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一种车架、排气结构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对车辆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长,对电池的电量提出更高要求,则要求电池需要有足够的扩展空间。然而,现有的车辆中,排气系统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现有车辆的底盘布置空间不足,电池包容量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车架、排气结构总成以及车辆。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架,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适于容纳部分排气管。
3、可选地,所述支撑梁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4、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适于穿设排气管,以使部分所述排气管容置于所述支撑梁的容置腔内。
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排气结构总成,包括:排气管和上述车架;
6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11),所述支撑梁(11)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适于容纳部分排气管(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1)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3.一种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2)和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车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1)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梁(11),所述支撑梁(11)的内部中空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适于容纳部分排气管(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1)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3.一种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2)和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车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11)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穿设孔和第二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和所述第二穿设孔均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2)包括依次连接且连通的第一连接管组件(21)、第二连接管(22)和第三连接管组件(23);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2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形成进气端,所述第三连接管组件(23)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形成出气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结构总成还包括减振件(4),所述第二连接管(22)通过所述减振件(4)与所述支撑梁(11)的内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4)包括柔性部(41),所述柔性部(41)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外壁和所述支撑梁(11)的内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4)还包括与所述柔性部(41)一体成型的连接部(42),所述连接部(42)与所述支撑梁(11)的内壁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部(41)具有第一扣合部,所述连接部(42)具有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和所述第一扣合部扣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中的一者为凹槽,另一者为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容纳在所述凹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2)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柔性部(41)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52),所述第二限位结构(52)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限位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52)中的一者为限位槽,对应的另一者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减振件(4)沿所述第二连接管(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结构总成还包括隔热件(6),所述隔热件(6)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2)和所述支撑梁(11)的内壁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6)具有第三限位结构(53),所述柔性部(41)设置有第四限位结构(54),所述第三限位结构(53)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54)限位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排气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结构(53)和所述第四限位结构(54)中的一者为限位槽,对应的另一者为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小飞,苟强,力云飞,胡俊岩,陈孟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