实际 运用而定。需特别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上,塑料壳体310或320亦可不具有延 伸部。另外,请参阅图2A及图2B所示,图2B是绘示图2A中第二塑料壳体320 于另一面的立体视图。至少其中一塑料壳体(即第一塑料壳体310、第二塑料 壳体320,或第一塑料壳体310及第二塑料壳体320)具一狭长开口 332及一 卡扣部340 (例如开槽或卡块),狭长开口 332开设于塑料壳体310、 320具 有延伸部331的侧壁322上,且例如是邻近此延伸部331,而且每一狭长开口 332均对应一凸出部130。卡扣部340设于第二塑料壳体320面对第一塑料壳 体310的内壁,而且每一卡扣部340均对应一第一卡固部140并具有与第一卡 固部140相互匹配的结构。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A所示,当第一塑料壳体310、第二塑料壳体320 相盖合而叠合第一延伸部331及第二延伸部335后,再使第一塑料壳体310、 第二塑料壳体320与金属壳体100相组合时,相叠合的第一延伸部331及第二 延伸部335共同伸入贯穿通道IIO,而凸出部130伸入对应的狭长开口 332时, 此时凸出部130的第一卡固部140便可与卡扣部340 (见图2B)相互卡合, 通过卡扣部340与第一卡固部140的卡合,使得金属壳体100可稳固地与第一 塑料壳体310、第二塑料壳体320相互结合,而提升了第一塑料壳体310、第 二塑料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属壳与胶壳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金属壳体,包括: 一贯穿通道,贯通该金属壳体的两对应端; 一凸出部,自该金属壳体的末端伸出,该凸出部具有一第一卡固部;以及 二塑料壳体,分别具一延伸部,其中一塑料壳体 具一狭长开口及一卡扣部,该狭长开口与该凸出部相互对应及匹配,该卡扣部与该第一卡固部相互对应及匹配, 其中当该些塑料壳体相盖合而叠合该二延伸部,并与该金属壳体相组合时,相叠合的该二延伸部共同伸入该贯穿通道,该凸出部经过该狭长开口伸入该其 中一塑料壳体中,且该第一卡固部于相盖合的该些塑料壳体中与该卡扣部相互卡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皓
申请(专利权)人:英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